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着学生时代,对文学的挚爱;也因着学生时代,参加校里的作文比赛,每次都有排名,我偏执地认为,我对文字的驾驭,是天性使然的水到渠成,下笔行云流水也不过如此。
有幸进了陈家大院,看到师兄师姐们的美文,看到普通文字在他(她)们的笔下变幻莫测、熠熠生辉;看到陈老师对文字的驾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我的脸开始变换着颜色,羞愧感、自卑感交集。
我想,在这里我只是凡间俗世的一粒沙,陈家大院的才子们就是天上的星星,我只能仰头遥望他(她)们的亮丽。
有那么一刻,我想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因为有一颗不甘的心,让我静下心来寻找缘于我自身的差距。我翻遍了共享群里的资料,读了师兄师姐们倾腹传授的宝贵实战经验和写作技巧。
从“亲子文”到“美食文”到新闻、散文、段子、时评等,无一不刺激着我的观感,给我这文学盲指点迷津。我那贫瘠的思想,仿佛又被注入新能量,通过老师的授课,我明白了散文结尾的几种方式,明白了“空灵”的意境。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卢国赋师兄讲义里归纳的“驳杂阅读习惯、决心苦练文笔。”我想我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归根结底就是知识的贫乏。卢师兄在五一黄金期,阅读文字达300万字;陈老师的《玛雅星空》闪耀问世,就有着阅读700多本天文书的知识作为后盾;陈老师授课间还透露,他每月坚持20本书的阅读量。
相比之下,我自惭形秽,毕业十几年,随着人海沉浮,从来没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以至于写作激情满怀,一提笔却不知所云。
如果要以一种心态来形容学习心态,那“空杯的心”最恰当不过。如果曾经的文字能汇成一滴水,那么用这一滴水的湿热,擦拭洁净这只杯子,从零开始,重新从陈家大院吸取新的能源,同时从阅读、笔记、日记最基本做起。
写作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篇文章从选题、构思内容到结尾,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保持一颗“空杯的心”,踏踏实实地在陈家大院用心学习,我坚信“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蒋晓云)

初见这题目时,顿感这空杯之静,若心能如此,想必无需修行,自然也能淡看花开花落了。心若空杯,花开之时无喜,心若空杯,花落之时无忧。仿佛这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如无水之杯,空载了多少纷纷扰扰,最终都是过眼云烟。
空杯的心如是: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到一个寺庙里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认为自己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并不把小和尚放在眼里。后来老禅师在接待他时,为他沏茶。
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任由那水溢出。他便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老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为何还倒呢?”……
老禅师通过一杯水启迪世人,水满则溢,心若满了,又怎么能够提升自己,接纳更多呢?
空杯的心并不是对过去的否定,也不是对拥有的抛弃,而是要怀着一种敢于否定自我,抛空拥有的态度,去接纳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新的灵感。
酷爱文字,钟情于文学的我,总喜欢在写作前,静坐三分钟,让心无旁骛,将装满内心的繁琐与混沌倒空。
写作的过程,就如同往水杯里倒水的过程。一篇文章的开头,就像杯底的茶,经过水的冲泡,慢慢飘浮于水中,直到结尾时,那杯中水也不过三分之二。因为,你要留出三分之一的空间给读者,让读者在品读这篇文章时,就如同饮茶一样,从头至尾都能品味出茶的清香。
每每地在写完一篇文章后,感受到的也不是装满水的杯子,而是将心掏空一样,宁静而又致远。于是,将这杯放下,不被喧嚣扰了这份空灵。
看窗外,虽是阴霾滚滚,但见那一篇篇清净的文字,呈现在眼前,就忍不住想去翻阅。以他人之水,融入自己空杯之心,以空杯之心,接纳甘咧之泉。
保持一颗空杯的心,梦想挽着优雅,行走在路上……(忆梦)

和很多人一样 ,我对文学有说不出的喜欢。很多个清静孤寂的夜晚,它给予我最贴心的慰藉。它让我欢笑,让我流泪,让我忧伤,让我明朗,让我愤怒,让我感动。也许再也没有什么比它具有感染力,更能控制我的情绪了。
可是,直到今时今日,我仍然只是文学大殿门外的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也许它是一盏灯,指引着我向前走。但它一直在彼岸,灯光微弱。也因为这微弱的灯光,我一直都是走走停停,犹犹豫豫。我不知道自己小心翼翼的脚步,是否能踏出一片眉目清晰的未来。
现在,已经上了七堂课,吃过陈老师的正餐,也吃过几位师兄师姐的饭后甜品,获益匪浅,开始反思自己的种种不足。问自己写文章是否能提炼升华生活的素材,是否懂得在文章中加入信息量,是否能熟练运用哲理式、逆转式、爆发式、推理式、倒思式的技巧,是否知道写应景文?
