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四月天——纪念林徽因与梁思成

(2009-04-01 21:42:49)
标签:

林徽因

梁思成

文化

分类: 为赋新词

 

     人间美好,莫过于四月,草长莺飞,柳绿花明。有一位女儿,泰戈尔由衷地对她说:“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早已给你的的馈赠,不只是让你拥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随你终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辉。”她的美停留在四月,由于人们的偏宠,把一年中   1/12的寓意给予了她。她就是林徽因。

      谁擎起人间四月天鈥敿湍盍核汲珊土只找

    林徽因曾被很多人仰慕,从他人的传记中可读到她的独特的魅力。被很多人爱过的人是孤独的,被一个人爱过才是充实的。她拥有了梁思成完整的爱才是真正令人羡慕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能有人会说思成以后续娶了别人,怎么谈得上完整?因为思成给了她没有缺憾的爱,于是心无旁骛地继续自己的人生。

 

    思成是一个自爱的人,值得徽因去爱。从他第一次遇到的挫折那场车祸中可以看出。思成恢复知觉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是您的不孝儿子。在您和妈妈把我的全部身体交给我之前,我已经把它毁坏了。别管我,尤其不要告诉妈妈。”他知道肤发受之父母,横空出世,要做出有意义的事,才不枉人生一世。除了爱,还有责任,除了对亲人的责任,还有对自己的责任。

 

    思成的爱是独立的、有担当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诗人对徽因说:许给我一个未来。而思成对徽因说:我不会放弃的,但是你要注重自己的感受。最后,徽因选择了思成,思成问他为什么,徽因对他说:我要用一生来回答你。

 

    思成从宝坻考察回来,已精疲力竭(见<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行程等>),回到家中等待她的不是温情软语洗尘接风,而是林徽因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他感到血液凝固了,然后是彻夜未眠。有人说林不尊重思成的感受,林当然先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林也是自爱的人。

 

    最后,思成用以退为进的战略战胜了情敌。后人经常描述这个场景:林徽因的魅力、教授的高尚品德以梁思成的宽容大度一览无余。谁能想到这是梁思成在战场上的成就,是不亚于将军的大胜仗,他也会慨叹自己的四两拨千斤的退敌之策吧,这场用智慧赢来的胜利,能不让思成珍惜徽因吗?他也会由衷地感谢这位激发自己潜能的女人吧,让思成又挑战了一次,而且越战越勇。

 

    两个都自爱的的人,都有爱的能力,都能通过努力赢到对方的爱,痛并爱着,付出着,愈不能放手,愈追加投入,再者他们拥有共同的精神纽带——同一项事业的热爱。旁观者有抱打不平的,其实两人是博弈的爱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越是煎熬,越在心口一时也放不下,别人如何能懂,他们爱得彻底,爱得义无反顾,没有遗憾。

 

   恋爱中的人不妨借鉴,即使是爱得轰轰烈烈,首先要爱自己,注重自己的第一感受才是幸福的。

    有人质疑林对思成的真爱程度,其实勿庸置疑。有人这样记载:“常常是林徽因笑谈之中迎上梁思成眼里闪烁着的调皮的火花,就知道他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情景后世人都没亲眼见过,但是这样的情景不是臆想出来的,因为不是谁都有毅力等到自己的真正伴侣,感知那个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人。更不是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可以凭空发挥的。不要小看思成读懂徽因的眼神,这是一个给徽因肆意挥洒才情的舞台,是一个安全的大后方,徽因更加自信从容。

 

    思成的爱装得满满的,考察独乐寺时的重大发现写信给徽因说最遗憾的是你没在身边;1945年抗战胜利时,思成先得到消息后先高兴然后怅然若失,因为徽因还在李庄呢,要是与她分享这喜悦的时刻该有多好;1947年美国考察回来买来的礼物都是为徽因所着想的、美国先进的、让徽因在病榻更舒服的东西,读到这儿,我想:要是有手提笔记本电脑就好了,更适合作徽因的礼物。

    作为一位男人,思成在拜倒徽因的石榴裙下的一片片中拨得头筹,体会了征服的快乐与骄傲;后来,又遇到一位对他仰止如高山的,享到了被崇拜的快乐。只有象他这样自信的男人才理直气壮地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一改世俗的“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正是两个有了共同的想法,所以开创了中国建筑业的新篇。他(她)们的著作成为中国建筑学必读的书藉,也激励无数有志者敢登攀建筑这座高峰。

 

   如今,人间又是一个四月天,呼吸着清甜的空气,珍惜爱神的赠予。而前辈以他(她)的高度被我们景仰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