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清贫
陈清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135
  • 关注人气:12,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期学员作业二:品《戒嗔的白粥馆》

(2012-09-22 00:06:29)
标签:

第五期

教战

千字千元

写稿赚钱18技

写作培训

分类: 陈清贫教战系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如果不是老师的推荐,我想我不会捧起《戒嗔的白粥馆》这本书。平平的书名,加上淡淡的封面,丝毫没有好莱坞大片先声夺人般的气势。于是,我先入为主地打定应付差事的决心——即便味同嚼蜡,也不能不看,师命难违。
 
    可真正翻阅起来,我却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所吸引,明显感觉欲罢不能。就连那看似有些赘述的简介,也因着“富丽堂皇的唐服,典雅庄重的宋衣,早已经成了祭奠历史的凭证。山下一季一变的流行,昨日的华彩,今天已然压在衣柜的最下层了。那不起眼的僧衣,千百年间却从未变过”这段铿锵有力不卑不亢的文字,突然变得生动,且让人肃然起敬。好一个有悟性,有德行的小和尚。
 
    带着这样的敬意与小小的惊奇,我将下面的故事一一品读。小和尚的叙述是平静的,文字是朴实的。每一个独立成个体的小故事,其格局与脉络都是相同的,大部分都是叙述生活中的琐事,只在结尾处“一语道破天机”,且让人回味悠长。
 
    比如开篇就讲《莲藕和田螺的故事》,其实陈述的就是哲学中内外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行文只是讲在寺庙门口的池塘里,莲藕和田螺各自生长的情况。客观的陈述,看似毫无新意,但文尾一句——莲藕始终是莲藕,都不会变成田螺。

    这样的掷地有声、干脆利落,读来实在发人深省。原来,即便环境相同,个体因着自身的特有属性,也会有着大相迳庭的差异。而这样深邃的哲理,也无需多么严密、精确的测评与计算,只用生活中这样朴实的例子,便可知晓。
 
    如果说《莲藕与田螺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哲理的陈述,那么,《放生的鸟》,则让我知道心性的修养。《放生的鸟》一文主要讲了施主们为了参加放生大会,从花鸟市场买鸟放生的故事。同样的,结尾处,戒嗔说——如果只注意这些形式,而没有一颗心,恭敬的拜佛一千次又怎么样?你的心依然留在佛堂之外!

    是啊,作文,其实也是做人,只讲究形式,而不注重文字的内涵,这样的文字又有多大含金量呢?恐怕只博得“金絮其外”的虚名吧!而做人呢,空有表面的行头,而无内里的素养,只怕落得“行尸走肉”的虚空吧!
 
    朴实的陈述,加上画龙点睛般让人警醒的结尾,在《戒嗔的白粥馆》一书中司空见惯。无论是文法,还是修行,都能从中攫取一二。看来,悠久之味,唯有白粥!这本枕边书,值得好好收藏!

    作者:第五期学员王珍第二次作业,联系地址:jane199731@sohu.com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戒嗔的白粥馆:看画龙点睛的示范
                                
    夜读《戒嗔的白粥馆》,一次次被小和尚看似平淡,实则犹如陈酿美酒,香醇扑鼻的故事所打动。故事虽短下,但恰如涓涓溪流能滋润我们日益浮躁空虚的心灵,细细品读时更像在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
 
    小和尚戒嗔,生活在淼镇边上茅山的天明寺,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三位师父、几个师兄弟和一只狗。在看似枯燥单调的寺庙里,居然写下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透着禅意哲思的故事,不得不令人惊讶和赞叹。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一个个再平淡不过的故事,为何让人读来颇有韵味?这就是每个故事的结尾那句画龙点睛的哲理带来的震撼。
 
    在书中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很平常的莲藕和田螺,同是在污泥里生长,结尾戒嗔说出了一段话:“外界的环境对事物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脆弱的莲藕即使在混浊的池塘水中依然可以游刃有余,被侵蚀的只是薄薄的一层外皮,而有着坚硬外壳的田螺,内心的肮脏即使在清水中依然无法完全清洗。莲藕始终是莲藕,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不会变成田螺。”

    这句话的哲理就能让人深思,联想起我写作的经历,自从离开了武汉后,我就很多年没有写作。这难道就是外界的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我还是我,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好像不管在什么地方,莲藕始终不会变成田螺。
 
    还有一个故事,说到院子里的阳光,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如果想被阳光照耀,就只有站在庭院中间,如果一味地躲在角落里,佛也没有办法。”就好像我们进了写作班,如果自己不努力,就算老师是佛,也是没有办法。故事结尾的哲理真的让人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只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戒嗔每讲完一个故事,都要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一段生活哲理和禅理,毫无生硬之感,整体只如羚羊挂角,不露丝毫痕迹。这份水到渠成的写作功力,让人由衷叹服!”(老师语)