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不足,提炼素材写故事不及曹师兄,文字优美比不上许师姐,阅读量在卢师兄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看书更多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看着群里,今天这个报喜,明天那个报喜,心里慌忧忧,不安和害怕又冒了出来。
这时老师的话,保持空杯之心,如醍醐灌顶,我豁然开朗。
我回头看看自己的杯都装了什么。有迷茫,有不甘,有不安,还有懒惰,杂七乱八的东西混在一起,最终形成的便是一杯浑浊的液体。佛家有话,只有倒出你杯子中的水,才可以装进新的水,更不至于让原来“杯子”中的水发臭。
那么就倒掉所有的东西吧,保持空杯之心去学习,去吸收精华之露。杨师兄经常强调,质量上去了想不发表都难。我想起了那些蛹,它们必须辛苦地锻造自己,艰辛地修饰自己的丑陋,当等到能量积累到足够的时候,咬破厚厚的茧壳,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我也应该如茧,辛勤地阅读,写作,积蓄内心的力量。我要认真读书,除了文学类的书籍,还应多涉及其他类的,尤其是哲学,借以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我要认真地写,写博客,写日记,写作业。
梦想如蕾,它必须绽放,必须在一番又一番的努力中献出自己的芬芳。我深信,保持空杯之心,在老师和班委的指导下,所有的憧憬期盼都会在笔下变得可感可视可触摸。
曾经看过一句话,不知是谁说的,借以勉励自己:“写吧,字字句句为梦而书,行行段段掷地有声。”(曾观凤)

我是一个文字空者,被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着。那些文字婉约凄清、清新优雅、激昂浓烈、富于哲理,文字用它的正能量阐释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摄影家和画家的作品是视觉享受,而文字的魅力却是让你身临其境的精神享受。
我怀着对文字的特殊喜爱加入了“陈家大院”,想把我这枯燥泛味的文字变得熠熠生辉,馨香迷人,从而魅力四射。
刚进群,看见很多人文采飞扬,还有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我心想:“陈老师太厉害了,居然让这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他肯定有什么速成的秘诀。我这下可算是走对了,然后幻想着自己拿着报纸看着自己写的文章,乐呵呵地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事情并非我想像那样,老师只是把一些写作技巧和一些写作经验传授与我们。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看着同学们频频在报喜,我沮丧了,自卑了。老师的评语始终是故事无趣,没有精彩细节,叙述不够生动优美。慢慢地,我开始想退缩,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可是,心中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于是我告诉自己在坚持一下,在学习一段时间看看。
在学第六课时,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卢师兄的写作经验。经过群聊才知道,卢师兄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成功来自海量阅读和背诵。在看了几位班委的课程,如饮醍醐醒悟。像老师这么学识渊博、腹载五车,每个月还要读20多本书,让我这个囊中本就羞涩之人甚感惭愧。
之后,便重新调整心态。我决定我一个星期至少读一本书,每天背诵一首古诗。回想自己之前,没有保持空杯的心态去学习,一味的想投机取巧,总想走捷径。
通往成功的路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付出汗水和努力才有收获,没有人能够走捷径坐享其成。虽然很多同学说她只是运气好,但是自身不够努力,运气来了,照样擦肩而过!
