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虞河源头,了解塔山望日

(2020-04-01 09:57:25)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齐鲁酒地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编号:101)


探寻虞河源头,了解塔山望日
——学习地方文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一、课程类别

传统文化(101)乡村农耕(200)红色记忆(300)市井民俗(400)科普探究(500)劳动教育(600)

二、适合学生群体及课时

1、小学高年级2课时,(每课时60分钟)。
2、初中一二年级1课时,(每课时90分钟)。
3、高中一二年级1课时(每课时100分钟)。

三、研学场景、路线及教具

1、室内:无。
2、室外:齐鲁酒地园区,灵山山顶,园区北门霸王泉村。
3、教具:无。

四、本课题研学目的

走进齐鲁酒地园区,触摸活着的历史  学习灵山地理历史知识,探寻虞河源头,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实地勘察灵山及周边村庄泉水、听导师讲故事等形式,了解虞河发源地地理历史人文情况,培养热爱家乡的热情,树立好好学习,增强本领,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的信心和方向。

五、本课题研学的主要内容

1、关于灵山

灵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历史记载),为什么将历史上的名称塔山改为现在的灵山?

灵山原名塔山,俗称灵山,灵山海拨212.6米,有关灵山的记载很多,《太平寰宇记》载“山形如塔,故名”,《潍县志》说“塔山又名溉源山”,周围泉水很多,著名的有石泉子、道士泉、霸王泉等,是虞河的发源地。据记载和传说,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驻兵塔山一带时,劝课农桑,管辖区出现了“境内无盗,商旅野宿”的良好局面。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夏王窦建德,便商议决定,在当地最高山——大山子顶上建窦王庙,但建庙的材料却迟迟难以备齐。窦王的好生之德和百姓的向善之心感动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玉皇王母、龙天护法。十方法界共聚大山子正北面的塔山,召开会议。阿弥陀佛降下圣旨,下令佛、道、儒三教九流,共助百姓建设窦王庙。于是,一夜之间,塔山灵气大显,变得又高又大,而且砖瓦石块从天而降,窦王庙随即建于此山,塔山也改名为灵山。

此后,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续建,山顶的寺庙逐渐增多,同时,和尚、道士也随之增加,到清朝中叶时最为兴盛,逐渐形成了佛家、道家、儒家的共修道场。山顶建有西方三圣殿、玉皇殿、王母殿、窦王庙、岳王庙、八仙殿、关公阁、百子阁、雹泉阁、东天门、南天门、西天门,还有钟楼、鼓楼、斋堂、香坛等。四周围墙高筑。院内苍松翠柏,碑群林立。庙阁顶镶琉璃瓦,雕柱盘龙,多臂罗汉、天仙美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四周壁画,文人墨迹,琳琅满目,真可谓气势非凡。据记载,寺庙初建于公元618年,至1911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毁于战火,后又复建。只可惜千年功绩毁于战乱,1945年,日本鬼子在投降前,将寺院炸毁,留下断垣残壁在山风中哭泣。只有庙会沿袭至今,庙南的平坦阔地是山会场所,庙会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当地有“三月三过神仙”之说,直到如今,方圆几百里每年赶庙会的人仍不下数万。灵山虽不高大,但因早年庙宇满山,又有几个朝代盛传的大山会,加之历代文人居士的文笔渲染,使之成为当地的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灵山的长河中,虽然寺院几经战乱毁坏,但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山神土地等却无时不关照普渡着每一位前来求愿者,人们求子得子,求官得官,求财得财,求寿得寿、求福得福。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两大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在无庙无树的乱石堆中上供祈福,信众达五、六万人。灵山以前还是138师坦克团的训练场,改革开放以来,灵山山麓被煅灰填海采石破坏,后来的灵山被一些采石场开采山东坡,灵山是遍体鳞伤。划入齐鲁酒地景区开发范围后生态部分得到恢复。

