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功:吟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人
(2017-10-08 20:01:01)分类: 登临纪胜=游记 |
王正功:吟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人
(
广西日报
进了桂林就像走进一座秀丽的大山水园林。最惬意的是乘坐游船游览两江四湖。水中的亭台楼阁、雕栏画舫,岸边的湖光山色都会使人感受到亲临仙境的美好。在美丽的桂林杉湖东北角绿地间,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刻画的是一位正挥毫狂书的古人,塑像动感十足,颇为生动传神。这是王正功的塑像。
王正功是南宋著名诗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在全世界流行了八百多年的千古绝唱,正是他笔下所出。
王正功(1133——1203),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勋子。以荫补将仕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为宜黄主簿,寻改青田。孝宗隆兴初,调筠州司理参军。乾道四年(1168)为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七年,知莆田县。淳熙七年(1180)通判潮州。九年,签书武安车节度判官,十一年,改淮南。十四年,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光宗绍熙三年(1192)知澧州。宁宗庆元四年(1198)知蕲州。六年,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约斋荆澧集》传世。
出身名门望族
王正功出生在四明(今浙江宁波)一个望族家庭,曾祖父王说是著名的"庆历五先生"之一。
"庆历五先生"是指北宋庆历(1041-1049)年间明州王说等以教育为主要职业的五位哲学家。他们或开办书院,或执县学、郡学讲席,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致力于儒学传播、民生教化,是当时教育和学术的中坚。
王正功的祖父王珩是王说的第三子, 绍兴年间的“五老会”成员之一。
“五老会”是南宋前期宁波影响较大的诗社。这些老诗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都曾做过官,在故里颇有声望,告老还乡之后,每每以赏花赋诗,吟诗唱和为重要内容,在美园良辰中诗酒游赏,成为他们晚年一种生活方式和高雅风范的标志。王正功的祖父王珩是大观三年 (1109) 进士,任至宗正少卿,属于王室工作人员了。
清正、清廉,清贫的生活
王正功父亲王勋、兄长王正己、王正功俱以廉直、忠信、诚实闻名。四明乡绅楼钥在为王正己写的墓志中,赞扬其“以廉为本”;为王正功墓志,称其“开心见诚,吐露情素,孩孺有问,亦告以实”,甚至“遇机穽险之人,一对以诚, 彼自意消”,而“ 廉洁守家法”。称王正功,做官做到广西提点刑狱,“清贫自处,质贷以给,奉己至薄,得禄不足以偿逋负,如是者三十年”。例如,王正功知荆湖北路的澧阳县秩满时,澧阳县终更吏白有资送钱三百万,悉拒之,惟备舟浮家人而归,郡人叹服。只接受胥吏合法安排家人回乡的船只,这种情操令当地人佩服不已。依照宋朝《接送人法》的规定,当地官府有义务差派厢军协助初到职的职事官搬迁在外的家属。
潮州广济桥又名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全长518米,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
韩江古时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是浮桥,淳熙七年(1181)时任潮州郡守的王正功靠西岸增筑一墩,上架巨木与岸通,使这座桥成为浮桥与梁桥相结合的桥梁。以后经过历代修建。这座桥居然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潮州广济桥能被列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正功是起了作用的。
王正功到桂林是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有点拗口的“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就是“广西省掌管政法的最高领导兼桂林市市长”。掌管广西辖区内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上报朝廷,举劾有关人员,并监察地方官吏。要说王正功当的这个官,权力很大,贪官来当,腐败也很容易;清官来当,就很容易得罪人了。任职期间,王正功忠于职守,勤于政事,秉公执法。辖下的兴安县曾发一案,兴安县令的儿子是个纨绔公子,一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那次,县衙门的一位小官员不知何故得罪了他,竟被暴打致死。县令大人还处处包庇,企图开脱罪状。案子报到提点刑狱府,王正功立即将行凶杀人的兴安县令儿子逮捕,为防串供,将案犯送邻路交押。此举颇得民心。然而却得罪了那位兴安县令。加之王正功平日还弹劾过一些贪暴的官吏。这些官场恶势力竟串通诬告,导致王正功罢官。后来,案情大白,王正功虽然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但年事已高,无法官复原职了;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一位掌管司法的副省级领导被安排到寺庙管理香火,也颇令人有点郁闷吧。
年近古稀的王正功离别他无限眷恋的桂林时。曾对着依依惜别的部属和远近诸友赋诗一首,抒发无限惆怅和失望的离情别绪:“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为桂林山水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王正功,就这样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桂林。一年后,七十一岁的王正功终老福建武夷山。
千古绝句的发现
在我国,甚至在世界,“桂林山水甲天下”几乎无人不知,但这一惊世名句从何而来?知道的人却不多。
历代诗人中,用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相似的句式夸赞桂林山水的实在太多了,比较接近的有:唐朝柳宗元到桂林作《上斐行立中丞撰訾家洲记启》赞訾家洲亭“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北宋时曾任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的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桂三年,他在离开桂林前往四川途中,写了一本《桂海虞衡志》的专著,品评桂林山水,更加深刻地提出“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赞语,第一次把桂林山水评价为“天下第一”。到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时任桂州经略史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楼记》文中,更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嘉靖年间因弹劾严嵩而被谪戍南宁的明朝刑部主事董传策则在其《游桂林诸岩洞记》中写过“粤西山水甲天下”;清光绪壬午年(公元1882年),广西巡抚金武祥写了一首《遍游桂林山岩》诗,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句中的“山川”改为“山水”,写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算最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入诗了。清檀玑有“我闻桂林山水甲天下”;民国吴迈及现代的郭沫若等都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但这一名句最早的原创作者到底是谁?数百年来,人们在猜测,在考证,议论纷纷;还有学者也引经据典,著书立说,但都莫衷一是。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对独秀峰石刻进行清理时,发现读书岩洞口岩壁一摩崖诗碑因长期渗水被一层斑驳的石钟乳覆盖,经用专业性手段清理,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件珍贵宋碑。这是一块自明清以来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的碑刻诗,上面刻着的那二首七律诗中,完完整整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诗作落款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靖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王正功的这句诗要比李曾伯的早出50多年!“桂林山水甲天下”完璧归赵了,属于王正功已毫无疑义。“桂林山水甲天下”终于名花有主。这下,人们寻匿了800多年的千古名句作者才得以名示天下!
