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兰陵县大仲村镇明末清初文化名人宋之韩古墓群

(2018-03-05 16:36:39)
分类: 登临纪胜=游记
探寻兰陵县大仲村镇明末清初文化名人宋之韩古墓群
宋高峰 宋家宣

2016年10月8日,重阳节前夕,文化学者宋儒亮、宋新远、宋春媛和我们一行,在兰陵县大仲村镇磨山脚下的万凤窝探访了明末清初文化名人、著名诗人宋之韩的祖居地和古墓群。这里处处荒冢,碑碣虽在,荒草盈庭,满目凄凉,但文物价值比较罕见,古迹和文化亟待保护,有待相关部门立牌重修并加以开发整理。
文化古迹是一个地方的名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个地方能够涌现出更多的文化名人的关键。说到鲁南、说到兰陵,人们很自然想到的就是文化圣地、文化名城,因为沂州自古至今出现了无数文人名仕、帝王大臣,有本地土著,也有迁官谪客。文化古迹是一个地方的招牌,一个历史名人也是地方的招牌,一个没有古迹与名人的地方,要谈文化将无从谈起。一个区域的文化建设,除了文化设施、教育、精神文明之外,还应该重视文物古迹的修复,挖掘古代名人,培养现代名人与人文环境。
宋之韩,字奇玉,号莲仙,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十八日,病逝于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二十四日,葬于山东省兰陵县大仲村镇寨子村东;明末一代圣贤文人、古文家、都察院佥都御史宋鸣梧次子,崇祯御史大夫、户部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首辅宋之普之胞弟;廪贡生,授东昌学博,因其博学多才深受清康熙皇帝的“才堪效用,力可宣猷”之赏识,而特被敕授为四川泸州通判。宋之韩与清朝大诗人宋琬交往甚密,并有诗证(分别被收录在宋琬的《安雅堂集)和宋之韩的《海沂诗集》中),但其一生清心寡欲,陶醉自然,虽年少时与兄宋之普一起历经坎坷,但走向仕途后却没有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因此其作品缺乏宋琬式的社会震撼力。但宋之韩一生诗兴执著,作品颇丰,从少年到老年几十载笔耕不辍,先后一共写下了两千多首诗(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八百余首),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变,而且诗体不拘,多彩多姿,是一份难得的明末清初的齐鲁、江浙、川陕等其涉足之地的历史画卷,而在咏物抒情上,更是拥有无数的妙语佳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实属难得的好诗。其代表作有《野老歌》、《万凤窝即事》、《北林墓望东山》、《寿玉叔司农》、《鱼翁》、《望岳》、《苏州道中》、《栈道行》、《再过浣花溪》等。其清嘉庆版《海沂诗集》今被收藏在国内和日本、美国、台湾等十几家知名的大型图书馆和博物馆中。
这首感情真挚、词意委婉和语言诙谐风趣的七言古体诗,是清朝初期著名诗人宋琬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被收录在其蜚声国内外的诗集《安雅堂集》中,名为《琅琊公子歌 为奇玉宗兄作》。宋之韩的父亲是明末有名的佥都御史和被称为“一代孝子和圣贤之人”与古文家——宋鸣梧。其兄更是被后人誉为“日星丽天,华岳在望”的崇祯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户部左侍郎和南明王朝的首辅大臣——宋之普【(1601-1669)字则甫,号今础,戊辰(1628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礼科给谏,历任兵刑二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太仆寺少卿、都察院佥都御史和户部左侍郎。明亡后,鲁王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于台州建立了“监国”政权,特聘其为内阁首辅大臣,并授官东阁大学士兼台州知府。“监国”政权垮台后降清,授任常州太守。】为此,宋之韩被宋琬称为“公子”,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宋琬写与宋之韩的另一首五言诗《酬奇玉教授》,诗人心目中的宋之韩可见一斑。
