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阴县常路镇

(2012-03-07 13:10: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春温秋肃=日记

    蒙阴县常路镇

    常路镇为蒙阴县西北部的咽喉重镇。东邻蒙阴镇、高都镇,西北部与新泰市交界,南与联城乡接壤,因驻地村而得名。常路村于大明永乐年间建村,时因位于古泰安州达沂州的要道侧,得名常路。全镇总面积77.4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3.5万人。
    常路镇清末属西二区高都乡,民国初为常路区,抗日战争期间分属高都、汶南两区。1957年底撤区并乡后为常路乡,1958年成立常路公社,1962年8月与高都分开,成立常路区。1966年春改称常路公社,1985年改称常路镇。
    常路镇历史悠久,人文灿烂。这里有春秋战国遗址堂阜旧址、夷吾亭、齐鲁分界墙等;两汉遗迹王莽点将台、藏兵洞、古汉墓群;元朝遗迹有蒙阴旧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龙泉寺和圣景寺旧址及赵元帅墓;明朝遗迹秦士文墓、秦士祯墓和陈谏墓等。
    堂阜遗迹夷吾亭。堂阜,邑名,春秋齐国重镇。著名掌故“管仲脱囚”就发生在这里。管仲,字夷吾,春秋初齐人,齐厘公庶子公子纠太傅。周庄王十二年(前682年),齐襄公(齐厘公嫡子)因施行暴政及淫乱被部下杀死。襄公庶弟公子纠及太傅管仲避难于鲁国,另一庶弟公子小白随太傅鲍叔牙避难于莒国。闻知齐国无君,兄弟俩争相向齐国进发,以图君位。公子纠恐小白先入,派管仲前去截杀小白。管仲赶至夷维(今即墨),发现回国的小白,一箭射去,见小白口吐鲜血倒于车中,便放心而回。公子纠料小白必死,于是缓缓进发。其实,小白是咬破舌尖诈死,骗过管仲,取近道回国即位,号齐桓公。公子纠半道得讯,即借鲁兵伐齐,鲍叔牙率兵迎击,双方大战于乾时(今泰安一带),鲁军惨败,公子纠逃回鲁国。鲍叔牙以大军压境,迫鲁杀公子纠,囚管仲回。至堂阜,鲍叔牙释管仲,以礼待之,后人称为“堂阜脱囚”。时齐国无相,鲍叔牙深知管仲之贤,极力推荐。齐桓公不记前仇,任管仲为相,委以国政。管仲遇明君,负国政,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在今南北围子村中齐鲁界河,刻立齐鲁交界碑。并建“夷吾亭”以祀管仲,在今西下庄(即西堂阜)建堂阜庙以祀三贤(即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今庙、碑、亭已废,唯庙基尚存,世称“堂阜遗迹”。
    堂阜北1公里处,有王莽峪村。据传王莽曾在此峪驻兵,故得名王莽峪;村南有多个人工开凿的洞穴,洞口隐蔽,能容百人,世称王莽藏兵洞;村西山梁有数亩巨型平台,曾出土汉铜斧铜剑等兵器,世称王莽点将台。村中有古黄连树1株,树围2.8米,树龄达1600多年,树阴下能容百余人聚会。
    龙泉寺位于常路镇驻地西南5公里于洼村,为蒙阴县两大佛教寺院之一。庙内有一泉,水势甚旺,传说与东海相通,故名龙泉寺。该寺亦称龙泉院、玉泉寺、龙岗寺(因背倚龙岗而得名)。该寺与中山寺、南竺寺并称为蒙山北麓三大佛教胜地。据《蒙阴清志》载:该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元以前重修无考。最大规模重修为明嘉靖初年,嘉靖六年(1527年)竣工。重修后的龙泉寺,设山门、钟楼、佛祖殿、观音殿、伽兰殿,规模恢宏,金碧辉煌,雕饰精美,极为壮丽。有莱芜人制巨钟置于钟楼,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声传30余里。嘉靖皇帝敕命由新泰进士、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崔文奎撰文,记载了捐资人秦氏父子善举。雕成御碑,上有雕龙帽,下有巨龟驮负。龙泉寺佛教文化进入极盛时,僧众200余,僧房150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盛会,进香者日达万余人。龙泉寺著名景观为“龙泉漱玉”。因龙泉喷花,散落如碎玉而得名,为蒙阴旧八景之一。龙泉位于寺前河南沿,石灰岩地层,原喷水成柱一米余高,“文革”期间被砌成大口井,泉景消失,然泉水仍从大口井边常年涌出。当地老人回忆,泉边旧有古碑一通,碑文“路是皇大路,岭是龙岗岭,泉是喷花泉,亭是漱玉亭”。 因龙泉寺周边清流潺缓,龙岗秀拔,重山叠翠,文人墨客题咏甚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龙泉寺创修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大佛殿虽破败但原貌尚存,殿内壁画仍可辨认。为使古迹得到更好保护,常路镇实施了修复工程,现基本恢复明清原貌。
    兵部尚书秦士文故里。 秦士文,字彬予,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军事家,常路镇北楼村人,明隆庆三年(1569年)生于医学世家。父秦希夏,明隆庆末年太医院太医,敕封登仕郎。秦士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密云、长治县令。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主事,后升任陕西洮岷兵备,布政司参政,按察司佥事。天启六年(1625年),授以观察衔晋升佥都御史,怀来兵备。龙门一役大胜,使蒙古人避兵漠北,晋升兵部尚书,协理戎政,授阶资政大夫。天启七年(1626年)辞归,崇祯元年(1628年)病故。著有《抚宣奏议》9卷,诗、文各1卷。
    秦氏家族,明中晚期医学世家,馆阁世家。三代官宦,除秦士文父子外,弟秦士祯,万历进士,历任信阳、高邮知州;四子秦珝,顺治年间授任太谷县令,后升应州知州。县城曾建有“兄弟进士坊”。秦氏祖林位于常路北楼村河东,自北至南依次为秦希夏、秦士祯、秦士文墓。明末进士赵玉成所撰秦士文墓志铭载《秦氏族谱》,今存墓志铭刻石。