一个人成功背后的汗水和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那是因为自身还不够努力。(郭笑宏)

2007年被称为“博客年”,全民写博,皆大欢喜。其时我在某论坛,有段时间非常努力发原创,个别帖子单IP点击过2万,赢得大量跟帖赞誉,小有得意。
后来一位旅欧的女作家,攻击这个版面的版主,就以我的帖子为例,写一篇水平甚高的文章来证明我是多么不堪。尽管网友们都一边倒地指责她,尽管我与他们的恩怨无关,我还是感到耻辱,因为我看到的是巨大的差距。见识了什么是专业,什么是小儿科。
我来到网络就是惰性于现实的争斗,没想到网络其实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不想卷入是非,于是选择了放弃。从此,我很少在网上说话,也不再写字。而掐指算来,陈老师的写作班那时正好招收第一期学生,老师作为2006年度的新浪博客总冠军,人气颇高。
人生真是不幸,我没有来到新浪,无缘相遇良师,无缘进到如此友爱互助的集体,自觉错过最好的时光。
五年我一直在网上玩游戏,直到今年正月无意看到老师的博客,加上老师的QQ,只聊数句,半小时后我就网汇学费加入了学习班。因为我沉睡多年的文学梦被老师唤醒,我相信我的直觉没有错,这一次再不会虚度年华,蹉跎岁月。
第一次作业是写《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正和我当时的心境共鸣。心里有话,下笔不慌,老师给了75分,并且贴在了博客上。不料后来作业一次难过一次,我就一次一次以自己不是第五期学生为借口开始逃避。
直到第六期开班,才发现一起入班的同学早硕果累累,捷报频传。现在已学到第七课,作业才写了两篇,还都在70分。
老师这次的作业是“保持空杯之心”,我藉此对自己做了一次深度的剖析。
不是不想写,而是每次敲键盘的时候就开始迟疑。到底写作不是聊天,可以离题万里,天南海北地海侃。找不到主题、安排不好情节、内容苍白、辞不达意,以此种种。我又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写作?
保持空杯之心,不光要保持谦卑之心,还要倒掉自己曾经的怯懦、懒惰、自卑,以去旧革新,变得勤奋、勇敢,对事物时刻有好奇热爱之心。
针对卢国斌班委《漫谈我对写作的理解》系列,把自己做了一番对比,琢磨自己为什么会出现瓶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
卢国斌非常推崇《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系列,在讲义里介绍了大概,就是“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变成超凡”。具体到我们的写作,他对群里的同学说:“没有任何文学基础,只要短期内连续投入120个小时阅读和写作,肯定能发稿。”
这样看来好像也不是很难,他接着说的是“专注连续的高强度训练”“经典阅读要达到800万字以上”。我看到的是,他一个黄金周,读书三百万字。然后每次长假,他的写作就有一个飞跃。老师自己也每月阅读二十本书,无论多么忙碌。
而我呢?今年读了几本书?经典一本没有,所谓读书就是看书,在网络上看一些碎片,浅的阅读。以至于现在写东西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还不时的要打开网络,确定一些资料,词句的意义。这样那些优美的词句怎么会到在用的时候,自动跑到脑子里成为自己的话呢?