据《琅琊宋氏家谱》记载,宋之韩在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因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时常沉浸在古书和典籍中。他不到二十岁便成为州里的替补生员,在文化界已小有名气,并开始享受国家俸禄。因其考试成绩突出,还受到了山东学使的重视,在选拔录用时,特将其列入了重点之列。
宋之韩,字奇玉,号莲仙,系明代大臣宋鸣梧之次子,与兄司农公宋之普分居苍山县贾庄乡安乐庄。其父宋鸣梧中举后,正欲春风得意前途无量之时,家中又添喜事,万历庚戌(1610年)十月,之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里。母亲邵孺人勤俭宜家,慈惠于庭,对幼小的生命更是呵护有加。之韩刚能咿呀学语时,母亲就口教指划如师授徒。到七八岁时,母亲就引经据典讲书习字。之韩比兄之普小八岁,兄弟二人自幼聪颖,每日课业必定完成。之韩二十岁时入太学馆,对于先生所教的经典他心领神会,如饥似渴,在众多弟子中出类拔萃。他因以奇才,未入进士便被诏用,授以学博,教授东昌府。
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父亲卒于任上,行孝三年未得廷试。崇祯十三年(1641年)正月二十三日,其兄宋之普四十寿辰时,宋之韩为兄赋《寿玉叔司农》一首:“缔盟曾白雪,论泒得金昆。千古文章事,一官经济尊。国筹增海屋,家庆上嵩樽。为颂梅花赋,风流好共沦。”可见,他沉浸于功名的上进心是多么强烈。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国变,清朝建立,三十五岁的宋之韩同兄宋之普避难南下,辅佐鲁王。
顺治三年(1646年),四十三岁的宋之韩赴京应试,不第归乡,继续归耕。他在《野老歌》中这样写道:“野老无邻依涧住,朝耕北坡暮南亩。经年辛苦供征输,何处官清是乐土?”由此可见,他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
康熙皇帝登基后,有人向皇帝力荐宋之韩,皇帝随即拟旨:“才堪效用,力可宣猷。”授四川泸州州刺。这一年,宋之韩已五十三岁。蜀属边远地区,往来多藏、彝、羌、苗诸族人。“弗知礼制婚娶之道,习以苗蛮陋俗”。宋之韩到任后,以媒妁迎娶来教化,使泸州风气大为改变。七年后,康熙帝对他的政绩大加赞赏,随颁诰命,授为征仕郎。已年近六十岁的宋之韩历经颠簸,饱尝磨难,瘦骨嶙峋,纵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完成使命。于是告老还乡,于康熙己酉(1669年)六月病逝,安葬于兰陵县万凤窝之阳。
《临沂县志》记载,宋之韩“精天文地理”,著有《蜀难本末记》,并与其四子宋契学之妻王氏(清代著名女诗人)合著《海沂诗集》二十卷。其诗作多为五言、七言绝句或律诗,间有各古杂体约有六百余首。诗集为清嘉庆庚辰(1820年)宋氏修谱时,由手抄本重新木刻制版列为宗祠藏本。诗集后附有宋之韩年谱,四子之妻王氏的《涤窗诗草》一卷。
宋之韩有四妻十一子,做到州同知以上官职的有长子宋稷学、四子宋契学、七子宋伊学,其孙宋允升、宋允谦也做到州同知。

附一:诰命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锡类推恩,朝廷之大典;分猷亮采,臣子之常经。尔四川泸州州判宋之韩,才堪效用,力可宣猷,庶事咸赖以驰驱,小心克彰于夙夜,庆典欣逢新纶用贲。慈以覃恩,授尔为征仕郎,锡之敕命,于戏。弘敷章服之荣,用历靖共之谊,钦兹宠命,懋乃嘉猷。
制曰:恪共奉职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淑女,爱从其贵。尔四川泸州州判宋之韩妻马氏含章,协得合仪,夙著于闱,黾勉同心,内治相成于夙夜。兹以覃恩,封尔为孺人,于戏。龙章载焕用褒敬戒之勤,翟弗钦承,益历柔嘉之则。
康熙七年十二月初五日

附二:宋之韩诗两首

鸿禧寺灯下
湖州鸿禧寺,夜静似深山。晚磬月中细,晨钟院外闲。
经声连竹径,佛火出花关。禅舍浑无事,灯光动旅颜。

泸署感怀
忆昔虚声二十年,于今俯首蜀江边。牙签数卷父书在,鸟道千峦王路艰。
寄傲时思康乐里,题诗尤觅雪涛笺。无端远涉不毛土,无赖秋心系暮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缅怀觉照法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