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淳正雅丽----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2008-08-17 22:53:19)
标签:

杂谈

 《 四川教育》编辑部 余小刚

从艺术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会有意、法、韵、势等方法论上的对接点,而让我们循着课堂的流程、随着教者的风姿,意会神通,流连徜徉,感念课堂绽放的无穷魅力。对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的阅读,一种韵致持续强劲地注入我的阅读历程——“香积饷醍醐,法喜得隽永。”仔细琢磨,吉春亚课的那分语文味的本色本香,以及那圆转流畅而又骨力内含的教学艺术特质,让我享受于一种阳光拨动轻旋般古雅清丽的意境之中。我以为,吉春亚的课,蕴涵着教者对当代教育的清醒认识,强调以语文素养的丰富提升生命质量,注重通过言语的实现,达成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课味纯正浓郁,课境清新淳厚,精致中显典雅,清逸中藏健丽,淳正雅丽是其主要教学艺术特色。

从解读语文内涵提出“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从吉春亚的个人经历看,她是一步步从最基层的乡村小学而至首都名校的教育的行者,这样的经历有三个好处,一是积淀了不竭的向前动力;二是积累了不同层次的学情;三是积攒了丰富的学科经验。正是基于此,吉春亚不会在骤遇课程改革时束手无策,更不会把课程理念演绎到极端。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由于有了扎实的学科经验和上进意识,还有过名师的培植与引导,她能够很快地把像云雾一样的课程理念化为雨露,落地生根,滋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获得自身实践的新生,这样的新生,首先有根正的起点。表现出来是她对语文本体的探究和对语文味的倡导。

到底什么是语文?吉春亚从叶圣陶先生“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的阐释中,获得自己的认识:“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我们知道,言语生成是一个由客体到意象,由意象到词语,由词语到句子的过程,即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形成意像,再由指称意像和传递意像的词语组成句子。厘清了语文的本体认识是“言语”,我们就能够把握语文课的实质,“第一,‘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只注意在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还关注内容的表达。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规律。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言语能力’—— ‘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人文提升,也不是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始终将两者统一在一起。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如果不用语言去表达它们,它们只是学生精神空间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烟云。而只有用语言去表征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完整的、可视可闻、可以触摸的精神之花……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吉春亚对语文本体的阐释,可以说发潜阐幽,表达出她对当代教育哲学认识的清醒,还语文以轻装,同时也让语文负载它应有的功能:以言语奠基——即语文课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通过“言语形式”来实现。离开了这个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无根之木。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提到的“语文素养”,其基础是言语能力,它是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唯一途径。

基于这样的理解,吉春亚呼吁“让语文课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并提出具体课堂建构策略:“品语言魅力”、“走运用主线”、“促情感共”、“有文化积淀”。

注重主体体验引导达成课堂活力和高潮

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一堂课成功与否,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的检验砝码,教学艺术不能脱离主体观照去空谈技术与思想。问题是,我们把什么作为主体观照的指标呢?从吉春亚的经典课例中,我发现,她把主体体验作为这样的指标。

我们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习得。没有体验,就没有习得的过程。在接受某记者采访时,吉春亚谈到她写给学生的三段话:“课前学习——奏响春光曲。‘一年之计在于春’,‘课前学习’就是一年之际的‘春’。读读书,将要学的文章先读为快;动动笔,尽情展示你最初的感受:或是一个轻快的问号,或是画出一条条曲线,或是写上一点点理解·····在这享受中,你会觉得你已奏响春的曲子,这良好的学习开端会让你感受春的浪漫与喜悦!”“课上参与——盛夏交响乐。‘青青燕草如碧丝,脉脉水田飞白鹭。’带着你的疑惑倾听同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话语,去倾听老师在同学的争论不休时的指点迷津,让你‘柳岸花明又一村’;带着你的收获去展示自己一句句、一层层、一段段的音韵与缠绵,让你‘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情感在课堂交融,想象在课堂飞跃,创造的火花在课堂迸发,个性在课堂张扬,灵性在课堂显现·····盛夏交响乐奏响了!”“课后学习——谱写丰收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后的学习更是一番广阔的天地。课下,我们与李白对话,与杜甫相逢;课下,我们去听听安徒生童话中人物的悄悄私语,看看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课下,我们组织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共同商量着撰写调查报告;课下,我们走进名人,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拼搏的精神,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走过春夏秋冬,学会爱恨疏亲,练就听说读写。一曲丰收之歌正由我们谱成。”仔细分析,实际上她是在唤起学生体验意识,教给学生体验方法,让体验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课堂上,吉春亚总会调动各种语文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或问题探究、或导读入情、或移情体验、或对话激发、或校释顿悟……体验的好处是,让学生用语文手段,获得语言的形象,然后通过思维的创造,实现言语序列,构建语言和精神的实物。从这样的过程看,真正落实了体验的语文教学,是课堂主体性强的具体体现。

