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夏筱北:成都见陈清贫老师有感

标签:
陈清贫知音杂志写稿赚钱18技写作培训班成都夏筱北面授文化 |
分类: 陈清贫教战系列 |
过了一会,突然反应过来,这是我的独立窗口,原来是陈老师给我发的信息。我赶紧回复,原来陈老师过两天又要来成都,问我有没有空。心里很紧张。像我这种无业游民,怎么会没空?上次来已经耽误了,这次是一定要见的。于是约定好具体见面的时间。
沉寂下来之后,给自己倒了杯水,想起了以前和陈老师有关的种种。
最初见到陈清贫这三个字,应该是在2006年。那时候我还有电脑,坐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查找各种投稿技巧,就看到了陈老师的一篇。搜索了他的资料,才知道他是《知音》的编辑,得过无数国家级新闻大奖,也当过兵。
剩下的几年,只是偶尔翻翻这些技巧,偶尔在空间里堆砌一些散碎的文字,偶尔在睡觉前幻想一下自己的文字在报刊杂志上漫天飞舞的奇景而已。
琐碎的日子一下子就走到了2009年,刚毕业时破碎的现实和梦想的纠结,让我再一次想到了文字这颗稻草。我在网上搜索,哪里有实战性的写作培训班。
课开始之后,因为忙于和GG回家还有婚礼的一些事情,课程耽误了几节。再写作业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偷懒加胆怯,直到现在还没写出一篇作业。但课是认真听了的。
初见陈老师——有一种感觉叫温暖
见陈老师前,我紧张,即使和GG聊天,思维都跟他连不上,常常走神到想象和陈老师见面的场景里;
见陈老师前,我大脑一刻不停地转,想像着在哪里见面,在哪里吃饭,吃饭的时候会聊些什么,吃晚饭之后应该怎么办。
见陈老师前,我打电话给金华,想让她给我出主意,怎么接待老师。
见陈老师前,我希望能想出来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最后只能把自己的文章打出来几篇,希望老师指导。
见陈老师前的几个小时,我开始有点坐立不安,在屋里四处乱转。
我想,我已经得了一种病,可能叫社交恐惧症,也或者叫名人恐惧症。
但是,见到陈老师,和他握手的一瞬间,看着他那张我早已经熟悉的脸,心里满满的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温暖,温暖得几乎要掉下眼泪。我竟然隐隐约约想到了安德森和福克纳的见面。
我们坐在屋里,从各自的家乡聊起,聊到最近他得的一次大病。他说,他是从鬼门关转悠了一圈回来的人。我想像着他满身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样子,心里为他感到后怕。聊到他病危时的种种趣事,然后一起哈哈大笑。
这时候,我的社交恐惧症和名人恐惧症已经完全消失。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满嘴蹦时尚词汇,不时在话语末带一个“噻”字的年轻长者。听着他的话,看着他的面容,只有一种感觉,是了,就是温暖。
说话的时候,我正担心着应该在哪里请老师吃饭,因为我对他住的这个附近并不太熟悉。
陈老师说,就去二楼吧。坐下之后,他点了几样菜,我和GG点了几样菜。我知道这些菜对于陈老师来说并不算什么大餐,但是我也很坦然,因为陈老师给我的那种温暖的感觉。
晚饭过后,我们一起出来,已经是华灯初上,灯光璀璨的时候。
我们一起在春熙路上逛。我问老师,比起武汉,成都的女生如何?陈老师略带羞涩,说,当然成都美女多啦。这条街上到处都是美女,我逛这条街也就是看美女啦,哈哈。我也笑了,这话让周围的空气又变得温暖了几分。
到了春熙路中央,老师说你们好好逛逛,我先回啦,电话联系。我说:好吧,老师再见。
看着老师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有些恍惚的感觉,这就是和陈老师的见面吗?