现在,桂林市政府已将独秀峰上王正功诗作的摩崖石刻复制立于桂林中心广场,还在桂林杉湖畔,建起了一座巨大的王正功挥毫作诗塑像,让后人永远记住先贤在800多年前弘扬桂林山水与历史文化之功勋。
语重心长的《劝驾诗》
1983年在独秀峰下读书岩出土、载有千古绝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刻诗碑,上面刻着王正功的《七律·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作是诗劝为之驾》诗二首。碑上还刻着诗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作是诗,劝为之驾。”
从序言看,这二首七律是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
百嶂千峰古桂州,乡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覆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劝驾”是中国古代政府官员礼贤下士的举动。劝,为提倡,勉励的意思。驾,作推荐人才,愿亲自驾车遣送之意。这首“劝驾诗”,实际上就是“鹿鸣宴诗”。
鹿鸣宴,是中国科举制度里的一种宴会。这是专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它起源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悠悠鹿鸣”……而取名为“鹿鸣宴”,是因为鹿与禄谐音,新科中举乃是入“禄”之始,有祝贺之意。但古人不太愿把升官发财挂在口上,因为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有距离的,于是就取了“鹿鸣”这个有些诗意的名字。鹿鸣宴设于乡试放榜次日,宴会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请之人除新科举子外,还有内外帘官(考场工作人员)等。王正功的“劝驾诗”,就是在这种场合吟出的诗作。作为桂林市市长,王正功对辖下地方能考中11位举人感到由衷高兴,兴致所到,欢欣,信任,祝贺和期望便化成了二首七律的《劝驾诗》。
王正功的这首《劝驾诗》,不仅热情地讴歌了桂林的山水胜甲天下,同时更进一步对桂林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发出了由衷赞叹,进而激励举子们在考场上再接再厉,去夺取更辉煌的前程。从诗中可以看出每字每句都饱含了他对举子们的殷切期望。由于《劝驾诗》吟出了振聋发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千古绝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从那时起,便在“天下”传颂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道它的著作权人是何许人也,以历史研究著称的大文豪郭沫若来到桂林时,对地方学者的求教,也不能辨明其正确出处。1983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队的两位工作人员在独秀峰下清理历代石碑和沉积物时,轻轻地铲开读书岩上方的炭酸钙腐植层,意外地发现了一帧从未在史书中记载的石刻作品。作品全文如下: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偷校蚶秭锱糌缣浮?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诗的作者叫王正功,其身份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作诗的时间是宋嘉泰年(公元1201年)中,此乃大比之年,王正功在鹿鸣宴上勉励中举的广西学子们努力读书,博取功名的诗,“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是希望学子们取功名也应像桂林山水一样秀甲天下。这样一首诗,刻在读书岩,也是恰如其分的选址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 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贮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
宋代桂林提点刑狱、权府事王正功撰。刻石于独秀峰读书岩。标题为编者所加。唐宋科举考试后,按例由州县长官宴请考官、学和中式诸生,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此诗即代理州刺史王正功为邀集鹿鸣宴而作,主要叙述考试的紧张情况和赞许中式诸生的才学。首联中“玉碧罗青”是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简略。第二朕中“未饶”,不让的意思。第三联上句“九关虎豹”,语出《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是说天门九重,都有虎豹把守,啮咬过关的人,此指科考要通过重重关口;下句“剧谈”,即流畅的谈吐;全句是说流畅不凡的谈吐中已炮含凌云之志。末朕“摩挲”,本为抚摩,此处解为用眼打量;“斗之南”:《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喻为天下第一贤士,这里用以称诸生人才出众。诗写得并不出色,但首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平实而凝练,赞美桂林山水极具概括性,从现有资料看,王正功是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