去年5月,吉春亚在成都上的《纪昌学射》一课,在引导学生品味寓意环节,就用了读、话、移情、引申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寓意。该课,让我体会到,体验是课堂绽放生命活力的保证。

吉春亚的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几乎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以为,这是吉春亚以自己的智慧注入到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获得智慧中,享受快乐,获得更有境界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是本课目标的达成的保证,更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支撑,往往在此时,课堂会活力肆射、高潮迭起。在《趣识对联》、《诗意浓缩姓名中》等颇有难度的课,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高潮。

或许关注主体体验算不上新话题,但吉春亚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主体体验过程不但不是与教师无关,而且,教师的作为特别重要。只要智慧的教师,才会给学生智慧体验,也才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本色课堂标识淳正雅丽的课堂艺术风格

凡听过吉春亚课的教师,都十分称道其文化底蕴的厚重,特别惊羡她的传统文化的功力,的确,吉春亚博学多才,除我们熟悉其在课堂上随口吟出诗词佳句外,她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让她比勤于学习多了一份积淀:熟悉文学创作。如果说读别人的文章是“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的话,写文章则是“积流兴波”、“载情而文”,就象金镛笔下的“双手互搏术”,让她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左右逢源、互为补充、得心应手。我必须声明,我无意倡导语文教师都去写诗作文,也不是说有写诗作文的语文教师就比不写诗作文的语文教师高明,说句俏皮话,我们都知道周伯通是王重阳的师弟呢。

吉春亚的课,也渗透着文化的厚重。《趣识对联》一课,与传统蒙学中的属对课程接近,属于国学常识课,一般地讲,目标定位应该在“识”上,吉春亚执教本课,以与对联相关的趣味故事和对对联趣味尝试,突破了教学的一般化,提升了课堂境界,让课堂具备了文化的厚重感,其中“组合上下联”、“把混乱的条幅配成对联”和“填写对联关键词”等环节,可以说不但让学生不经意间开始了对对联的起步,更激发了学生后续积累对联和有意识对对联的兴趣和情趣。

与对“语文味”的倡导相呼应,吉春亚的课追求一种本色本香的境界。本色是她“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的具体化,本香则表现在在这样的过程中,语文的花朵绽放得耀眼夺目。《诗意浓缩姓名中》是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发现老师提供的诗藏着老师的名字开始,逐渐懂得名字寄托了父母的希望与祝愿,再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姓氏的源流和有关背景,进而写出了有一定意味的“藏名诗”,或从姓氏追羡先贤,或在名上卒现壮志……都在取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提升。而最后老师出示的“每个名字不平凡,寄托希望与祝愿。珍爱自己姓与名,为己增光又添彩”更是自自然然将课程的意义深化,所谓“润物细无声”,可说达到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我们说文化即人化,于此形象可感。

除此而外,吉春亚的教学语言也多充满诗情画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见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见出来了”、“个性是金,闪闪发光,个性是木,生根发芽,个性是水,源远流长,个性是火,可以燎原,个性是土,扎实根基”等,都贴切生动,文化的质感很强。

作为当今活跃的名师之一,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有许多专家和教师有中肯的评价,从课堂美的角度看,吉春亚的课,不屑浮躁,不事虚幻,甚至不太雕琢,从调动学生兴趣入课,以“言语形式”为课堂的主线,在文化的光照下,渐次展开,持续推进,最后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形象上,课堂表现出一种演法、生情、明理的“学堂”,诗意渗透其间,教者以端庄秀丽、雅致平和的教育力自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杜甫有诗云“清词丽句必为邻,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正是吉春亚课堂教学艺术美的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