漫步在蒙阴县常路镇堂埠桥,白鹅碧水相映衬,碑记、廊亭尽收眼底。堂埠遗迹夷吾厅、龙泉寺、桃花湖等景点内游人如织,观光旅游休闲垂钓,形成了以风景秀丽的常路公园为中心的“三景一线”,南北相接,各有千秋,集生态美、建筑美与一体的新型小城镇,将现代园林风光和历史文化展现给世人。常路,古老而年轻的小镇,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以雄厚的历史文化作为底蕴,进而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建设强镇。

一、历史文化概况

常路自古以来就是边塞要地,为大明永乐年间建村,迄今600多年的历史,时因位于古泰安洲达沂洲的要道侧,得名常路,后演变为常路,总面积77.4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3.5万人口。常路历史悠久,人文灿烂,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常路也是战国时期的齐鲁交接处。良好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为常路这块热土保存了传奇的文化和文物古迹。这里有春秋战国遗址堂埠旧址,夷吾亭,齐鲁分界墙等;两汉遗迹王蟒点将台、藏兵洞、古汉墓群;大元遗迹有以“龙泉漱玉”著称的龙泉寺和圣景寺旧址及赵元帅墓;大明遗迹秦尚书墓、秦士祯墓和陈谏墓等。另有1600年树龄的古黄连树一株。经县文物部门多年考察确认:石峰峪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房家庄有商周文化遗址,南北围子村为春秋“管仲脱囚”旧址,龙岗埠、王蟒峪为两汉文化遗址,龙泉寺、圣景寺为盛唐文化遗址,聚良山为宋代孟良、焦赞聚会遗址,田家林、房家庄、小张台有元观察使张公、定远将军李公祖、赵元帅三大名人墓葬,田家岭、北楼、常路镇驻地为明代户部侍朗陈谏、名宦陈腾蛟、太医秦希夏、兵部尚书秦士文、高邮信阳知州秦士祯、应州知州秦珝故里及六大名人墓葬。蒙阴八大古景其中有两景在常路境内,堪称历史人文景观荟萃。近几年来,常路镇党委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带动战略,把现代创新与历史积累结合起来,把硬件建设与文化氛围结合起来,把人文与自然结合起来,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常路公园、龙泉寺、桃花湖三处景观,营造了一座有特点、有个性、有品位的新型小城镇。1994年,该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诚实镇”,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新型乡镇”称号,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2001年被临沂市政府授予“临沂名镇”称号,同年被市文明委评为“市级文明乡镇”称号,2005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一) 堂埠遗迹夷吾厅

