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爱红印象

(2017-09-23 23:54:26)
分类: 春温秋肃=日记

董爱红印象

冯冬梅


  第一次认识董爱红,是在跟朋友的一次聚会上,微胖的身材,敦厚的笑容,话不多,一笑眼睛就眯成一弯月牙儿,大多数时候,她安静地坐在那里微笑着听别人高谈阔论。仿佛庄稼地里的一株玉米,普通得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
  名气与性格的反差如此之大,让人很难把她和如下事实联系起来:乡土女作家,自费拍摄德州第一部院线电影《棉花白了》,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获得者……
  如今,48岁的董爱红“火了”,骨子里的恬淡让她对“作家”这一称呼有着更为简单的理解:“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把身边的人和事、村里的家长里短写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追梦,筑梦,圆梦
  “写作其实源于从小的梦想,想把看到的人和事变成文字,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家乡的故事。”董爱红说。
  《舐荼》《抗日女响马》《棉花白了》《土匪村后传》……读董爱红的每一部作品,浓浓的鲁西北平原乡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处处或凄清或热闹的场景、一个个或泼辣或精明的人物、一个个或圆满或悲惨的故事,总会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读者发出“这说的不是那谁家的事吗”的感叹。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源自董爱红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挚爱与深悟。
  “我写作的根在家乡的泥土里,我的每一个故事的魂也与这片土地相通相融。”董爱红的童年是在陵城区前孙镇一个小村庄度过的,家乡的小河、果树、玉米地、碱蓬湾里,她和伙伴们奔跑雀跃、尽情撒野,春来拔鼓笛,夏天摸爬爬,秋天烤玉米,冬天挖老鼠,鲜活的日子给她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也为她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读书时,她几乎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中学毕业后,她进入镇办企业当上了工人,工闲时间,别人逛街、喝茶、打扑克,她就静坐桌前爬格子。“那时候思维特别活跃,生活中不经意的涟漪都会激起创作灵感,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就在脑子里迸发出来。”不过,那时的董爱红并没有勇气把自己的文章投给报刊,直到1998年,她写的一篇怀念姥姥的散文《一生的愧疚》被当地一个文学爱好者看到,并推荐给了德州市唯一的文学期刊《鲁北文学》,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如同火堆泼油,董爱红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大量带着浓浓乡土味儿的作品在各级文学报刊上发表出来。
  “十年前,有个文友对我说,你写的故事这么精彩,要是能拍成电影就更好看了。一句话,让俺的心又不安分起来。”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董爱红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随之,她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到北京电影学院作旁听生。2004年春天,顶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抛下老公和年幼的儿子,董爱红在北影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每天半天听课半天搞创作,愣是用半年时间学完了两年的课程。
  从小说转向剧本,董爱红迈进了更广阔的创作领域,“那时候脑子里仿佛有数不清的故事情节,我家的卧室、厨房、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笔和纸,随时随地把灵光一闪记下来。有时候在梦中都有精彩的故事上演,怕忘了,赶紧醒来记在本上,都快魔怔了。”原名《苜蓿花开》的小说就是在那时被董爱红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棉花白了》,虽然有导演看好这个剧本,但由于筹资无门,董爱红只得把拍电影的梦想压在心底。直到2015年,在事业有成的老公的鼎力支持下,《棉花白了》才得以搬上银幕。
  《棉花白了》是一部农村儿童题材影片,讲述了城里的孩子小波,暑假里带着心爱的狗狗到农村姥姥家度假。在姥姥家,他和农家孩子去河里摸鱼、逮老鼠,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中,他发现姥姥和村民田伟家有种奇妙的,令他不懂、不解的特殊关系,带着孩童的稚气好奇心,他想一探究竟:原来田伟的舅舅,村里有名的傻子的疯和姥爷有关……引出了一段令人恻隐的关于傻子的亲情、爱情故事。最终,小波和表哥用他们童真的爱心,化解了两家积怨几十年的深仇大恨,消除了笼罩姥姥心头的“阴霾”,从此,姥姥家重回湛蓝的晴空。
  整部戏的拍摄全部在陵城区境内完成,天真烂漫的孩提趣事,原汁原味的乡土味道,让《棉花白了》一炮而红,不但成为德州市首部院线数字电影,还在当年的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编剧奖,今年又在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播出,好评如潮。


因为爱,所以爱
  秋初,在董爱红位于前孙镇前孙街的大宅院里,各色吐艳的鲜花,各类缀满硕果的大树,各种青翠诱人的蔬菜,让人以为进入了梦幻农庄。“每一棵都是俺家老头子种的,他知道俺喜欢这种环境。”董爱红的弯目中溢满幸福。
  “要写董爱红,就不能不说李付海。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她。”熟识董爱红的朋友们几乎众口一词。董爱红和老公李付海的结合同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一样,也是媒妁之言,相亲而识。董爱红性格里的恬淡与李付海的温和氤氲相生,结婚二十多年,夫妻间没有一句爱的表白,却把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出满满爱的诗意。
  结婚后,董爱红痴迷于文学,李付海说:“写吧,我负责挣钱养家,你负责吟诗作画。”董爱红的每一个作品,李付海都是忠实的第一读者。2004年,董爱红走火入魔般地非要去北京学剧本创作,一看妻子真要扔下他和儿子去北京,李付海不愿意了:“没事写个文章当个爱好就行了,你还想写出嘛名堂来。你要是真去北京,俺就和你离婚!”丈夫的“恐吓”也没能动摇董爱红的决心,去北京那天,她独自一人拖着大皮箱走出家门,却发现丈夫早早开车等在门外。去火车站的一路上,夫妻二人谁也没说话,等董爱红坐上火车,却发现车窗外的丈夫哭得泪人似的:“你在北京放心学习,俺在家能把孩子照顾好!”
  李付海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诸事缠身,不可谓不忙,但是,只要不出差的日子,他必定推掉应酬回家陪老婆吃饭,做各种老婆爱吃的饭菜。2006年小儿子出生,为了让董爱红避免劳累,养好身体,李付海推掉所有事务,专心在家伺候月子,夜里换尿布,白天洗衣做饭,当了整整一个月的全职丈夫。
  董爱红的《棉花白了》改编成剧本后,由于自己资金实力不足,也找不到投资方,一直没法拍摄,这也成为李付海多年来的愧疚和心病。2015年,北京一名导演看中这个剧本,事业如日中天的李付海二话没说就应下来,把自己的公司作为投资方,他说:“俺不为别的,就为圆俺媳妇这个梦!”电影拍摄的二十多天里,李付海陪着董爱红走遍陵城区的十几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寻找合适的拍摄场地,还亲自当剧务,给摄制组事无俱细地提供服务,他说:“俺多操点心,俺媳妇就省点心。”
  被爱宠溺着的女人总是幸福而单纯,已近知天命的董爱红还会为家里一窝新生的小狗而雀跃良久,也会为出差归来的老公先拥抱儿子而含酸吃醋。如今,已成名人的董爱红各种约稿不断,几个新的剧本也即将拍成电影,好多人诧异一个庄稼地走出的女子哪来如此的情怀与能量,董爱红在一篇自序中道出答案:因为梦想,因为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