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榕城,回味闽菜——2008年游记:7.6 福州
(2009-03-17 09:14:10)
标签:
自助游2008福建福州鼓山西湖博物馆闽菜小吃旅游 |
分类: 2008年旅游 |
7月6日
福州 晴
今天是在福建的最后一天,由于多出了武夷山腾出来的半天,所以今天在福州的行程非常轻松。
在所住的地方附近的一家永和鱼丸吃早餐。虽然同样是著名的鱼丸店,但是感觉比塔巷口的鱼丸质量差了不少,而且也贵了很多。
上午去福州最著名的鼓山转了转。鼓山位于福州的东大门,闽江北岸,自宋朝至今皆为游览胜地,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苍松滴翠、奇葩流红、岩秀谷幽,名胜古迹遍布全山。相传山颠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隆隆的声音,像鼓声绵绵不绝地在山间回荡,故名之。尽管如此,在福州人看来,鼓山是他们登山健身的场所,我也和他们一样花了3个小时来锻炼身体。
鼓山上的景点主要是历代名人的摩崖题刻和涌泉寺。由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达官赏览胜景的所在,所以鼓山上的摩崖题刻云集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朱熹写的一个“寿”字。涌泉寺坐落于鼓山的白云峰麓,被誉为“闽刹之冠”。据说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东西,但是我当时一看到40元的票价一冲动就没有进去,其实根子上可能还是因为我对寺庙的兴趣一般不大。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
西湖公园感觉没有什么看的,虽然事后想起来它那完整的古典园林还是挺有艺术气息的,但当时天气真的太热了,在公园里只是找了个树阴避暑乘凉而已。
福建的省博物馆也没有什么看的,很多厅都不开。不过闲来无事进去吹吹空调也是很好。
越想越觉得后悔,把这多出来的半天时间放到山清水秀的青云山该多好啊!
不过充分的时间也给我的寻找美食之旅提供了条件,继续在福州寻找闽菜特色和网上推荐的美食。今天中餐是在南街附近吉庇路上的安东楼吃的小吃,晚餐是去网友推荐的“食鼎记”。食鼎记的菜很不错,不过去的人也真多,我们是下午5.15到的,结果已经没有空桌了,要在外面拿号排队;当我们吃完出来时,餐馆门口已经挤满了排队吃饭的人。
在福建的一个星期,由于刻意去寻找了当地的美食,所以还是吃了不少特色,当然那闽菜的头牌“佛跳墙”是没钱欣赏了。下面就说说我对闽菜的感受。对于传统的闽菜,我都是在福州的“邓记饭庄”吃的。小吃则是在泉州、厦门、福州都有所尝试。
闽菜是我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之一。
首先,我觉得闽菜的口味以糖醋、酸甜为主,荔枝肉、十香醉排骨、松子鱼、爆炒双脆莫不如此。
其次,喜欢在菜中放果汁来调色、调口味。比如在荔枝肉、十香醉排骨和松子鱼中的番茄汁和橙汁。
再次,就是闽菜的著名特点“刀工巧妙”。闽菜注重刀功,有“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如荔”之美称。而且一切刀功均围绕着“味”下功夫,使原料通过刀功的技法,更体现出原料的本味和质地。它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提倡原料的自然美并达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形自然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比如在制作荔枝肉中,据说要先将猪瘦肉切成大约长三寸,宽一寸六分,厚四分的肉片,在每片肉面上制一分宽三分深的斜十字花刀,然后把剞上刀花的肉片切成长八分,宽五分,厚四分的斜形块,用红曲粉,湿淀粉抓匀,放在旺火中炸,这样肉片才现出似荔枝形状。因为在做出行前计划时,我对荔枝肉的名称很感兴趣,所以对此有过一顶研究。吃的时候,我特意仔细观察了这一点,还真是名不虚传。如果仔细观察,十香醉排骨、松子鱼、爆炒双脆当中莫不体现着厨师的刀工的严谨和细腻。
最后推荐一下“蟹白汤”。蟹白汤是一道典型的闽菜海鲜做法的菜。蟹白汤是用螃蟹和大白菜清煮而成的汤,蟹的鲜味和白菜的甜味一起融入到汤里。蟹白汤的精华在于白菜,它集合了螃蟹的鲜和自身的甜,美味无敌!
总体来说,闽菜的调味,偏于甜、酸、淡。善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则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不负“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的盛名。对于我来说,不是很喜欢其酸甜口味,但对其清淡的风味则是记忆犹新并回味无穷。
至于小吃,几乎所有名小吃我都有所品尝,但除了塔巷口的鱼丸外,我的印象则是感觉整体一般。特别是在厦门和泉州吃的闽南小吃,我是很不适应,觉得味道太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