堂阜,古邑名,始于西周,为齐国重镇。其名,历朝历代沿用不废,清末以河为界,筑南北两围子以防匪,改称南北围子。“管仲脱囚”这一著名历史掌故就发生在这里。

管仲,字夷吾,春秋初齐人,齐厘公庶子公子纠太傅。周庄王十二年,齐襄公(齐厘公嫡子)因施行暴政及**被管仲之父管至父及大将连称、公孙无知等杀死。齐襄公庶弟公子纠及太傅管仲原避难于鲁国,另一庶弟公子小白随太傅鲍叔牙原避难于莒国,闻知齐国无君,兄弟俩争相向齐国进发,以图继君位。公子纠恐小白先入,派太傅管仲去截杀小白。管仲追至夷维(即今即墨),发现了回国的小白,遂一箭射去,见小白口吐鲜血倒于车中,便放心而回。公子纠料小白必死,亦无政敌,遂缓缓进发。其实,小白只被射中带钩,以咬破舌尖诈死,骗过管仲,便道回国即位,号齐桓公。公子纠半道得讯,即借鲁兵伐齐,鲍叔牙率兵迎击,双方大战于乾时(今泰安一带),鲁军惨败,公子纠逃回鲁国。鲍叔牙以大军压鲁境,迫鲁杀子纠,囚管仲而回。至常阜,鲍叔牙亲释其缚,以厚礼相待,后人曰之“堂阜脱囚”。时齐无相,齐桓公欲请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深知管仲之贤,力辞不受,极荐管仲。齐桓公不记前仇,遂任管仲为相,称仲父,委以国政。管仲遇明君,肩负国政,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齐桓公之为君,云海胸襟,不记杀兄和一箭之仇;鲍叔牙之为臣,高风亮节,甘让相国之位;管仲之为相,如良骥逢伯乐,尽展宏图大略。其尚贤、识贤、用贤,古今中外罕有,遂成千古佳话。这一历史掌故,《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均有载记,今时已载入中学课本,成为中学生必读课文。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在今南北围子村中齐鲁界河,刻立齐鲁交界碑,并建夷武亭以祀管仲,在西下庄(即西堂阜)建堂阜庙以祀三贤(即贤君齐桓公,贤相管仲,贤臣鲍叔牙),庙、碑、亭已颓废,唯庙基尚存,世称堂阜遗迹。

堂阜遗迹作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历代官宦、文人墨客凡过新蒙,必来拜谒,留下许多千古绝唱,《蒙阴清志》载六篇,今录前人七律一首于此。诗曰:“小白沟中学匹夫,相扶霸业并昆吾。春秋百代留遗迹,堂阜千年入壮图。福祸塞翁疑失马,险危蒙庆梦啼鸟。只因鲍叔吹嘘力,管氏何须待价沽。”后人在脱囚处建亭纪念,这就是“夷吾厅”,即蒙阴八景之一的“堂埠遗迹”。在位于堂阜北1公里处,有个村叫王蟒峪村。据传王蟒曾在此峪驻兵,故得名王蟒峪;村南有一人工开凿的多支洞洞穴,洞口极其隐蔽,能容百余人,世称王蟒藏兵洞;村西山梁有一数亩地巨型平台,曾出土有汉铜斧铜剑等兵器;世称王蟒点将台。村中有古黄连树一株,树围2.8米,树龄达1600多年,树荫下能容百余人聚会。

