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金色的玉米棒》(重构)
(2012-12-24 21:28: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研析 |
设计意图:
1、
2、
原设计 |
重构设计 |
重构预设时间 |
设计说明 |
活动目标: 1、乐意猜想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排图,感受故事中语句的变化,学习完整讲述故事。 |
活动目标: 1、 2、 3、 |
|
故事学习的情感升华目标就是感受到故事要阐述的道理,因此加上了第三点目标 |
|
活动重点:了解故事发展顺序 活动难点:尝试完整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难点形成原因:三个小动物上小兔家的顺序其实蕴含了冬季环境变化的一个过程,这一点往往会被忽略,从而混淆情节顺序 难点解决策略:对每幅图片上冬天环境的认知,然后排图练习,让孩子在倾听后回忆故事内容,教师再做验证 |
|
|
活动准备: 挂图、排图图片人手一份 |
活动准备(不变) |
|
|
活动过程: 一、在猜猜、想想、听听中,初步感知理解故事情节 |
活动过程: 一、猜想情节,理解内容 1、教师讲述第一段至“送给小松鼠一把干蘑菇” 2、提问:小兔子把玉米棒借给小松鼠了吗?它是怎么说的? 学念语句“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的,还是想想其它办法吧” 3、继续讲述,幼儿分别猜想:小兔把玉米棒借给了小松鸡和小刺猬吗?它是怎么说的?反复学念语句“” 4、讨论: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兔? |
7分钟 |
通过猜想,引发幼儿认知冲突,认为它是一只小气的小兔,为之后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
二、幼儿排图,感受故事中不同段落语词的变化 |
一、认识冬天,排图认知 1、观察图片,认识冬天的特征 图一:为什么小松鼠来借玉米棒——冷风 图二:同上问——雪花 图三:同上问——小溪冰化 2、幼儿对小动物借粮食的三个情节进行排图 3、再次讲述第一段至“送给小松鼠两个红萝卜”,幼儿纠正排图顺序 |
8分钟 |
从北风—雪花—小溪冰化,暗示了一个时间的发展过程,因此让幼儿将冬天环境认知和小动物结合在一起,也帮助了理清幼儿排图 |
三、出示挂图,完整欣赏故事,分析感知小兔的形象 |
二、完整欣赏,情感体验 1、 2、 3、 4、 |
6分钟 |
|
四、故事表演 |
三、集体表演,学说对话(不变) 教师旁白,幼儿集体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运用学说过的语句对话 |
4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