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诞碑》释文
(2009-10-13 16:36: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春温秋肃=日记 |
得《皇甫诞碑》残本,稍加整理。
《皇甫诞碑》,于志宁制,欧阳询书,唐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装裱成册,共32页,每页纵30.2cm,横16.4cm。有张祖翼、朱翼盦等题签,钤有“翼盦鉴之”、“盧江刘健之鉴藏石墨”等印4方。为“参综机务”之“务”字未损本。此碑文28行,行59字。篆额阳文12字。碑文内无年月,据前人考之,为高祖武德时立,又谓贞观初立,宋时尚在咸宁鸣犊镇。碑阴有宋皇祐三年(1051年)刻“复唯识廨院记”。碑侧原刻花纹,宋时右侧已刻题名。以后移至西安府学文庙。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余君房督学作亭覆之,至二十四年亭圮,此碑中断,损数十字。
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朱枫《雍州金石记》等书著录。
《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石在西安碑林。欧阳询书。《墨林快事》称:此碑立于隋时,为信本少年时书,宜其文采之流丽而神情之鬯适,与其暮年老笔奉敕矜持者不同。《虚舟题跋》则曰:碑书于唐高祖之世,而不称所书之年者,以皇甫诞为隋人也。诞为隋人而立碑于唐世者,以其子无逸显于唐而追为之碑也。’然此等之说毫无根据,皆想当然耳。
毫无疑问,此碑在欧书四碑中当属最早,但早到什么时候?因汉王杨谅谋反,皇甫诞抗节赴难,殁于隋仁寿四年九月,年五十一岁。但此碑绝不可能立于隋。
据《唐书》记,皇甫诞死后追赠弘义郡公,子皇甫无逸袭父爵。入唐,高祖李渊尊其隋代旧臣,拜刑部尚书滑国公。此衔正好与碑文中相合,故知是碑当为唐代追立。
此碑也绝非唐高祖武德年间所立,当立于太宗贞观三至四年间,其理由同样可在碑文中找到。该碑撰文者于志宁,在隋大业时仅为冠氏县长,隋末山东大乱,他西上谒见唐高祖李渊,遂为唐所用。碑文中他所用的头衔是“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据《唐书·本传》记:贞观三年太宗宴贵臣,席间问及,为何不见于志宁?左右答道,这次宴请须三品以上,于志宁才四品官,自然不在。太宗特诏并加封才得此衔。碑文中既已落此头衔,其撰文当在贞观三年后可知。而欧阳询尾署“银青光禄大夫”,贞观五年的《化度寺碑》已落“率更令”款,故知此碑仅早《化度寺碑》一至二年而已。其时,欧阳询也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怕不能称“早年”了吧!
王世贞《书画跋》、杨守敬《学书迩言》都称:“率更书《皇甫诞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张怀瓘《书断》称其‘森焉如武库矛戟’,此等是也。”确实,《皇甫诞碑》是欧书诸帖中险峭风格最为典型者。孙鑛《书画跋跋》表面虽不同意王世贞的说法,但也承认“此碑肆笔出之,其陡折势尽露,正纵逸耳”。并认为“学欧者以此为门路,乃易入”。古人之评并不欺人,《化度寺》字势较小,《九成宫》奉敕之书,极尽矜持,《虞恭公》暮年之书不激不励,虽都备具了《皇甫诞碑》所不足的“温良之气”,但相比之下,都不如《皇甫诞碑》来得生动,来得纵逸,来得更接近欧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兼学此碑,足以消除习欧久了有刻版排算之忌的弊端。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旌常,岂若衅起萧墙,祸生蕃翰,强逾七国,势重三监,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於後叶,抗名节於当时者,见之弘义明公矣。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也。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里,司徒胙土於而彡门,是以车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锺,盛族冠於国高,华宗迈於栾却,备在史牒,可略言焉。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骧将军梁州剌史。润木晖山,方重价於赵璧;媚川照阙,曜奇采於随珠。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刺史。高衢将骋,遽夭追风之足;扶摇始搏,早坠垂天之羽。父,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长乐恭侯。横剑┕互,威重冠军;析瑞蕃条,声高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