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古八景遗址巡访题咏
(2013-03-16 13:16:18)
标签:
先人宝修宫隐此清道光老兄 |
分类: 《曼参园诗钞》 |
蒙阴古八景遗址巡访题咏
党同如
其一 蒙阴古八景之南山仙洞并序
蒙阴旧志载:“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阴山上,广容百余人,汉承宫隐此,为本县八景,曰南山仙洞。”此地古时有齐鲁名士隐居,故又称仙人洞。辛卯岁暮,余与赵青昆等游蒙阴山仙人洞,探寻古迹。此洞位于蒙阴城南2.5公里蒙阴山之阳悬崖上,海拔417米,洞口朝南偏西。洞南北长19米,东西宽15米,高4.5米,顶部穹窿,四壁奇丽,宛如一大客厅。在此仰望山顶,松柏点点,俯瞰河流如带,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自古以来,就是齐鲁名人隐居游览读书赋诗的地方。翻检旧志,举凡蒙阴历史知名文士多有此洞题咏。该洞保存基本完好,洞口下一巨石上刻有宋代至和、元佑年间摩崖题刻。两壁上有四幅人物浮雕,三人佩剑,一人吹笛,神态怡然自得。洞内存有石碑两块,一为明天顺五年(1461年)十月立,上刻进士、户部郎中李炯然所书《游仙洞诗并记》,内有“隆冬居之则忘其寒,盛夏居之则清气逼人”等字句;另一碑明嘉靖七年(1528年)蒙阴县知事蒋钺立,上镌八首诗。惜乎今人仿冒舔刻多幅图像,洞外石壁亦有加刻字迹,多设计粗糙,刻工鄙陋,意为保护,实则损毁。
仙人洞窟自春秋,辛卯隆冬踏访游。
姑幕承宫能执苦,任丘杜洽却寻幽。
岩阶粗放浮雕拙,栈道险危断壁虬。
胜地曾经铭考证,蒙阴山上漾风流。
其二 蒙阴古八景之龙泉漱玉并序
壬辰惊蛰前三日,与赵青昆、刘灵寻访蒙阴古八景之龙泉漱玉遗迹。据记载龙泉位于蒙阴县常路镇龙泉寺前河南,古泉水势汹涌,喷水成柱。上世纪七十年代,该泉被砌成大口井,泉景消失。驱车至龙泉寺,于常路镇龙岗埠村高阜处现一肃整禅院,矮墙新筑,唯一大殿虽为旧存,新葺之处仍灿然在目。勘院内残碑,有御碑衮龙帽一座,乃龙泉院旧址。查《蒙阴县志》康熙十一年版)有嘉靖六年明南京工部尚书崔文奎撰《重修龙泉院记》载,东蒙望族秦复安、秦纪于嘉靖三年二月始,历时两年零六个月,耗银五百两重修龙泉院。建成山门、佛殿、观音殿、伽蓝殿及塑像,寺院一时宏深壮丽,金碧辉煌。抚今追昔,此泉不再,然依泉成寺,寺以泉名,村前尚有村民寻泉掘出之大坑深井,古龙泉胜景当不谬也。访问当地八旬老人得知,寺前河南泉边原有古碑数幢,记述当年龙泉漱玉之胜景,寺前古泉水虽已消失,但寺前河东上游不远处有一南泉现仍旺盛,当为此泉水脉上移。余等意兴前往,果如其言,见一喷涌泉源,水量巨大,泉边村妇浣衣者众,为周边数村供水水厂之源泉,泉边赫然见“临沂市地震群测骨干观测网蒙阴常路观测站”与“南泉电灌站常路公社战山河民兵营”等字样碑记。另据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阴县志》载,龙泉漱玉“在城西四十里汶南村,水势喷薄,淙淙作碎玉声。夏月临之,泠然忘暑。”此泉在新泰市汶南村南与果庄村北处青石山岭东北处,原蒙阴县曹庄煤矿生活区后,现仍奔流不止。由于行政区划变更,今已划归新泰市,此景已不再隶属蒙阴县,俟异日寻访之。有明一代邑人名士公跻奎、公一扬、杜洽、周京等均有此景题咏,今成一首以纪此行不虚也。
龙泉漱玉志乘传,题咏先贤编旧年。
尽管平川生雨雾,曾经丽水起霞烟。
断碑残碣雪泥后,古寺晨钟鸿爪前。
秦氏东蒙流誉地,妪翁踏访泫然牵。
附录:刘灵《访蒙阴古八景之一龙泉漱玉并序》
壬辰二月,天气晴暖,微风。由同窗杨成波引路,与党宝修、赵青昆二兄同赴常路探访蒙阴古八景之一龙泉漱玉。据载“龙泉位于蒙阴县常路镇龙泉寺前河南,古泉水势汹涌,喷水成柱,蔚然成观。”今欣然前往,龙泉漱玉已无存,余龙泉寺一座,彩塑若干。庙后残碑横斜,碑额赫然。归,诗以记之,兼和党兄之韵。
观史徜徉八景间,山阴僻道觅龙泉。
高堂佛影呈浑穆,古院碑身证废迁。
老犬横门惊远客,枯藤垂壁落缁衫。
千年漱玉不知处,怅望烟村问逝川。
其三 蒙阴古八景之堂阜脱囚并序
