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塔诗会

(2017-11-05 10:18:53)
分类: 历史人物=资料
雁塔诗会

唐长安城东南隅,是长安城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有30多顷水面的曲江池和全城最高的大雁塔,山水如画,景色宜人,即可泛舟碧湖,又可登高远眺,观赏长安全景,加上芙蓉园、紫云楼、杏园等景点点缀其间,也惹得文人墨客、高官百姓以及皇家贵戚们常常来此游玩,皇帝为了来此地安全方便,特由大明宫沿长安城东城墙至曲江池修建了一条十里夹城御道,可见此处也是长安城皇家胜景之地。
文人墨客们来到大雁塔时,登塔抒情,赋诗作画,使得雁塔诗会不但继承了秦汉的文雅之风和会稽山兰亭诗会的遗韵,加上溶入了唐诗,这使我国历史上诗歌发展到巅峰的内涵,更是将这种文人们之间的儒雅活动推向了空前的辉煌阶段。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不计其数,留下来的诗作仅收集到的有近千首之多。他们登临大雁塔,凭栏远眺,抒发情怀,其中唐代诗圣杜甫、岑参、白居易、高适、刘禹锡、薛据、元稹、章八元、韦应物、朱庆年、卢宗回等诗词大家的诗作堪称千古绝唱。
不但文人们在此作诗吟唱,把酒抒怀,唐代的最高统治者也曾直接参与并推动了大雁塔诗会的发展。早在大慈恩寺新建之时,唐高宗(时为太子)即率百官亲临大雁塔,赋诗曰: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华盖接云飞。后来他即位当上皇帝,又亲谒大雁塔写下了: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的诗句。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的秋天,正是大雁塔修建整整一百周年,诗圣杜甫会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五位大诗人、诗坛挚友同登大雁塔,他们拾阶而上,登至最高处,凭栏远眺,巍巍终南山,雄踞一方,泾水和渭水溶入一体如白练一般奔向远方,长安城内,殿宇林立,道路交错,美景如画,尽收眼底,不由得诗兴大发,高适首先即兴赋诗道:“香界泯群有,浮国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接着边塞诗人岑参也吟唱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接着,储光羲,薛据两位诗人也吟诵了“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清秋时。”“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等诗句,大家请诗圣杜甫赋诗,他一开口就语出惊人,气概不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土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杜甫赋诗兴起,滔滔如流,共二十四吟一百二十五字的五言长诗,一气呵成。他在这次的雁塔诗会中文采飞扬,对大雁塔雄伟壮丽的赞美和对时局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同情。
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多次游览曲江池和大雁塔,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邀好友李杓直、白行简同游曲江,登上雁塔,他们依塔排宴,开怀畅饮,其间白居易忽然停怀置箸,原来白居易想起了刚刚分别去南方的好友元稹,就若有所思地说:“元稹此时应该到梁州了,实在让人挂念啊!”便挥笔在墙上题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恰巧此日元稹正好抵达梁州,夜晚梦见自己和上述几位好友共游曲江和大雁塔,醒来时遂命笔赋诗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他写书信并附此诗,交信使送到长安,白居易和朋友接元稹书信后,皆惊叹不已,几位好友竟同日一位身游大雁塔,一位梦游大雁塔,奇巧无比。白行简专写了《三梦记》记录此事,这一故事即生动反映了诗人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应了文人墨客,亲朋好友到曲江池和大雁塔社交游览,以诗会友的社会时尚。

李治,唐高宗皇帝《谒大慈恩寺》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上官婉儿《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唐  李适《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
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
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

白居易【赠昙禅师(梦中作)】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白居易【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迟回。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章八元《题慈恩寺塔》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北宋  吕大防《礼慈恩寺题诗》
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

北宋  蔡榷《登慈恩寺雁塔怀汴京》
四面八方风韵悠,南山秦岭竟深秋。紫微星隐将临顶,黄菊花开未解释。
叠叠燕台迷蓟羯,层层雁塔却幽州。汴梁已有兴邦志,为爱东楼难得收。

清  秦定远《秋夜登慈恩寺塔》
河汉西流秋夜长,登临高塔思茫茫。谁将笛怨吹衰柳,况复砧声杂细螀。
太液光浮龙塞月,曲江寒带雁门霜。愁来此际知多少,思妇羁人总断肠。

清  洪亮吉《慈恩寺上雁塔》
忆从初地擅名扬,阅劫来游竟渺茫。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
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

唐  杨廉《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万乘临真境,重阳眺远空。慈云浮雁塔,定水映龙宫。
宝铎含飙响,仙轮带日红。天文将瑞色,辉焕满寰中。

唐  孙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应节萸房满,初寒菊圃新。龙旗焕辰极,凤驾俨香闉。
莲井偏宜夏,梅梁更若春。一忻陪雁塔,还似得天身。


岑参、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等同游慈恩寺赋诗

慈恩寺位于曲江池西北,始建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58年),是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其母所建,故称“慈恩”。慈恩寺内有玄奘法师所建的大雁塔,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还是一方登临胜地,是曲江重要的景观之一。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在大雁塔题名留诗就已蔚然成风。凡新科进士及第,首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之后就要登临大雁塔,并在塔壁上题诗留念,并将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登临大雁塔,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名篇。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诗人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等七位诗人,登临大雁塔赋诗。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这五人各作一诗,除薛据所作的诗失传外,其余四首都保存了下来。
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也有明显的差别。高适、储光羲是盛唐时期年辈较长的诗人,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雅致平和的诗风,而杜甫的诗则以隐喻的方式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历代学者对岑参所作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推崇备至。

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唐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唐  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 
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 
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唐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 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 
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 
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 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唐  解彦融《雁塔(开元八年,清河傅岩题此诗于雁塔)  

峥嵘彻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嶮恐迷坠。
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雁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