(二) 齐鲁分界景分明

位于该镇的南围子村与北围子村之间,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小河。据碑石记载是春秋时齐、鲁两国交界河。沿着自西向东的小河,隐隐约约的古城墙墙基尚存,历经500多年的风霜雪雨,时至今日,河道被历史打造的一步可以越过,然仅一河之隔不同俗,泾渭分明。齐人(北围子)重利,鲁人(南围子)重义,齐人务实,鲁人重名,齐人重实际,而鲁人重门面。红白公事,齐人讲节俭,而鲁人讲排场。如丧事,齐人概不用乐队,而鲁人用乐队;齐人只为帮忙料理丧事者提供便饭,而鲁人却大摆其宴,路人皆可入席。

(三)古刹龙泉寺

常路镇西南5公里于洼村,古有龙泉寺,为蒙阴县两大佛教寺院之一,因庙内有一大泉,水势甚旺,传说与东海相通,有龙,故名龙泉寺。龙泉寺,亦称龙泉院、玉泉寺、龙岗寺,因背倚龙岗,前有龙泉喷涌而得名。该寺与钟山寺、南竺寺并称为蒙山北麓三大佛教文化胜地。据《蒙阴清志》载:该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然据野史及与本县诸名寺并考,应为盛唐所建。元以前重修无考,最大规模重修为明嘉靖初年。时,寺貌倾颓,田岭秦复庵、秦纪父子捐银五百两,使龙泉寺得以复修,嘉靖六年峻工。重修后的龙泉寺,设山门,钟楼,佛祖殿,观音殿,伽兰殿,规模恢宏,金碧辉煌,雕饰精美,极为壮丽。又有莱人制合金巨钟,置于钟楼,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声传三十余里。嘉靖皇帝敕命由新泰进士、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崔文奎撰文,记载了秦氏父子善举,雕成御碑,上有雕龙帽,下有巨龟驮负。自此,龙泉寺佛教文化进入极盛时期,僧人二百余众,僧房百五十间。三、三,九、九盛会,进香者远自六百里,日达万余人。清初,因连年战乱,寺貌又颓,康熙九年由住持僧元堂化缘重修,佛教文化方得已延续。

龙泉寺著名景观为“龙泉漱玉”。因龙泉喷花,散落如玉碎而得名,为蒙阴古八景之一。今经考证,龙泉位于寺前河南沿,石灰岩地层,原喷水成柱一米余高,文革后被砌成大口井,泉景消失,然龙泉水仍从大口井边常年汩汩涌出。据当地老人回忆,泉边旧有古碑一块,碑文为四句歌谣:“路是皇大路,岭是龙岗岭,泉是喷花泉,亭是漱玉亭”。龙泉寺,因前有清流潺缓,后有龙岗秀拔,南有重山叠翠,蓊萃之色可掬,致使文人墨客纷至而来,题咏甚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均刻于石。《蒙阴清志》载四首,今录一首于此。诗曰:“海窍中通一派灵,长年涌出几时停。半崖有日飞晴雪,一壑无云响迅霆。布瀑喷薄寒玉碎,奔腾惊起卧龙醒。山僧跌坐袈裟湿,叹指当年漱玉亭。”读此诗,如临当年龙泉喷涌之奇景。