根据地理测算,潍坊市委大楼,坊子区委大楼,滨海开发区,灵山建在南北一条线上。灵山海拔不高,但方圆几十里卓尔不群,傲然凸立。是流经坊子区、奎文区的虞河和安丘市北区青龙湖的分水岭。清顺治三年(1646年),李姓从安丘夏坡镇迁至石泉子旁居住,后逐渐形成村落,名叫石泉子村。坐落在灵山东南角是灵山官庄村,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古村成梯形聚落,上下崎岖盘道,高低参差不齐,远望错落有致。村东、村南是灵山山涧,涧内溪水潺潺、水草丰茂,鱼儿欢蹦、百鸟争鸣,是休心养性、品味自然的好去处。

2、关于虞河

虞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源头在哪里?流经潍坊市区的三大河流是哪三条河流?

塔山又名溉源山,塔山是溉河发源之地,溉河即如今之虞河。虞河,是一条位于山东潍坊境内的一条河流,纵贯潍坊市区,向北入渤海。尾部是潍坊城区和昌邑的界河。虞河上游建有蒋家、泉河头、范家沟三座小型水库,可得灌溉之利。虞河中下游是潍坊城区主要的污水排放干道之一,下游污染较为严重,多年来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环境、生态等造成了严重影响。

虞河,古称“溉水”,又名东丹河。发源于潍坊市坊子区荆山洼镇和安丘市交界处灵山(古名溉源山)北麓,北流经坊子镇,经房仕庄,在寒亭区埠头乡泉河头村南入境,流经坊子、潍城区,再经郭家官庄、里疃、寒亭、固堤乡镇,沿昌邑、潍坊市边缘,北流入渤海莱州湾。全长75公里,宽30~70米,流域面积890平方公里。属常年性河流。平均流量为207立方米/秒。虞河流域,雨量四季不均。历史上也经常造成涝灾。虞河主要支流有利民河、浞河、瀑沙河、富康河、夹沟河等。

霸王泉:《潍县志》载:“霸王泉在塔山之阴入东丹河,传为项羽饮马处。”东西两泉并列,泉水清澈如镜,村人皆饮此水。泉水溢成小溪,曲折西流。泉边柳荫成行,怪石嶙峋。巨石之上有棋盘痕迹,传为项羽小憩下棋之地,盛夏人们多在此乘凉谈笑。霸王泉的泉就在霸王泉村子北边,顺着小路走下去,出了村子,就到了一座桥上,桥东边是一棵大柳树,西边也是一棵大柳树,柳树下方就是那两个泉池子,是虞河发源地。

流经潍坊城区的三条主要河流是白浪河、虞河、张面河。

3、关于塔山望日

塔山望日是一处什么样的景观?现在还能看到吗?潍县十景还有哪些?

塔山望日:塔山山形如塔,故名。塔山高耸奇秀,泉水甜净,又有树林覆盖,满山绿色。登上塔之峰顶,可观东海日出。史载,每当佛晓时分,看日出时,只见“金轮初涌,闪烁万状”,其景象壮观无比,令人欣喜不已。此乃潍县之胜景。清康熙《潍县志》和乾隆《潍县志》在记塔山为潍景之胜,“峰峦耸秀,夜观日出”。虽然塔山的海拔只有221米,但若立于山顶东望,遥看红日自东方地平线喷薄而出,虽比不上名山峻岭的云海日出奇诡壮丽,但也足以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现在是无论如何也眺望不到三百多里之外的黄海的,但古人也许真的能望到海上日出。

灵山本身自古就有塔山望日、北石翻花、孤山晚照、南阁夜雨四大景。“塔山望日”指早晨登上灵山山顶,极目东望,云海茫茫,一轮朝日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壮美景观。“北石翻花”指灵山西北有一石缝,一年四季,泉水汩汩,状如翻花。“孤山晚照”指傍晚灵山云雾缭绕,庙宇楼阁、苍松翠柏,在夕阳映照下,若人间仙境,美伦美奂。“南阁夜雨”指灵山四季山风徐徐,树影摇曳,人们登上南侧的功德阁,无论夏日午休还是冬日雪后驻足聆听,都有静夜听雨之感。

