标签:
杂谈 |
(一)
近日,随着凤姐一篇《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
她又一次爆红了。
先介绍下:“凤姐”名叫罗玉凤,来自重庆下属的一个县城,专科毕业后因为不愿意在老家当乡村教师,来到上海打工,成了一名收银员。
之后,在2009年年底,她在上海街头公开征婚,表示非北大清华硕士生不嫁,从而炒红了自己。
2010年底,她去了美国,从此一直在美国“发展”。
凤姐先是拿着旅游签证“黑”在美国,之后一直企图通过“政治避难”的方式申请美国的绿卡,甚至为此不惜加入了反华组织,然后对美国的移民法官宣称自己只要回国就会被迫害。虽然凤姐后来一直在否认,说自己是稀里糊涂不知情加入的,但我个人不相信这种说辞,毕竟智商这东西不大可能忽高忽低。
凤姐在美国从事的是最底层的美甲工作,连她自己也承认自己过的是美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她走在美国大街上,没几个人认识的,但在国内,却依然火得家喻户晓。
她的微博已经有七百多万粉丝,她的公众号阅读量赶超一众大V,她是凤凰新闻客户端的主笔,并将自己包装成了励志偶像。
随着她写的《求祝福,求鼓励》这篇文章在网上爆红之后,“励志女神”“屌丝榜样”等标签纷纷向她飞去。人们普遍认为,凤姐实现了很多中产奋斗一辈子也实现不了的愿望,堪称成功范本。
我祝福凤姐,因为我明白一个从中国最穷的农村走出来的女孩一步步走过来有多难。
(二)
我上高中时是90年代末,那会儿我大概十五六岁。当时我家家徒四壁,甚至连150元的高中军训费都拿不出来,需要去借。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和父亲就借到了50元路费,从老家坐了四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到丽江(滇西北的路基本都是盘山路,140公里的盘山路需要走4个多小时)。到了丽江,父亲放下行李就带着我去找一个远房亲戚家借钱。
他之所以带着我去,是因为跟那个远房亲戚有许多年没联系了。这次贸然拜访,就是去开口借我的学费。如果不带上我,空口无凭,他担心人家不相信他借这笔钱是用作我的学费,不肯借。毕竟在农村,很多人找各种借口去找不熟知的人去借钱,有时候只是为了去赌博。
到了亲戚家,短暂的寒暄过后,父亲说明了来意。那个远房叔叔没做表态,但婶婶的脸色有点难看,后来,在父亲的软磨硬泡下,叔叔还是拿了100元出来借给我们。父亲千恩万谢,带着我从那个叔叔家回学校。
他兴奋地跟我说:“还差50元,我先把你送回学校去,一会儿再去找另外一个叔叔去借。今晚就去他们家里借宿。”
学校坐落在古城边上,父亲把钱拿给我,带着我穿过古城送我回学校。
那会儿古城的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去丽江旅游的都是外国人,北上广的游客都很少。古城里一间客栈都还没开,里面还住着很多纳西人家,家家户户门前有垂柳、有小溪。到了傍晚,小溪上游有人放闸,古城里的每一条小溪水位都上升,溪水漫上来把青石板路上的垃圾、树叶都冲走了,第二天石板路就恢复了干净,根本不用人工清扫。
我和父亲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被溪水漫过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夜晚的古城已经没有什么人,路灯也很稀少,显得又冷清又寂静。
我跟着父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丽江古城的石板路上,心里想着的却还是那个婶婶看我们一脸嫌弃的眼神。那眼神里分明写着几个字:“那么远的亲戚关系,你都能找上们来,够可以的啊。”
毕竟是年轻气盛,我忽然冲父亲说了一句我这辈子想起来都会后悔的话:“你干嘛一定要把自己搞得这么没尊严?”
父亲冷笑了一声,回答我:“哼!尊严?人穷,就得拿尊严去换钱。”
我举这个例子或许不大恰当,但我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种连150元钱都拿不出来、随时担心自己会辍学的岁月,所以理解凤姐,并且愿意祝福凤姐。
(三)
穷则思变,是人性的本能。不安分、不认命的凤姐,在2009年想着自己反正已经光脚了,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反正已经被嘲笑了,那倒不如豁出去,以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搏眼球,说不一定能绝处逢生。
果然,凤姐一夜走红,并靠这种关注度让自己成功脱离了屌丝阶层。她的成功,恰恰是那些围观、嘲笑、看不起她的人,集体出力造就的。
我认为,凤姐之所以能逆袭成功,一是因为内心够强大,真正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二是因为运气好。
与她相似的,还有芙蓉姐姐。
她们一开始未必有网友们说的那么聪明,只是恰好愿意豁出去赌一把,而且,恰好赌赢了。不得不说,她们出现的时机刚刚好。
那会儿互联网刚刚蓬勃发展起来,网络上并没有出现群魔乱舞的现象,就在人们羞答答地用网名、昵称掩盖自己真实身份的时候,她们一豁出去,顿时显得鹤立鸡群。那会儿的网友也没有学精,并不知道自己的关注、转发会产生怎样的商业价值,所以对炒作的警惕性不高。
最重要的,芙蓉姐姐和凤姐两个人搏出位展露出来的“精神内核”,不过是“高度自恋”。这一点,在价值观“评判体系”中是处于中间灰色地带的,你很难说清对这种行为是该褒还是该贬。
换今天,别人用同样的方式甚至用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手段搏出位,即便当事人自己再豁得出去,也未必能获得那么大的关注度。
凤姐赢得关注度之后,名利滚滚而来,接着会有幕后团队逐利帮她炒作、运作、美化……至于微博是不是本人发的、文章是不是本人写的,都不重要了。
(四)
我之所以觉得凤姐的成功不值得复制,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凤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老天成全的结果。这么些年来,想靠卖丑、出丑出名的人很多,但这么多年屹立不倒的,也只有芙蓉姐姐和凤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敢为人先的“勇者”;而第二个去吃螃蟹的人,就只是吃货。
第二、凤姐的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一般人扛不起。试问我们普通人当中,有多少人敢冒着被全天下人嘲笑的风险,在网上曝出自己的奇葩照、奇葩相亲言论?绝大多数人,连在朋友圈Po张照片都要细细PS一番,甚至连自己离婚了都不敢让别人知道。
第三、凤姐的成功,真的值得学习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就像讨论邓文迪一样,这问题可以让我们迅速判定他人的三观是否与我们一致。
凤姐去美国,走的是“政治避难”的路。这一点,跟其他人为了拿绿卡不惜假结婚、不惜赴美产子等行为一样,真不好做价值观上的评判,但的确有投机取巧之嫌。而投机取巧,恰恰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人们管这叫“会变通”。