龙泉寺创修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重修至今,亦有700余年历史。今佛祖殿尚存,其他殿阁均倾颓,碑碣尚存数丛,其他均被破碎,砌成河坝,雕龙御碑,唯原帽尚存。因佛祖殿属大明中期建筑风格,由县文管部门考证,报请县政府批准,立碑保护。其大佛殿虽破败原貌尚存,殿内壁画仍可辨认。为使这一古迹再现当年风貌,得到更好保护并流传后世,这个镇党委政府于2003年,投资20万元实施了一期修复工程。按明代建筑式样,修复了佛祖殿,完成了佛祖像及系列佛像雕塑,修建了寺墙、山门,重立了龙泉寺文化碑刻。院内环境实施了绿化、美化,并恢复了庙会。于2004年10月份,举行了龙泉寺开光立庙会仪式,对外开放。现在这个镇正在实施二期工程。修复二期工程的重点就是完成观音殿、伽兰殿,钟鼓楼配套殿宇建设;修复明嘉庆御碑;在龙泉原址拆除大口井,用现代技术修复龙泉,恢复“漱玉亭”,龙泉桥,使“龙泉漱玉”再现当年风貌。该二期工程完成后,基本能恢复明清时期原貌,成为蒙山北麓佛教文化遗存中心,亦将大量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发展。

(四)兵部尚书秦士文故里

秦士文,字彬予,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军事家,常路镇北楼村人,明隆庆三年生,崇祯元年卒,享年六十岁。

秦士文,生于齐鲁著名医学世家。父秦希夏,明隆庆末年升太医院太医,敕封登仕郎,秦士文万历18年应青州府试选拔贡,万历22年参加北京顺天府乡试中举人,万历32年参加北京会试中进士。初任宝坻县令,再任密云县令,又任山西长治县令。因三任繁邑,政绩卓著,于万历41年升礼部主事,万历47年升任陕西洮岷兵备,布政司参政,按察司佥事。其任职期间,“祗靖边陲,督治雄要”,“兴茶马之利,革互市之弊”,“绥靖边民,声振河隍”。天启六年,因北京宣化边事告急,秦士文被授以观察衔晋升佥都御史,备兵怀来。时边镇“军需虚,马驼疲,将心冷”。秦士文“宣恩威以励士气,宽法网以怀将心,核屯盐以佐军需,清赋偿以结属僚,除奸贪以杜漏厄,明侦探以时备御”,号令严明,将士用命,所向克捷,龙门一役,军威大振,使凶奴避兵漠北,不敢犯边。秦士文以赫赫军功,得绶白金彩绮,晋升兵部尚书,协理戎政,授阶资政大夫。

天启七年,秦士文因久历疆场致疾乞归,崇祯元年五月病故,“正襟危坐而逝”。然从《蒙阴清志》所载看,秦士文因秉性刚直,得罪了宦党魏忠贤,遭其诬陷,岔然乞归,因报国之志未达,郁郁成疾而逝。秦士文为明末军事家,因朝廷腐败未能尽显才华。其出身文进士,戎马倥偬之余,必秉烛著文,一生著有《抚宣奏议》九卷,诗、文各一卷,尽在明末战火中散失。今《蒙阴清志》唯载一首七言绝句。“过南竺题”,其诗云:“旅客登场竹栅幽,溪云风散晓山秋。禅林事事成今昔,独对寒峰盛旧游。”

秦氏族,明中晚期著名医学世家、馆阁世家。一门中三代官宦,除秦希夏、秦士文父子外,秦士文弟秦士祯,万历进士,任信阳、高邮知州,秦士文有四子,长子贡生,二子贡生,三子举人,四子贡生。四子名秦珝,顺至年间授任山西太谷县令,后升应州知州。世称“一门兰桂”。县城建有“兄弟进士坊”,后圯。秦氏祖林位于常路北楼村河东。自此至南排列为秦希夏墓,墓前有崇诰坊;秦士祯墓;秦士文墓。明末进士赵玉成所撰秦士文墓志铭载《秦氏族谱》,墓志铭刻石现存北楼村委办公室内。