关于阅读,我想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的计划。先阅读老师布置的书,尤其是《唐诗宋词鉴赏》,要在三个月内看第一遍,并背诵一些名篇。抽空看完《爱情音乐盒》《白粥馆》系列。
前些时候看到班长在群里推荐《成为作家》创意写作系列,崔利敏同学也曾推荐给我,刚从网上买回来,要在一个月内读完。再长远暂不计划。
老师在讲课中提到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卢国斌班委在《漫谈》中,对于摘抄做了更为详细的解读。这一点我做得不好,看书都是蜻蜓点水,看过不久再看仿若新书。卢班委提到的“读书划重点”“经典大段摘抄”“坚持品味”都是我应该可以做到的。
卢班委在空间说说中还写过朱光潜的一段话:“习文如同习画,须备一个速写本带在身边。遇到一片风景,一个人物,或是一种动态,觉得它新鲜有趣,可以入画,就随时速写。写得不像,就再细看摆在面前的模特,务求其像而后已。”
这段话对于我们平时练笔很有指导意义。有时候只是记一下,并不细致的描写。现在看来,“写得像”才是提高的关键。以后要从最简单的景物肖像对话描写开始,从基础开始练,在空杯里一点一点装上正确的思想和习惯。
再以后该说说自己的作业了。除了这两篇读后感,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实战性质的练习。过去都是写点心灵感悟,类似编故事或爱情小文这样的题材过去还没写过,还要看大量的样文,写好作业,绝不找任何理由不写作业。
在曹文学班委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段子,虽然没有发表,但《武汉晨报》编辑回复说已下载备用,也算是一种肯定吧。想必也像我的作业,只到75分,离80分发表还有一段路呢。关于发表,虽然我非常渴望,依然不急,我愿意拿出自己最好的文字给老师汇报。
如果做不成大树,就做小草吧,但是一定要做那棵最好的小草。(王晓健)

在知天命的岁月里,拾得一群英才学友,人生之大幸。无意间漂进陈家大院近两月,得感谢我的美女同事娟,由于她的引荐,让我享用了这桌香喷喷,甜蜜蜜的文学大餐:除了每周日晚老师的常规课程外,还有周六有董博士的英语角、周一到周五五大学习委员轮流讲授各自的独门绝技。
在这里,我首次听说段子、投稿软件、什么样的文章才能投稿、美食文的写法……
“听”了班委们的课,感触非常深刻。国斌师兄提出的:“博览群书,摘录,背诵。”老师的:“文字要常写才能常熟,你总眼高手低,总不付诸实践,这样只会越来越生疏。”我将把它们当成我写作的座右铭。
我想自己基础差,不要“吃着碗里还看着锅里”,不可盲目地跟随时髦而全线出击,必须是先打好基础,老老实实地从零开始。以往自己写作时的文字干巴、文思枯竭原因,都是因读书数量少、囫囵吞枣多、领悟不到位所造成的。
现在正式拜师后,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加脚踏实地地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文字的积累,方能使日后在提笔时得心应手。悟到了增加文字的积累,才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唯一途径。
说实话,入群之前,自认为是个文学爱好者,写作只是一种自娱,拿文章全当日记志写,完完全全为自己品自己读,享受文学最本真的魅力,丰富业余生活,还遐想着将来退休后写点啥的。
现在更加清楚知道,文学除了自娱外还能娱人,还能被杂志社出版社认可,得到发表乃至出版的机会,从而由一名普通写手渐渐蜕变为真正的作家、文学家。
十二地感谢咱们的好班委们,他们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入手,循循善诱地对咱这些初学的人,讲了许多秘笈性的写作知识,这些东西书上是看不见的,他们的无私奉献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将重拾写作的激情与信心,从负数开始,保持一颗空杯的心,认真上老师和学习委员们的独门秘籍,从摘抄、阅读、背诵这几个方面入手,争取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吴维敏)

一年前,我怀揣一颗空有文学梦想的懵懂之心,加入陈清贫老师的写作培训班。
每次,上完陈老师的课,我都会有茅塞顿开,心潮澎湃的感觉。可是,由于当时孩子太小,自身文学基础又差,只是每次在课后空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从未付之行动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在学习中我一直持观望的心态,总认为自己文采欠缺,无法完成一篇合格的文章。习作中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道)不出,更是懒得以刻苦学习来提高词汇量。
当时的态度可谓是满杯污水,对学习非常不利。
今年第六期开班后,群里授课火力十足,多位写作高手冲锋上阵,尽献自己成才的独家秘笈。而且第六期的同学在群里异常活跃,喜报连连。做为第五期的后进生,我自惭形秽。