堂阜,现蒙阴常路西高都庄一带,古邑名,始于西周,为齐国重镇,其名历朝历代沿用不废,清末以河为界,筑南北围子。著名历史掌故管仲脱囚即发生于此。据蒙阴旧志载:“左传庄公九年桓公杀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即此,今为本县八景之一”。“在城西北三十里西高都庄,世传管子脱鲁囚处。旧有夷吾亭,今久废。”据《沂州府志》载:“堂阜,左传庄公九年管仲脱囚于此。杜注:蒙阴西北三十里有夷吾亭,即堂阜也”。关于堂阜脱囚一事,《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在南北围子村中齐鲁界河边刻立齐鲁交界碑,并建夷吾亭。壬辰春分前六日,与赵青昆、王友国等赴西高都庄探访究竟,惜乎碑、亭具无,唯野老口碑与矮墙新绘壁画依稀铭记千古佳话。
高都野老聚街衢,千载夷吾说有无。
管鲍之交垂史册,鲁齐于此分疆图。
难寻遗迹空凭吊,许信流言徒叹吁。
堂阜依稀风物旧,春秋霸业将相扶。
附录:刘灵《访堂阜脱囚故址韵和党家山人》
驱车老镇向街衢,堂阜脱囚探有无。
翁妪闲谈临古道,鲍仲佳话入疆图。
问寻故迹碑亭杳,回望新庐草木苏。
千载美名泽被地,徒留我辈叹唏嘘。
其四 蒙阴古八景之张子书堂并序
壬辰小暑前三日,与李世英、王思敏赴蒙阴县旧寨乡书堂村张子书堂遗址访古。元人张垫中进士第,弃仕从教,创北麓书院,以教读终。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阴县志》载:“张子书堂在城北三十里,莫庄河之西北,即北簏书院也,久废”。清宣统三年《蒙阴县志》载:“以荐举召入太学讲经,授翰林检讨不就。”清道光十年《张子书堂重修碑记》载:原书堂五间,乃元张垫义学。凡入学穷困者免学费。如今旧址辟为农田,了无痕迹,赖村民指示得见断碑残碣参差于沟渠。蒙阴县古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多所题咏凭吊,良有慨也,故继之。
有元张垫节名长,断壁残垣荒草香。
旧寨依稀陈俎豆,新村仿佛荐椒浆。
石墙错落砚池淡,山道蒸腾桃李光。
隐学心归辞不就,千年以降犹芬芳。
其五 蒙阴古八景之中山晚照并序
中山地处蒙阴县坦埠镇,居泰山浮来山一线之中点,故名。中山寺始建于隋,兴于唐,复建于宋元丰年间。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阴县志》载:“在城东北六十里坦埠集之西北,有中山古刹,昔年金碧辉煌,今就倾颓也。”中山寺群山环绕,林木蓊郁,自成一闭锁区域。中山晚照是蒙阴古八景之一,亦列沂州八景之一。白居易苏轼皆有诗句刻石留于寺内。铸于金大定二十八年重达一吨之铁钟犹存,击之清脆嘹亮,声振数里。香火鼎盛时僧闾五百有余。今人于此开凿山洞,设置厂房,开发度假酒店,设景俗套,幽雅不再。十数年来,数度造访,据载寺内原有空透玲珑之响石与宋真宗御制响石碑早已无存,维植于汉宋之古槐柏与银杏树群至今生机盎然,令人感喟。
晨钟暮鼓泛清音,佛寺有灵名古今。
碑石玲珑余矮座,柏槐朴茂落鸣禽。
乐天旧迹已无觅,和仲新辞犹可吟。
西望泰山临化境,浮来坦埠气森森。
其六 蒙阴古八景之蒙山叠翠并序
蒙山海拔1156米,山东省第二高峰,古称东蒙、东山,又有云蒙、中蒙、龟蒙等异称,素称亚岱,为泰沂山脉余脉。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阴县志》载:蒙山叠翠“在城南三十里,山绵亘三百余里,历费、蒙、沂诸境。邑居山之阴,远眺岩峦,苍翠欲滴。”古圣先贤多所吟诵赞叹,名胜古迹众多。
白马紫荆烟雨浓,群峦积翠接连峰。
重林悬栈风勾勒,层雾回鸾云锁封。
九女守山擒猛虎,二郎栽树驭蛟龙。
骚人入此多沉醉,漫走霞皴写墨松。
其七 蒙阴古八景之嶅峰卓笔并序