二、现代文化概况

(一)风景秀丽的常路公园

常路公园位于镇驻地中心,在堂埠桥上、下游,于2002年4月由镇委镇政府投资300万元,沿河堤两侧兴建常路公园。该园长500米,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内设由原县委宋法亮书记提写的碑名象征常路腾飞的大型雕塑纪念碑一座,四角亭两座分别取名漱玉亭、堂埠亭,蘑菇亭两座,大型奇石观景点三组,文化碑廊一处,休闲桌椅多张。园内步游道由红、白、黄三色地板砖铺设,其它空场以草坪和30多种苗木花卉绿化、美化。每天来休闲、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二) 亚洲最大的“蘑菇奇石”

在风光艳丽的蒙阴县常路镇石峰峪桃花湖景区,有一块大型蘑菇奇石,该石高为3.14米,直径亦为3.14米,正好为圆周率的代数式,据考证是亚洲最大的“蘑菇奇石”,省政协副主席王久祜同志专为此石提名为“天下奇石”。每到春天该景点与满山遍野的浓艳桃花相映衬,风韵无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驻足观赏,合影留念。

石峰峪桃花湖景区生态园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聚良山脚下,面积3.6平方公里。该生态园以石峰峪水库——“桃花湖”为中心,以周围万亩桃园为基础,山光水色,景色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怡人。石峰峪水库除险加固总投资130万元,大坝全长400米,坝顶宽5米,石砌坝高16米,总蓄水量150万立方米。主要景点有:水库周边建设四角亭三座,分别取名为“石峰阁”、“凝碧轩”、“桃花水库入口处建设大型纪念碑和桃花湖景点碑各一座,水库周边建设垂钓台多处。水库东北方500米处有一座奇石山海拔300米,为蒙阴新泰界山,由五个小山头组成,山上兀立巨石,山顶有古寨墙遗址。相传北宋名将孟良和焦赞曾在此山聚会,共商保宋抗金战策,后被称为“聚良山”。山前还奇石”。聚良山周围是近万亩优质蜜桃生产基地和优质花生生产基地。有一块大型蘑菇奇石,该石高为3.14米,直径亦为3.14米,正好为圆周率的代数式,据考证是亚洲最大的“蘑菇奇石”,省政协副主席王久祜同志听说后,专为此石提名为“天下每到春天上述景点与满山遍野的浓艳桃花相映衬,风韵无穷。同时这个镇还实施了桃花湖山庄建设,以“桃花湖”为依托,在桃花湖边,聚良山前建设了一处世外桃园般的渡假村——“桃花湖山庄”。其次是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将聚良山前5000亩沙石地块,全部整理成梯田化式并且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绿色无公害花生生产基地,并按照田间种植花生边坡载植金银花的格局进行开发建设。另外是实施生态果乡游建设。以桃花湖周边近万亩桃园为基础,大力实施生态果乡游,主要是乘坐游艇观看桃花湖,步行环湖观光游,采摘果品游,让游客带着生态园里的柳筐或篮子,到果园内任意采摘蜜桃,体验和品尝蜜桃之乡的人民群众在收获蜜桃时节里的喜悦心情。现在桃花湖景区生态园已形成别具一格的带有民俗特点的集渡假、休闲、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之佳地。

(三)风光优美的榆树山风景区

榆树山位于镇驻地北9公里,是石峰峪桃花湖景区的毗邻,这里,山连着山,水脉相通。登上榆树山山顶,向下府视,五沟峪水库形似大龟,府卧在榆树山脚下。近几年来,该村两委积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使昔日的120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如今是绿树环抱,郁郁青青,果品飘香,白洁的水泥路,通过半山腰,环绕在整个村庄。绿树掩映下的座座小康屋,与五沟峪水库的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满目葱茏,风光旖旎的山水画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