于是,我及时调整自己,以一颗空杯的心努力学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很快便突破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跟着玉龙兄第一次写美食文,写亲子文;向贵超兄学习时评;在文学兄的帮助下发表了段子……这一系列的突破虽不起眼,但对于之前交作业都困难的我来说都是进步,都是文学道路上的跨越。
在我因缺乏文采而困扰时,玉龙兄鼓励我多练笔,从现在开始,每一篇都为投稿而写,只要点子好,不要顾虑文采。他的鼓励转变了我等待、观望的心态。这时,又从卢师兄的课中学习到“背诵”。
卢师兄对背诵的感悟:一个月后,我就开始随手写出大段大段以前从未敢企及的文字,笔头生涩的感觉一去不复返。
现在,我一边努力地背诵美文,一边在等待灵感袭来时,不失时机地写作。名写手萱小蕾所说的:“灵感这东西,是写着写着就有了的,不是等来的。我要突破的,是开始去写,想到一个标题,就去写内容。”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写作状态,但在自己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之前,必须以合适自己的方式去努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我今后要保持空杯的心,虚心学习老师和每一位写作高手的教学秘籍,多阅读老师同学推荐的书籍,多关注群里优秀学员的发表情况,认真学习他们的文章。并针对自己的时间和基础制定学习计划,让自己每一天都一点进步。
算算时间,进入陈家大院已有7个月的时间了,问自己收获了什么?我摇头。但是每当我上网时,总是能看到一起的同学们收获满满、硕果累累,不少都已经发了处女作。这样残酷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让我不得不痛定思痛地静下心来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想想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同学们又是怎样学习的。
进入陈家大院后,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了陈老师的讲义和相关的辅导书,准备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才发现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也不知道有多少宝贵的时间在犹豫的笔尖前悄悄溜走。
草稿打了一遍又一遍,7个月的时间里我总共只交过2篇作业,最少的也打了十几篇草稿,多的打了三十多遍。这样的写作进度严重地打击了我脆弱的自信心,我总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是什么呢?是词汇量太少?是不懂写作的技巧?是不会讲故事?是没有灵感?是读书太少了?还是……
为了找到答案并解决问题,我就在网上疯狂的寻找“秘籍”。书买了一本又一本,很快我衣柜的两个格子就被书给塞满了。
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因为买了那些书而得到解决,相反,困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没有写的作业越积越多不说,买的那么多的书也要花时间去读。几个月来的努力,换来的是更多的困扰和压力。
这一次我们写作班的第六课,老师列举了几位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就部分同学在学习上遇到的瓶颈问题展开了讲解。其中就有这么几点让人听了深有感悟:
1. 无文字基础,只要掌握老师的方法,短期内连续投入120小时的阅读和写作,肯定能发稿。
2. 阅读是灵感的源泉。
3. 摘抄是毫无水分的高度浓度文字精华液。
4. 背诵是通往伟大作家之路的必经之路。
5. 写文章时,不管文字好坏,你只管一气往下写,直到你精疲力竭为止,千万不要回头。
看到这些让我恍然大悟,想到了《小和尚的白粥馆》里有位施主也有遇到同样的困惑,老和尚对施主说:“其实,你的目标是登上山顶,不带这个香炉也是可以的。”原来,一直以来我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通往罗马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眼前。
我的目标是学习写作并尽快发稿。如果说老师的方法是写作的固定公式,那么同学们的成功经验就就是对如何运用公式的最好诠释。
我想,只有随时保持一颗空杯的心,才是通往罗马的最佳捷径。(杜仕佳)

一年以后:知音大院再见赵美萍(图)
盲人学生王忠礼:知音传媒圆梦(图)
学习委员曹文学:写在发稿一百篇之际 学员王珍:陈清贫写作培训班毕业杂想
粟渔首座:青岛笔会段子集锦(组图)
写作班学员李润前演讲稿:为梦想喝彩
写作班六课作业五:保持一颗空杯的心 写作班六课作业六:保持一颗空杯的心
写作班六课作业七:保持一颗空杯的心 写作班六课作业八:保持一颗空杯的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