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景物古诗
(2017-06-22 17:03:47)分类: 登临纪胜=游记 |
无锡太湖景物古诗
顾俊良
郭沫若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畅游无锡时,就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太湖景色美丽,浩瀚如海,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太湖周边环山,山水组合风光于无锡地区最佳,故而引历史上文人墨客歌咏之。
《泛太湖》,唐朝方干作。“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初居新定(今浙江淳安),后迁徙桐口白云源(今浙江桐庐)。晚唐诗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会稽境湖,曾周游江南。由其门人辑其诗370余首,编为《玄英先生诗集》。全诗写诗人过太湖时,所见水天连接共一色,秋高气爽,秋色明净。在湖中放眼望去,一片波涛,好像无处可以认作归隐之地。岸边的钟声传来,深夜之中,但见在月光照耀下,湖面银光闪闪,迎着船头。这时诗人想到范蠡携西施乘船离开勾践的时候,也应该像眼前的景色吧。此诗写秋夜太湖月色美景,隐含自己悠闲的归隐生活。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北宋苏轼作。“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此诗为七律,写得特别精彩。写北宋熙宁六年岁末,苏轼因拜访钱道人钱颍至无锡。诗人携带建州北苑产“小团月”贡茗,踏遍江南,到了惠山,汲二泉水煮茶品茗。又登惠山之巅,眺望太湖,临风怀古,情愫融于万壑松涛。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脍炙人口,常为后人所用。
《太湖春涨》,明朝冯善作。“震泽春深涨碧漪,净涵天影漾波漓。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红泛落花通别浦,绿含芳草漫长堤。钓舟昨夜归来晚,没却渔矶路变迷。”冯善,字择贤,号戒轩,无锡人。永乐中举明经,宣德元年(1426)任无锡县学训导,后调崇明望江教谕。著有《戒轩集》、《望江志》、《家礼易览》等。诗中写太湖之水碧波荡漾因春雨而水涨,明净的水在阳光下映照着天空,水有如琉璃一样明亮。远远的越地之山因水涨而更遥远了。一下子觉得吴地的山像是低了几尺。水湾也因水满而连了起来,别处的红花也飘过来了。长满绿色青草的长堤也被水淹没了。水上涨得很快,昨日钓鱼船出去时水中的钓鱼石还露在水面上,可晚上回来时,这个石头被淹没了,因此迷失了路。全诗围绕太湖水因春天雨水丰盈上涨而着意描写,表达了对太湖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太湖》,明朝文徵明作。“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初以岁贡生入京,荐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不久即辞官归家。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诗文书画皆工,尤以画著称。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号称“文笔遍天下”。著有《甫田集》。诗人从全太湖的角度,全方位地描写太湖,气魄宏大。以丰富的想象,着力表现其集壮观与灵秀于一身的美。太湖周围山峰围绕,面积之大,岛屿之多,山水之壮阔,借此抒发自己的胸怀和志向。在水天相连的波涛中,日升月落,春天还较寒冷,水中鱼龙潜隐。当船驶向湖心时,仿佛听到鸡犬之声,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湖中好像仙境,哪里能找到范蠡当年的踪迹呢?表达了诗人向往古人在这美好地方的隐居生活。
前一篇:一11、追和旧韵水乡八题
后一篇:寄畅园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