塔山望日最早被清康熙《潍县志》纳入了潍县十景。元代潍州八景含石桥漱玉、玉清烟晓、东园早春、南溪垂钓、西山晴雪、孤峰夕照、麓台秋月、青杨晴眺,清康熙时又补塔山望日和北楼晓钟二景,充为潍县十景。

清康熙《潍县志》载,“塔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峰峦耸秀,夜观日出,亦潍景之一”,并于“十景”塔山观日条下称“山耸如塔,望海如镜。每夜候日出,金莲初涌,闪烁万状,尤矣奇观。”

过去的潍县十景现在还能找到吗?有哪些找不到了?如果找不到了你有什么感想?

你知道潍坊的新十景是哪些吗?他们是酒城芝香、恐龙奇观、古州新城、东镇雄姿、年画之乡、花溪泰和、白浪绿洲、欢乐海岸、佛缘金宝、菜都绿韵。


4、古人描写塔山的诗歌

古人描写塔山的诗歌有哪些?你能记住哪一句?

(1)(明)刘廷锡《塔山诗》
有客来寻漫叟居,塔山北麓是吾庐。
呼童净扫青松影,玩鹤弹琴乐有馀。

(2)(明)王渐《次韵刘廷锡塔山诗》
遥指青山欲卜居,青山旧有醉翁庐。
晨光未上岚烟碧,知是先生晓梦馀。

注:刘廷锡,主持纂修潍县首部地方志明万历《潍县志》的昌乐人刘廷锡,号塔山,致仕归里即居塔山邻近马司村,亦曾题咏此山。与其一起参与万历志纂修的潍县人嘉靖进士王渐,亦有塔山诗与其唱和。

(3)(清)郭守璞《塔山观日》
彩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早来清。
海边红玉初离水,天际晴岚送入城。
山顶霞烘螺黛色,草梢风戛麝香生。
远看树树皆拖锦,鸟悦晨光弄晓声。

注:郭守璞,字含澂,号秋皋,潍县人。乾隆二十四年举人。历任知州、知府等职。知定州时,以获盗功升平越知府。

(4)(清)马德滋《登塔山寺》
渐近云深处,盘纡石磴开。
水流千涧响,路转一峰来。
谒像瞻虚殿,寻碑拂旧苔。
几疑尘世外,仙境入蓬莱。

注:马德滋,字树仲,瑹子,邑诸生,为安丘四大望族之一虎林马氏十三世,有《亦政堂诗集》。刘芳曙《渠风续集》收其诗十六首。


5、齐鲁酒地园区对灵山地区的保护措施

齐鲁酒地园区对灵山地区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停止采石破坏山体,植树造林种草,植被恢复。

六、互动环节设计

1、本课程通过学生网上查找资料初学、实地观察验证、了解塔山地理历史,探秘虞河成因、分组相互探讨交流等形式,来了解潍坊的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灵山之巅分小组四面眺望,观赏灵山美景,感悟虞河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3、诵读古人描写塔山的诗歌,描写虞河的诗歌,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齐鲁酒地园区风貌与旅游感悟体验。
4、用矿泉水瓶采集虞河源头之水。与下游之水比对,了解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七、课程内容执行步骤

1、乘车到灵山脚下,步行登山。时长30分钟。期间讲解灵山的历史以及目前现状。
2、登灵山顶,探寻遗址,体验塔山望日景观,俯瞰齐鲁酒地园区全景花海景观。时长20分钟。讲解塔山望日景观以及新的潍坊十景。
3、下山,乘车到园区北门。时长20分钟。途中讲解虞河流域的历史故事、虞河支流等。
4、出园区北门,勘察虞河源头霸王泉村,实地考察两眼古泉。时长20分钟。讲解泉水形成原因。
5、乘车返回集结地。时长10分钟。

