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幅汉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2009-07-20 12:09:18)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画资料=考据

大幅汉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大幅汉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大幅汉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大幅汉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近日得到大幅汉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34个人物,二米七宽,七十厘米高,上有三处文字。
  孔子见老子,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会见之一。两颗星辰从来不会有见面的时候,一旦相见便会是碰撞后的毁灭。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相见,虽然也会有碰撞,却如两道江河的汇聚,给后世留下连专制制度也无法泯灭的可以让精神自由生长的思想的湖泊。
  孔子是在适齐的前一年,即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拜见老子的(雒邑故址在现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是年孔子三十三岁。孔子是带着朝圣的心情西去雒邑的。那里不仅是他仰慕的周公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是商周以来的礼仪、文物、典籍等汇集之地,当然,那里更住着他所景仰已久的老子。其时,老子正担任着周守藏室史官,也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图书馆馆长。对于这位通晓上下古今之变的大思想家,还是青年的孔子就曾表示过:“吾闻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楚国人)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他是把老子当做老师来看待的。学生,怎能不去看望、求教于老师呢?
  从鲁国国都到达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遥,涉千里之远去拜见老子,对于少有经济来源的孔子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圣雒邑、拜见老子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以至于他的学生(此时的孔子已经开始授徒设教,参见第八章)南宫敬叔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老师日思夜想,便面求鲁昭公,建议他资助孔子的朝圣之旅。鲁昭公接受了南宫敬叔的建议,送给孔子一辆马车、两匹马和一个跟随的童仆,并让南宫敬叔陪同前往。
  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中,最著名的一块就是孔子见老子。两人都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肥大的长袍。孔子双手捧着一只大雁,即是见面礼也是拜师礼,而拄着曲足拐杖的老子的身后,有一辆载文物书籍的车,车后还有三个人,都捧着简册典籍。以孔子见老子为题材的汉画像石,在全国有十几种之多,而这一块,在孔子与老子之间,还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

  这个小孩子名叫项橐,在民间传说中他也与孔子发生了充满着智慧的故事。那是在孔子去见老子的路上,刚到了河南地界,前行的车子就被这个小孩挡住了,原来他正在路中央用石头垒东西。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前开路,他们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躲开,我们要过去!”“车上坐的谁?”“是孔子。”“孔子是什么人?”“孔子是圣人。”“圣人是不是什么都懂?”“那当然!”“好,那我就去问问他。”孔子其实也在听着,他感到好笑又可爱,便说:“随便你问好了。”小项橐张口就问:“我问你是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孔子立即答道:“还用问,当然是车躲城了。”小项橐这下得意了,笑嘻嘻地说:“那你望望,我垒的是啥?”孔子仔细一看,小孩子不仅垒的有房子,房子周围还有城墙。说话算话,孔子便吩咐子路赶着车子从这“城”边上绕过去。
  谁知这小项橐还不算完,紧走几步撵上孔子接着发问:“你既然是圣人,今天我就考考圣人。你说是早晨太阳离得近还是中午太阳离得近?”孔子没有迟疑,又是张口就答:“早晨太阳离得近。”没等小项橐“为什么”出口,孔子便接着解释说:“你不想想,早晨太阳多大,中午太阳多小。”这时候轮到小项橐笑了,笑着就又出招了:“你说是离得近了暖还是离得远了暖?”孔子没想到这里面的套,还是张口就答:“肯定是离得近了暖。”小项橐更得意了,问:“那为啥我觉得中午暖?”被问住的孔子一边走还一边感叹:“项橐也是我的老师啊!”
  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是从民间对于孔子见老子之事广泛的兴趣看,这个事件确实发生过,并在上层与民间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说,在雒邑,老子与孔子还一起为巷党的一户人家办理过一次丧事,那时叫相礼助丧。也许这是老子有意让孔子亲自体会一下正宗的丧葬时的整套周礼吧,或者孔子也想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一下自己所学的周礼。真是巧合,送葬途中发生了日食现象。正当孔子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老子从容地下令放下灵柩,并令送葬的所有人停止哭泣和前行并大声地告诉大家,根据礼俗规定,必须等待日食过后才能再往前走。
  相礼助丧完毕,孔子求教于老子说,那样将灵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适吧?谁知道日食会持续多久呢?倒不如继续进行为好。这时,老子才将这种做法的根据详细地对孔子进行了阐释。老子说,诸侯朝见天子、大夫出国访问,都是白天走路、夜间休息,送葬与这个是一样的道理。你不想想,谁会夜间赶路?只有逃犯和奔丧的人才会天黑了赶路呢!孔子豁然明白,后来,凡是遇到此类情况,总会说“吾闻诸老聃云”,便会将上面老子讲的道理再向弟子们重复一遍。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传说,约有几组材料的来源:
  一、《礼记》的《曾子问》篇,孔子述老聃论丧礼四事。
  二、《史记·孔子世家》记南宫敬叔与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一段。
  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一段。
  四、《庄子》所记各段。

    《孔子世家第十七》: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索隐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摐”。盖系家亦依此为说而不究其旨,遂俱误也。何者?孔子适周,岂访礼之时即在十七?且孔子见老摐,云“甚矣道之难行也”,此非十七之人语也,乃既仕之后言耳。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索隐庄周“财”作“轩”。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集解王肃曰:“谦言窃仁者之名。”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集解王肃曰:“身父母之有。”○索隐家语作“无以有己为人子者”。为人臣者毋以有己。’”○索隐家语作“无以恶己为人臣者”。王肃云:“言听则仕,不用则去,保身全行,臣之节也。”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索隐大戴记亦云然。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蓬,其状若皤蒿,细叶,蔓生於沙漠中,风吹则根断,随风转移也。皤蒿,江东呼为斜蒿云。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集解自勉励之意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门前的花草
后一篇:我拍日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