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之光”栈桥
(2023-06-20 21:52:18)分类: 齐鲁旅游=资料 |
“深蓝之光”栈桥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区的海军公园南部,新建了一座栈桥,最近对外开放了。栈桥长500米,宽约7米,整体灰白色,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亮柔和,海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它是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的实验栈桥,因很早就有了青岛“回澜阁”栈桥,故被称为“青岛第二栈桥”“栈桥西海岸分桥”,也被亲切地称为“青岛栈桥的小弟”,因其伸向深蓝的灵山湾,其桥面图画以深蓝为基调,最终定名为“深蓝之光”,与“回澜阁”栈桥遥相呼应,成为青岛又一颗光彩夺目的海上明珠。
“深蓝之光”栈桥采用桥墩架构,桥体两侧除护栏外,向上伸出两排钢铁长臂,呈逐渐内合的拥抱状,像融合路两边的路灯杆子,大概象征军民融合之意吧。伸向大海最前端的,是一个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的组合体,尖角向前,似欲破浪前行。在这个组合平台上,建有一个高约三十米、下宽上尖的多棱体建筑物,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是不是具有灯塔的功能。
远看栈桥,像大珠山母亲伸出的长臂,正在招唤离家出走的游子灵山岛快快回来,又像是一条巨龙昂首冲向大海,那高高的尖塔,分明就是一支龙角(另一支龙角被遮蔽了),那两排向上合抱的钢筋,就是巨龙的肋骨,海浪拍打在桥墩上溅起的浪花,分明是龙身搅动的汹涌。尤其是大风大浪天气,一道道巨浪向岸边涌来,反衬着巨龙向大海深处游去。
走上栈桥,就像走进了海洋博物馆,桥面的绘画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
还没走上桥面,就踩到了涌向岸边的细浪,浪花在黄色沙滩上涌动,似乎能听到哗哗的浪花细语。
继续前行,海水颜色由黄逐渐变蓝,先是浅海的扇贝、蛤蜊、海螺、辣螺、扁螺、锥螺等各种贝类以及海星沙蟹遍布桥面,让人感觉走进了浅海的生物圈。
再向里移步,只见梭子蟹张牙舞爪,凶相毕露,横在桥面中间,不知它是龙宫的门卫,还是收取过路费的武士,好像随时欲向来犯者发起进攻,竟能让胆小的儿童避而不前。章鱼翻舞着八爪,眼睛透亮,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鲅鱼、带鱼、鲳鱼,河鲀等次第亮相,各展雄姿。海带等海洋植物随流漂摇,一片生机盎然。
快到尽头,海水变得深蓝,鲸鱼跃出海面,张开血盆大口,露出一圈尖齿,令人毛骨悚然,顿觉一股凉气袭来。
登上栈桥尽头的观澜台,置身于大海之中,似乎能触摸到大海的脉搏,能听到大海的心跳。深深地呼吸着潮湿的空气,大海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东面与灵山岛遥遥相望,观澜台恰似一块飞跃到灵山岛的跳板。周围深蓝中一片片红色的、黄色的浮球,那是海水养殖区域,几条小木船穿梭其中。回望栈桥,犹如一条漂浮在海面上的隧道,桥面的蔚蓝与大海融为一体,画中的海洋生物也随着周围的海浪动了起来,游人好像是在参观一个巨大的海洋博物馆。
退潮了,栈桥边裸露出一片平缓的礁石,人们纷纷下来寻找礁石缝、石头底隐藏的小辣螺小锥螺,抬头再看栈桥,犹如一座天桥,横空于蓝天碧海之间。
这座中科院实验栈桥成了西海岸新区一座当之无愧的新地标,在兼具观赏性和浪漫气质的同时,还能满足科研与实验的需要,已然成为游客新的网红打卡地。虽然整个栈桥没有一个文字符号,却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和诗一般的意境,让游人去自由感悟,去任意欣赏。
人们从各地慕名而来,亲近大海,融入深蓝,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飞着激荡的心情,流连忘返。古镇口融合区也以大海的胸怀,张开双臂,热烈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贵客
前一篇:海岱楼
后一篇:北魏高道悦夫人墓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