陈老师,初次跟您见面,真的感觉很温暖。
初见陈老师——有一种感觉叫醍醐灌顶
其实,在中学的时候,很多写作的技巧老师也讲过,但是那时候小,根本是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摸索着写作文的。
长大了,想写文章的时候,会因为年复一年的所谓学业,所谓事业,而淡忘了很多该做的事情。冥冥中,应该有一位神仙姐姐过来做一下点化,我好像才会开窍的吧。
神仙姐姐没有来点化,点化我的是陈老师。他关于写作方面的聊天并不多,但我确实感觉到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陈老师说,写作最重要的是靠积累。要拿笔记本把你认为的好词语好段落摘抄下来,时不时翻一翻。这样写起来才会有内容。
陈老师说,标题很重要。要吸引人,要有时代感。我点头,因为我写文章,就是靠感觉把一个标题放在那里。
陈老师说,要从散文开始写,培养写作自尊感。我为自己一心想写长篇的冲动感到惭愧。
陈老师说,自己写日记和要发表的文字是不一样的。要发表,就要讲究很多技巧。这些他在培训课上都有讲到。我在看杂志的文章时,很多时候会感觉,这样的文章我也能写啊。
陈老师还说,要认真听课,先打基础,不要上来就想发表文章。我惭愧无比,自己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之所以对写作还抱着兴趣,是因为2006年一投即中的两篇文章。
陈老师还说,要常常写作,两天不写手就会生。我点头,是了,以后一定要像GG一样多在空间写字。一定一定。
陈老师,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已经久违了,谢谢您。
初见陈老师——还有一种感觉,叫归属感
应该是从学前班老爸给我买的《小锡兵的故事》开始,也应该是从读小学同桌男孩的《故事会》《童话大王》开始,也应该是从小学代表学校参加作文比赛开始,或许也应该是从中学的作文频繁被语文老师在课上当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开始,还应该是大学的大学语文课上老师读我的一篇《母亲与冰》的散文开始,我深陷到写作中不能自拔。
那种感觉就像是终日和你最爱的男子在一起厮混的甜蜜,就像夏日里渴到不能再渴的时候入肚的一杯冰水,就像……就像一辈子,一生一世的感觉。
从很久很久之前,我就知道,我这一辈子,如果不让我写东西,如果不能在这方面有一点小小的成绩,死去前,我应该会遗憾自己的人生。
但是,我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得到过归属感。
高中为了考大学,不断地学习物理化学数学,这些我找不到一点乐趣的东西;大学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就陷入了英语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挣扎,试图用另外一种语言感受文学的甜蜜,翻译了几本书后,好像感受到了几丝类似的甜蜜,但也只有几丝而已。
在我的世界里,如果你说,你想靠文字挣钱,大家会以为你大脑出问题。考研考博,如果考中文,大家也会认为你没有前途。如果你再说,我热爱文学,大家一定会吃吃发笑。如果你再说,我要成为作家,那招之而来的就是嘲讽讥笑和不屑了。
可是为什么呢?人不是应该为自己的追求而活吗?
加入陈老师的写作班,看着群里的一百多个成员,看到大家在群里热火朝天地聊一些关于写作的事情,看到一些已经发表无数作品的小有名气的成员,我第一次流下泪来。
我在群里打字,我终于找到归属感了。
陈老师,这种归属感,我也已经久违了,谢谢您。
后记
在见陈老师前,我紧张着,想象了很多。但我终究没有想到,见到他之后,会引起我这么多的感受。我手指发颤,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着。
有谁知道,我此刻正是热泪盈眶。
有人说,片言之赐,皆我师也;也有诗说,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而我只是想简单地说:陈老师,谢谢您能让我见到您!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开心!
——成都大名鼎鼎的春熙路,无论何时都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第四期学员:听袁中喜师兄讲课有感之一
《新养老时代》:孝心文学获十万元大奖
袁忠喜:认识陈清贫,我走上了写稿之路
西安:夜逛美食街、鼓楼和骡马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