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柘山拜老子庙兼老子故里辨
(2019-09-01 16:47:28)分类: 《曼参园诗钞》 |
登柘山拜老子庙兼老子故里辨
(次刘璞《丙寅仲冬再同宁野李山人同登感题》韵)
党同如
四百年来我未游,斑斑题刻恨悠悠,
荒寒莒北春还艳,静寂齐南夏当秋。
鹿邑残荆寻旧寨,涡阳遗址觅重楼。
祖庭道冢今安在?谷水清风向海流。
(明)刘璞《丙寅仲冬再同宁野李山人同登感题》
四十年前曾一游,重来三殿更悠悠,
浮云缭绕诸峰尽,匹练依稀万井秋。
西望穆陵关作塞,东临沧海市为楼。
壶公日月应常住,早向名山伴羽流。
注一,老子庙,位于安丘柘山,建筑物遗存主要有玉皇庙、圣母殿、太平阁等。当地传说春秋时期楚国道家创始人李耳曾在此山采过药,故名摘药山。山的西北侧有一硕大山洞,相传为老子炼丹处,名为老子洞。摘药山顶原有近百间古建筑群,规模可观,可惜现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础如数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块石砌筑、拱顶结构、上下两层的金阙云宫却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此宫上层奉祀老子,下层供奉玉皇大帝。
注二:刘璞,见前篇注二。
附录:老子故里辨
老子出生地最早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而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说大概从清代以来就成为主要的说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太清宫立《先天太后赞》碑,称颂老子母亲。虽没提到所谓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说,鹿邑确是中国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纪念地。近现代老子故里鹿邑说争议不多。
另老子出生地有安徽涡阳说。一九九零年以后,涡阳县有关方面通过史料检索和对当地文物考古与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大明一统志·凤阳府》:流星园,在亳县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他们认为:老子当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流星园址,从此开始了老子故里之争。
老、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与历史文化地域关联的。
明确记录老子籍贯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探究楚苦县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老子诞生地有其地理特征:汉桓帝延熹八年,命中常侍管霸与边韶去祀老子,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公元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了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古代诗文中亦有对老子庙的描述:《古诗源》卷十四有北周诗人庾信(513-581)《至老子庙应诏》诗,诗中有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之句。唐代诗人温庭筠(?-866)有《老君庙》诗,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二首诗将涡水处其阳,有九井、灵溪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全唐文》中,唐僖宗(874-888在位)《赐亳州太清宫敕》指明: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诞之地,地有九龙之瑞井。唐代杜光庭(850-933)《道教灵验记·亳州太清宫记》(《道藏10–804》)中道: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长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指老子诞生之地: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此所列举人文历史记录,反映老子诞生地人文历史地理特征是:老子庙及老子故宅,在涡水北面,涡水处其阳。老子庙旁,谷水注之。老子庙东,必有九井。具备这些特征,才能是老子诞生地。而安徽涡阳静宫之地与之相符。兴造于元代的天静宫老子庙至今还在,正在涡河北岸,涡水处其阳,庙旁的武家河即古谷水注入涡水之中,庙中的九口春秋时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从历史地理学方面考察,涡阳县正是春秋时代宋国相县,宋国相在楚国占领后改称苦县,今涡阳县与彭城即徐州相近,地域属沛。所以,史料中有老子是宋国相人、楚苦县人、沛人等等,都是指同一个地方,就是安徽涡阳县涡河北老子庙之基。在唐代此地为真源县。真源县否是就是鹿邑县,其实唐、宋、元代,真源县与鹿邑并存,古代县城相距百里左右,不可能在几十里地内同时存在真源、鹿邑与亳州(谯)三个县。真源县是谷阳县改名,谷阳者,谷水之阳也。谷水不在鹿邑附近而在今涡阳县入涡。所指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不同时期名称不同,所以涡阳为老子故里是较为可信的结论。
前一篇:读刘璞《柘山遗稿》登柘山有纪
后一篇:雨中登超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