    我们知道,要总结出一段哲理来,这完全要考验我们的写作功力。恐怕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得要超然物外,提高我们的境界,要使自己变成一个睿智和有生活阅历、有思想高度的人。

    第四期学员冯雁林第二课作业,联系信箱:fyl16889@163.com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戒嗔的白粥馆:看画龙点睛的示范
 
    在《戒嗔的白粥馆》里,都是平淡的生活故事,但是在小和尚眼里,这些故事就含有某些人生哲理。文章从一个小沙弥的角度来看世界,透露着禅学的味道,充满了人生的睿智。我甚至怀疑戒嗔不是个小孩子,他一定是某位佛门大师,风度儒雅,口吐莲花。

    没有刻板的说教,却让人印象深刻;没有引经据典,但是已经把人带入知识的殿堂。而故事里面的最后一句话,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让文章活泛起来。
 
    比如第80篇,《难看的陶罐》里,在文章讲完事情经过后,最后智缘师父说了一句话:“其实做得好看不好看并不是那么重要,肯做的人永远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高一个层次。”就是说语言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看客和评价的人很多,而且评价也很专业,但是都没有真正动手去做。而实践去做的那个人,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文章告诉大家“临池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同时也说明要把想法变成执行力,往往需要足够的魄力与技巧。放在当下这个社会里,这个故事对企业管理者、创业人士的触动会比较大些。所以这句话最为精彩,使得整篇文章顿时有了灵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见,一篇好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在文字的多少,而是在于文字的可看性,也就是文章的“亮点”。通读《戒嗔的白粥馆》,可以看出,每一篇故事的文字都不多,先简单介绍场景,或者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心里有个大致的画面。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余的句子,行文如流水般清澈通畅,一切都是那么浑然天成,没有人为雕砌的痕迹。在行文结束处,都用一个“我”的感悟,来收束全文,全文的所有指向都是朝向最后这句话,并且点到为止。读者看完文章后,心灵的触动就比较深,就很容易被打动。

    再比如第28篇 《火柴的故事》,前部分的风景描写很美妙,令人心思神往,同时为后面的故事做了一些必要的铺垫,使得“迷失自我”变成很自然的事。“人们很容易被虚幻的光影迷住,也许是那一刻心灵也被震撼,又或许是那些光影在那一刻也曾经存在过。”

    这句话引出首个精彩的地方,也暗合了佛学常说的一句偈子,那就是《坛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精神上的迷失,与身体上的迷失是孪生兄弟,人们往往都能遇到他们。后面在找到迷路同伴后,又引出另一个亮点,“世上总有‘佛光’照不进的角落,总要有火柴的微光闪烁才可以。”

    作者将火柴的光亮与“佛光”联系起来,“佛光”就是智慧,“佛光”就是照亮愚痴的光明,把读者引回到文章正题上了。到这时,对佛学有所研究的读者,很容易再次想到佛学经典《坛经》,里面有一句话,“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相比之下,智慧之光很伟大,但比较抽象,一般人不易理解;火柴的光亮很渺小,但是简单而且实用,容易被众生接受。所以最后这句话,点亮全篇,使文章的立意更加分明。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部分是铺垫,后部分推动情节发展,使之达到一个结果,也就是文章的“高潮”,收尾的地方就是文章要传达的核心语句。

    核心语句的好坏,彰显出作者对全文的把控能力、对文字提炼的能力,以及切入点的布置,都需要拿捏的非常到位。因此,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戒嗔的白粥馆》,小故事,大智慧。

    第五期学员刘强第2课作业,联系信箱:liuqiang271@sina.com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戒嗔的白粥馆:看画龙点睛的示范

    阳光静好的夏日午后。半倚在沙发上,静静地读着《戒嗔的白粥馆》,窗外静静的,心也静静的。书中的故事,一页页地展开——

    智缘师父爱养花,很精心,却总也养不好,养着养着就死了。只有一盆仙人掌,遗落到花架的夹缝中达半月之久,严重的干旱却依然顽强地活着。这是《第5个 奇花与仙人掌》中的讲述。

    稀松平常的生活琐事,没有激动人心的跌宕起伏。这样的故事,在这静谧的午后,实在是上好的催眠曲。可是,在《白粥馆》里,你还没来得及恹恹无趣,戒嗔的一句“原来困境并不一定完全是坏处,就像生长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反而因此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生活在困境中的我们也许应该时刻告诉自己,我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强大。”

    犹如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瞬间让你的心变得清凉、澄明:原来,这平常的日子,竟蕴涵着警醒人心的生活道理。而故事,也因而变得深刻起来、不再庸常琐碎了。

    雨后的泥泞路谁没走过呢?谁又会把它当成故事来讲、又有谁会有兴致来听?可是戒嗔就霸道地讲了,而我竟听得饶有兴趣。他不是流水账般地喋喋不休,而是画匠一般地勾勒描摹,那场景就象一幅图画似地活泼泼地铺陈在你面前。

    末了,戒嗔小师傅再来上点睛的一笔,“我们生活在尘世中,哪有那么多净土?总要学会自己找个干净的地方落脚。”“学会在点缀着泥土的院落中跳跃”,小小的故事,就因点了这小巧的一“睛”而有了神韵、有了灵性。这样的意味深长,怎能不爱《第3个 尘世中的净土》?