八、课程总结

1、灵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历史记载),为什么将历史上的名称塔山改为现在的灵山?
2、虞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源头在哪里?流经潍坊市区的三大河流是哪三条河流?
3、塔山望日是一处什么样的景观?
4、古人描写塔山的诗歌有哪些?你能记住哪一句?
5、齐鲁酒地园区对灵山地区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6、对本次研学实践的意见与建议。

九、团队支持

1、根据研学团队规模配置导师及服务人员。
2、医疗保障安全服务人员。
3、园区观光车辆配合。
4、图片视频记录制作。
5、研学证书制作颁发。

十、参考资料(导师备课使用)

1、塔山在历史典籍中的记载

东汉班固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一座“覆甑山”。该书北海郡条下:“覆甑山,溉水所出,东北至都昌入海”,说覆甑山是溉水的源头。北魏郦道之所作《水经注》称“溉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

北宋时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是一部地理总志,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其潍州北海县条下记“溉源山,在(潍)州东南六十里,山形如塔,旧名塔山。天宝六年,勅改为溉源山。”

元代山东地方志《齐乘》记:“溉水出塔山,即今东虞河,以州西有西虞河故此云东。”

清代段玉裁注《说文》亦认为,“今溉水自溉源山北流至昌邑县境入海,即东虞河也,亦曰东丹河。”

近代潍县舆地学者丁锡田在其《潍县地理说略》中考证潍县诸山,“在(白浪河)河东者,未入(潍县)境前以塔山为巨,汉曰覆甑,金名溉源,俗号灵山。”

综上可知,今灵山,即古之塔山。西汉时山名覆甑山,或亦名塔山(按《水经注》,至晚在北魏时已有塔山之名),皆以山形得名。该山的形状,看起来确像一口倒扣的甑(音zeng),又像一座伫立的塔。

塔山、覆甑山为今东虞河之源,又因虞河古称溉水,于唐天宝六年(746年)被朝廷敕令更名为溉源山,后又俗呼为灵山。

2、塔山的归属,清代曾有过一场纷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溉”字条下称,“溉水,出东海桑渎覆甑山,东北入海。”尽管许慎将“北海”误作“东海”,将“桑犊”误作“桑渎”,但仍然明确把溉水源头的覆甑山的地理位置,指向了西汉时北海郡的桑犊县。

桑犊县属北海郡二十六县之一,清郭麐在《潍县古城考》中考证其“遗址在潍县东南三十里,虽久已犁作禾田,而土人犹呼之为桑犊城”,大致在今坊子区坊城街道泉河头村东南、范家沟村西北的一片区域,至今当地老乡仍称其为“桑犊城”。

上世纪60年代,地方文物部门曾对此地进行过普查,并于1966年进行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砖瓦陶器碎片。1981年11月28日,潍坊地区文物普查小组又对其进行了深入考察。今又实地踏访,正如郭子嘉先生所言,汉桑犊城遗址早已被耕种为农田,但仍可见有大片的地势隆起,颇有一些故城气象,偶见陶瓦残片遗存。

西汉时地属桑犊县的覆甑山,自然距桑犊城遗址不远。城址在今虞河西岸,溯虞河逆流而上,自可得见被典籍认为是溉水之源的塔山。南行约七里余,有石泉子村。

村在灵山西麓,村内不仅有一眼“石泉子”(又称神泉子),在村东侧的半山腰上尚有一眼“道士泉子”,一说因早年间灵山道士自此取水而得名,或因道士们对于修浚此泉亦有贡献也未可知。石泉子村的这两眼泉,蜿蜒北去,可汇入虞河上游的各个支流。从石泉子村的道士泉侧,取道往东,寻路而上,就是被俗称作灵山的塔山。

清乾隆《潍县志》沿袭了康熙志关于“塔山望日”的说法,且称其“今归昌乐县”,可知在乾隆二十五年(1750年)前,塔山之所在区域已勘定属青州府昌乐县。乾隆志虽确认其已不属潍县辖域,但仍沿旧称将其列入一邑名胜。

