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画河今昔
(2017-08-27 13:22:22)分类: 登临纪胜=游记 |
蓬莱画河今昔
画河是蓬莱惟一一条穿城而过注入大海的河流,被市民们亲昵地称为母亲河。然而,这条小河的总长才只有6.5公里,这些年河中几乎长年断流无水。加上画桥以北近200米的河床被封盖后变成了楼区、商场,如果不十分注意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这里有一条河。商场两端所留下的河床和河床两边石砌的堤坝,也完全不是旧时的模样了。
画河原本是登州古城东城墙外的护城河。也就是说,登州治所在唐代由牟平迁到蓬莱时,城池仅在画河以西的这块地方。到了明洪武年间,登州升州为府,城池也开始东拓扩大,画河便由护城河变成城中河了。
画河原来的名字并不叫画河,而叫黑水河。明永乐年间,有一位叫王宏的登州卫指挥,在黑水河上建起一座桥梁来,起了个名字叫画桥,黑水河也因这座桥的名字而改称为画河了。
这画河的原名之所以叫黑水河,是因为它的源头在城西南5公里处的黑石山。这股黑石山的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向蓬莱城,从上水门入城后,经画河而北而西又北去,再经过一个S形的拐弯后注入大海。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画河的入海口就是今天的水城小海。水城修筑之前,船舶大多停泊在这画河入海口所形成的天然港湾中。明初修建水城时,沿城墙的南面和东面开凿出一道新河道,引画河水东流,作为护城河,绕城半周,而后流入海中。画河入海处所形成的一片水域被当地百姓称为葫芦头,并且成为一处码头,称作新开海口。相传当时从这新开海口到迎仙桥,乃至往西到浦家洼一带,都停泊着船只,可谓帆樯林立,盛况空前。
画河除了黑石山的主要源流之外,还有两股支流。一股叫密水河,发源于城南3公里处的密神山,北流到城南的护城河后汇入画河。另一股叫密汾河,发源于城南乐河村北的一处泉溪。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小水关入城,到今天的画河商场东北角汇入画河。这条密汾河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全部覆盖在了地下,地表已毫无踪迹了。
今天的画河上共有9座桥,除了明初所建的古桥迎仙桥之外,其它古桥都已不存在了。水城西南角的来宾桥已完全被五岔交会的公路大转盘盖在地下,从外观看,已根本找不到桥的感觉,也很难让人想象出它的下面掩盖的是一条古老的河道。那座以桥名而改河名的画桥,也只能从南面依稀见到一点古桥旧貌,北面由于河床封盖,楼群凸起,古桥旧貌已不复存在了。
画河进城的入口称为上水门,今天尚存一段残墙断壁和一座砖石结构的拱形门洞,弥足珍贵。1985年,上水门被列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慕湘藏书馆左侧的下水门,却被西关路的路桥取代了。
在上水门北200米处,西侧是基督教堂,东侧有一片略显突出的小高地,是人们相传的蓬莱城里“三山不现”的三山中的一座,叫凤凰山,山上原有一座道教庙宇叫万寿宫。有人说这座凤凰山是古时人们疏浚画河时取河土堆积而成的。想一下当时的人们,就近取土,既清除了河道的淤塞,又堆起一座“山”,建起一座道观供人祭祀,一举两得,其科学性和前瞻性还是很令人称道的。
另:
画河是一条贯穿蓬莱城的一条河流,相传古时其河岸砌石上刻有精美的石刻,两岸垂柳,河水清澈,风景如画,因此得名。后来,河水减少,时常断流,美景渐失,被人遗忘。近几年,旅游业的兴起,使画河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目前它的两岸存有登州古教堂、戚继光故里、水城、蓬莱阁等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是蓬莱最珍贵的历史风貌区,也是展现蓬莱历史文化底蕴最具特色的区域。
《水城、画河旅游通道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将打通蓬莱的南北轴线,使旅游功能从北侧(水城、蓬莱阁)向南延伸。该区域将成为集商贸、旅游和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旅游城,结合登州府复原及画河的整治等项目,更好的体现该区域的文物内涵、风貌特色,真正把该区域做活、做出特色,有力的推进蓬莱市旧区改造和促进蓬莱的旅游、商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