    《第14个 一克重的砝码》,小和尚把玩的一克重的砝码,确实太小了。在戒嗔的笔下,却也自有其“睛”之所在——

    “生活中的我们大多只是平凡的小人物,就像那个最轻的小砝码,千万别以为自己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也许左右全局的人就是你。”

    精辟吧?且慢,画龙点睛也自有它的一波三折——“但是即便左右了全局,也别以为你真的就那么重要,必不可少了,要时刻记得自己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小砝码。”

    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曲曲绕绕地导引着你的性灵向更清明的境界靠近,也导引着文章向质感的高地跨越。

    故事里的事,简单而又平常,不过是狗狗的饭碗、院子里的阳光、桌子上的手掌印……只因多了一双从简单中发现壮阔、从平常中洞悉奥义的慧眼,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当慧眼与这些简单的事物相契、融合,即可触发辽阔的想像,创造出“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开阔之境。所有的故事,都在慧眼的照耀之下,折射出人世间的五彩斑斓、散发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于是开始明白,涵养一颗敏锐善感的心灵、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慧眼,学会在结尾巧妙地点睛升华,乃是修习文字漫长而必经的智慧之路。

    作者:第五期学员含章(人间四月天),联系信箱:1054426920@qq.com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戒嗔的白粥馆:看画龙点睛的示范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喧嚣的都市,热闹的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身边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新鲜事,会遇到不同的人。然而,由于习惯了这些,也就适应了这些,总是不会去发现 ,去记录,去挖掘。这种习惯,这种适应带来的往往就是不屑一顾。

    也因为这些习惯,这些适应造成了人们的懒惰和安逸。当看过释戒嗔的书《戒嗔的白粥馆》,才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可以用来记录,用来发现,用来总结的。

    释戒嗔生活在一个山上是寺庙中,每天过着单调重复的生活,但就从那简单枯燥的生活中戒嗔却写出几百个耐人寻味,富有哲理的故事,这就是释戒嗔写的《释戒嗔的白粥馆》。

    感慨于他在书中讲述的每一个平常却又清新的故事,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诸于纸上。

    感慨于他把生活中本属琐碎的故事却赋予了深深的哲理和禅意。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故事《跬步千里》,故事中戒嗔的一位别寺的师兄亦行左腿有残疾,但他依然会在一年中的几个月四处去云游。他拖着残疾的腿,步伐蹒跚,背却是挺直的。而且总是会把自己云游四方是的见闻一一做了收集整理。

    这个故事,戒嗔用很平常的口气娓娓道来,犹如讲一则波澜不惊的故事。仿佛平静的湖面上只是微波粼粼。读着这篇故事也只是沉浸在一片平静中。但是在故事的结尾时戒嗔写道:“小小地迈着细碎的步伐,只要肯不停地走,一样是可以行上千里地的。”

    这一句“画龙点睛”式哲理话语,一下让亦行师兄的行为高大,饱满了许多,让人感觉到了这个故事的不平常。

    再有《戒嗔小泥巴》中,戒嗔因生活在那个小庙里,过着孤独清净的和尚生活,也曾有过抱怨和不满,觉得自己没什么用,很小就看到了自己的终点。他的师父明白戒嗔的想法。,一天,师傅送他一件用泥巴做的漂亮的搪瓷小猪,并告诉他泥巴也有绽放美丽的时刻。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戒嗔同样是“画龙点睛”地写了一段话:“泥巴最多最平凡最无用,只是我们应该知道,若用心去做一块泥巴,一样可以做成一块精彩的泥巴。”

    同样是前面不动声色的叙述,只在最后“画龙点睛”地予以丰富的哲理,读后使人不禁由衷地赞叹。

    张僧繇因给龙画了眼睛而使龙“活”了起来,释戒嗔因给文章多了几笔哲理描述同样使文章“活”了起来。利用这种“画龙点睛”的妙笔,整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让人回味,让人思索,让人在合上书后生出许多感慨。也使每篇文章更生动有力,绽放异彩得光芒。

    作者:第五期学员心清,联系信箱:573993849@qq.com

 

    ——目前,第五期写作培训班刚刚开班,名额尚未满,欢迎喜爱写作、有心提高的朋友积极参加。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