再翻清嘉庆《昌乐县志》,“(灵山)遥望隐秀如塔,《水经注》曰塔山,《潍县志》八景之一,所谓塔山望日也。雍正二年(1724)定界,山属昌乐。又名覆甑山,亦曰溉源山,溉水所出。”清咸丰《青州府志》,“(塔山)俗曰灵山,山东北与潍县界。潍人或以此山属潍,载之县志,其实山四面土地皆属昌乐。国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县申报青州、莱州二府,定为昌乐之山。雍正二年立石志其事,邑人阎廷倩有记。”

看来,关于塔山的归属,在清代早已有过一场争论。莱州府的潍县和青州府的昌乐县,都将其目为自家所属,由此引发的权属之争,一度闹到了青、莱二府的府衙。

3、塔山权属后世几经调整

虽然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纂修的《潍县志》还将塔山记为潍县之山,但46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争论不休的潍县、昌乐二县就塔山权属事分别申报到了各自所属的府衙。

风波既起,又打了几年的“公文官司”,终经勘界划定其为昌乐之山。风波既定,昌乐县士民又于雍正二年(1727年)刻碑立石,记录此事,以志不忘。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潍县乡土志》的编纂者们,对于此山的归属仍然耿耿于怀,称虽然其“今属昌乐县,然山四面村庄,惟北方氏(房仕)一村属昌乐,余皆属潍境”。

此后,区划几经调整,至今该山则分属坊子区和安丘市。如今,塔山西麓(属坊子区坊城街道)被围作了灵山公墓,西、北麓(坊子区界内)正在被采石煅灰;东麓(属安丘界)的山体近些年被挖了大半后终被叫停,已经划入了齐鲁酒地景区的旅游开发范围。

4、山顶曾建有窦建德庙

康熙、乾隆两《潍县志》皆记塔山“上有窦建德庙。夏虽僭国,然有功德于民,不以唐故废之。”

隋末唐初的窦建德,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在朝代更迭的乱世里揭竿起义,有声名于河北山东,一度称雄,后称帝建国,立国号“夏”。潍县县志称其“有功德于民”,故不论其僭国之过。唐魏州书佐殷侔称其:“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及人者存也。”

山东、河北等地,多有为窦氏立祠建庙奉祀的,塔山上的窦建德庙,亦可能于此时始祀。至清晚期,塔山顶上的庙宇已不仅限于窦建德庙,且颇成规模:山顶正北高处,建有玉皇大殿。大殿之南有窦王庙、岳王庙、娘娘庙,另有钟楼、鼓楼,再往南有关爷阁、百子庙、雹泉阁等,多个奉祀对象杂处一地,恰恰是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使然。山上还有山主、道士、尼姑、香头,并雇佣长工短工,管辖庙产田产三百多亩,除自己耕种外,也交由附近村落的村民租种,岁岁交租。

进入民国初年,宗教式微,加之庙产兴学、军阀混战,山上的庙宇群陆续遭到破坏。民国二十三年《昌乐县续志》载,“民国十九年,晋军入济南,沿胶济铁路线作战,土匪朱间盘据山上。此年春,由军队迫令居民将庙宇与山寨拆毁,唯关帝庙仅存。”抗战时期,因抗日力量聚集山上,残存庙堂又遭日军炸毁。

此后,山上碑石砖瓦又多被周边村民取用,砌井垒墙,一部分碑石还被运走用于修复坊子煤矿。如今,塔山之上早已没有任何建筑,只有近年新建了数座香灰池,供山会时燃香焚纸所用。

5、党同如《塔山怀古》三首

其一
流年持数百,望日见云开。
虞水随风去,灵峰待我来。
塔山存旧迹,酒地入新苔。
尘世田园梦,乡愁起草莱。

其二
缘聚他年我客居,金莲望海起高庐。
灵峰杖履塔山麓,酒地芝香泛韵馀。

其三
潍上烟岚入眼横,景芝浊醴化醪清。
山前祈雨板桥履,岭表拿云建德城。
石屋叠台楼渐起,花田覆土脉重生。
唐砖宋瓦知何去,故垒犹存望海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锣鼓山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