嶅者古山名,今青云山是也,在山东省新泰市东南郊青龙路东首,面积一平方公里,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四百九十五米。该山东南陡峭突兀,西北平缓,裸岩较多,植被稀少,远观近勘,颇具画意。嶅山春秋时曾列入鲁国祀典,因避鲁武公名讳而废。北宋宣和二年宋徽宗以祷雨应验,封嶅山山神爵号“溥灵候”,庙额“孚泽”。该山曾隶辖蒙阴,或为泰蒙分界,蒙阴视之,孤立高耸,凌空飞峙,宛如巨笔卓立插入云霄,为蒙阴古八景之嶅峰卓笔。清康熙二十四年《蒙阴县志》载:“在城西北四十里,跨新泰县界,一峰插云,望之如削。”嶅山削壁亦列新泰古八景之一,清顺治《新泰县志》载:“山形尾乾而首巽,其势欲走。孤峰嵯峨,悬崖壁立,见于百里之外。昔人曾避兵于上。一方胜概也。”壬辰大暑日,与赵青坤、马均潭、刘灵挥汗同登。山顶有玉皇殿,山上奇石遍布,拟人肖物,转侧异态,绝顶之下,壁削万仞,古洞幽邃。山半三官庙庙貌辉煌,精巧雅致,石刻柱础,多为古构,清碑丛立,源流可考。访住持阚圣吉道士,阅古碑残碣,知清康熙年间即改称现名,山不在高,灵验在兹。
喊山赤足立嶅峰,暑色弥天雨意浓。
前望三官寻断碣,远瞻亚岱觅沉钟。
壁间题刻何零落,炉上香烟不回冲。
卓笔慢舒蒙下纸,皴擦涂抹具葱茏。
附录:马均谭《登嶅山》
嶅山即青云山,在今新泰境内,为蒙阴古八景之一,名“嶅山卓笔”。壬辰大暑,与党宝修、赵青昆、刘灵三友午后登,浓云欲雨。返,约各成七律一首,遂赋。
自古嶅山美誉中,卓然孤笔插苍穹。
接天阶阼松擎盖,拔地崚嶒风撼峰。
早晚钟声文意远,颉颃燕影诗意浓。
青云滉漾盈池墨,写尽人间不了情。
附录:刘灵《登青云山》
壬辰大暑日,天阴欲雨。与党宝修、马均谭、赵青昆三位老兄同访蒙阴古八景之“嶅峰卓笔”。嶅峰,即今新泰之青云山。古有“新泰岭,蒙阴景”一说。先赴山腰之三官庙,后径奔嶅峰。途中,相约同韵和诗。余不揣浅陋,试和一首。
青云直上步嶅峰,万仞擎天欲破空。
足踏磐石观岱岳,身悬峭壁揽长风。
三官古庙辨残迹,五丈松荫听暮钟。
吟啸山巅图壮志,如椽卓笔写苍龙。
其八 蒙阴古八景之汶水拖蓝并序
汶水拖蓝为蒙阴古八景之一。自古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然而汶河却独辟蹊径,滔滔西去,这便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登泰山记》开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所说的黄河支流大汶河。大汶河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流经新泰、莱芜至泰安大汶口纳柴汶河后称大汶河。而蒙阴汶水属沂河支流,是蒙阴县内第一大河流,它北源发源于蒙阴县常路镇北与新泰市交界处的聚粮山东麓,南源发源于联城乡与平邑县交界处的青山。两源在常路镇龙岗埠附近汇合,蜿蜒曲折东南流向,汇合梓河后于沂南县入沂河,流经江苏奔向大海,属淮河水系,为区别泰山北大汶河,此汶河称东汶河,习称汶河。汶水拖蓝位于蒙阴县桃墟村附近。据说汶水与桃墟河汇流处,水深变蓝,上映蓝天,天水一色,蔚为壮观,谓之汶水拖蓝。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吟咏赋诗,盛极一时。清宣统《蒙阴县志》载:“在城东三十五里苏家堠之西与桃墟河汇流处,其中独有方广数丈,严冬不冰,其下必泉脉之所出也。”古代汶水水盛,水流湍急,两岸青山绿树,倒映水中,晨暮之时,河面上自然生成一层薄雾笼罩,登高远望,日光映辉下河面犹如蓝色绸带,水拖蓝带缓缓西行,久之不散,谓之“汶水拖蓝”。惜乎一九五九年岸堤水库修建,此一胜景没于人工湖中,而成碧波万顷之云蒙湖旅游区,唯汶水拖蓝长留卷册,供后人欷歔感慨。所谓拖蓝,多是描述山区河流汛期水流湍急,时有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河水清浊不一,乃至泾渭分明之景象。翻检志乘,古八景命名不唯蒙阴汶水拖蓝,尚有琅琊古八景之沂水拖蓝、莒州古八景之沭水拖蓝等,即使汶水拖蓝,也还有新泰古八景之汶水拖蓝。《新泰县志》载,“水波萦回,环拱郭,远望则河水流云处,鹭起平沙,如蓝带然”。不过新泰古八景拖蓝之汶水当指大汶河,非此东汶河矣。
蒙阴碧水起弦歌,汶左风情满一河。
黛色曾无重渲染,清涛也有费吟哦。
桃墟镇上鱼虫少,圈里湖中鳖蟹多。
细数先人眉蹙处,苍茫旖旎具经过。
前一篇:蒙山新貌(蒙山图片180)
后一篇:癸巳春悼雷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