或许像凤姐这样的人,本身就注定收获与争议并存。你可以轻视她的手段,但却不得不佩服她的行动力、意志力以及“不认命”。
我不想批判凤姐,毕竟凤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风气所造就的。一个农村出来的女孩子,能发生这样的逆袭,确实应该祝福,毕竟谁都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权利,何况她没有侵犯到任何人的权益。
只是,如果你要我鼓励所有跟曾经的她一样身处底层的年轻人,靠类似的手段攫取所谓的成功,那么我不愿意。
我反感的不是凤姐本人,而是一种风气,一种当今社会尊崇的一些价值观,比如“有奶就是娘”,又比如“只要成功就好了,用的什么手段又有什么关系”……
不管你的财富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还是靠草菅人命换来的,只要你能赚到钱,你就是我佩服的能人;不管你的学问怎么做的,只要能毕业、能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不管你怎么为非作歹,只要不被抓住那你就是高手…….
明知不对,但无力反驳,因为事实正是这样:你赚不到钱,你没有成功,就会被人看不起;反之如果你不择手段赚到钱、获得了成功,便会得到很多人的羡慕和崇敬。
某宝的刷单,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很多店铺不靠自己的辛勤经营获取果实,却通过
“炒作信用”投机取巧。它伤害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却都觉得最不值钱的两个字:“诚信”。
一段女子在上海地铁内吃凤爪的视频广为流传,该女子在车厢内吃凤爪随地扔骨头,被乘客用手机录像后不仅不收敛,反而大骂乘客,并拿出手机与之对拍。央视电话采访她的时候,她坚持称自己没有任何错误,没有打破文明的尺度,没有打破治安管理制度。
更毁三观的事情在后面:有公司居然聘请该女子在公司年会上作为嘉宾演出,希望借此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更有食品公司欲聘请其为自己的凤爪产品代言~~~
对不起,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这个凤爪姐的炒作价值在哪里?
在这个成王败寇的时代,世界似乎更容易对成功者展现出极强的包容心,污点也能被包装成不走寻常路的亮点。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越变越坏。这种风气的盛行,让那些一直做好人、走正道的人情何以堪?长期以往,不堪设想。
而我只能苍白的说一句:在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用很多珍贵的东西去换钱;等有钱了,却未必能用钱换回那些已经失去的,因为它再也回不来了。
但面对现实,这种劝诫也是无力的、苍白的。人本就有逐利本能,社会运转规则若有大漏洞,似乎还真不能拿价值观来做幌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规则体系下,可能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道德水准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谈到规则,这话题就扯太远了。
(五)
曾经有一个人去到中国西部一个著名的“小姐村”。
他下车跟当地那些因为家里穷而没有建大房子的村民闲聊,然后惊奇又不以为怪的发现:他根本就听不出来他们有丝毫笑话这些家庭靠女儿卖淫发家致富的味道,也听不出来有丝毫笑话邻家女儿道德沦丧的语气,反而听到了有些村民对自己家里没有女儿的那种深深的遗憾心情。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贫穷可能会使得人把那些真正能滋养人的精神力量放在了最后面,而将人的工具性置于第一位。这种贫穷,不一定是物质上真的捉襟见肘,而只是“我觉得穷”。
可我始终相信一点:待你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那一天,你可能会陷入彻底的思想堕落和精神的危机而不能自拨。而这,也许是上天对我们弃绝应有的精神内核而自甘被工具化的惩罚。
价值观上的对与错,从来都很难区分,我们要做的,只是衡量做每件事情的代价,然后承担这种后果就好。
我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正在奋力挣扎、一直没放弃的年轻人。“凤姐”的出现,让大家产生了共鸣,也产生了向往。只是,真正的自强不息,似乎不该是TA们这样。
李嘉诚是否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我不知道,但我很同意他说的这句话: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他还说: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仗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仗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我们能否将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我们的文化,使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我们能否贡献于我们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这话听起来很虚,比虚无缥缈的未来还要虚,但却很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我思考的结果是——
每次遇到一些会让我觉得有点犹豫或挣扎的事,我就会对自己说:“不成功就算了啊,何必呢?”
作者简介:晏凌羊,80后,出生于云南,京城上大学,现居广州。新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已在各大书商平台温情上市。
假文艺真爱钱,好性格但坏脾气。没法靠脸吃饭,只好假装自己有点才华,自诩空想家、伪善家、废话师。胸无大志却有沟壑,想做一个温柔而有趣的人,到文字筑成的城堡里安个家。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并且觉得我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那你说的都对。
http://ww3/large/58067359gw1fbkpse28whj20j60kjab0.jpg
(新书里写的是我自己的故事,只是想跟大家分享穿越黑暗时我是怎么过来的,也希望你能以你的方式走过来。目前新书在当当网打特价,感谢支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