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读红楼,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十岁走出红楼梦,又走入现实世界的红楼梦。
陈晓旭走了的那几天,亲友对我说:“你写点什么罢,我总觉得你该写点什么。”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红楼梦。人们追思陈,无疑把她当成了林黛玉的化身,我们不能不慨叹曹雪芹的鬼斧神工之笔,人们对林黛玉的钟爱非同小可。卿有何辜?卿又何冤?还有谁要走入红楼梦,却找不出回头路;红楼梦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人生,而我们自己的梦却要自己身体力行书写,罢了,罢了,醒过来罢。
读红楼梦时,流的泪不比黛玉少,失眠的日子比黛玉多,如果说这些不足慰藉红学这本巨著,堪用贫乏的想像力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林黛玉编织美好的故事,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比原著要好。这一编就是许多年,虽然我的功课没耽误,一个少年的至美至真的年华却这样度过,如今想来,不禁嗟呀,本该有的热情和精力,被空耗了几多。
我曾经收集了市面上的红楼梦的原著、续书;书店里所售的红楼梦的挂历、画册;对于无意中见到的有关红楼梦的图画,我软磨硬泡地要过来,甚至用零花钱或者其它心爱的礼物来换;后来市面上销售的红楼梦的剧照,现在网上流行的,呵呵,曾都为我拥有,包括网上没有的。
始读红楼,看宝黛爱情,缠绵悱恻,不觉忘情;再读红楼,十二钗沉浮,原应叹惜(元迎探惜),掩卷长呼;三读红楼,丫环在活色生香的人间胜地的大观园,却是水火不容,尔辈如何能主载得了如花般的年华;最后看红楼,意在书的前几回,真事隐去(甄士隐),假雨村言(贾雨村),批注、判词……
红剧播出后,央视组织了红楼梦知识竞赛,选手在电视里答题,我在屏幕前答题,主持人念的题目,考验了一个红迷对书熟悉程度。区区几道题,却涵盖不了红楼梦的意境,不知该与何人诉说,那一年太小。
寒暑假,上午按计划写作业,其余的时间不缀地画红楼梦中的各种典故,金陵十二正钗、副钗,葬花、扑蝶、省亲……被美术老师发现,后来还是辜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偏离了美术。还记得冬天我伏在炕桌上,外面是皑皑的白雪;夏天院子里那棵大柳树无声地用她柔软的枝丫轻拂我粉粉的面颊,画好后就拿给在厨房忙碌的母亲看,博得一声好后心满意足。
二十年过去,红楼梦如影随行,但已不是让人触及就痛彻心髓的悲伤,荣宁两府以及与两府交道有关的人物在现实生活里粉墨登场,与宝姐姐、链二奶奶、周瑞家的、赖大、龄官……交道,其乐无穷,比沉迷于书中要好得多。
二十年来,不曾错过红楼梦中演员的各种讯息,第一次听说陈晓旭名字还在懵懂之际,我在午睡,听到母亲对父亲说:“林黛玉的演员已经定下来了,是陈晓旭,鞍山人。”家里的一份报纸刊载了陈的一张笑靥如花的照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知道找到了林妹妹,叹逝水流年,林黛玉不是她是谁?不久前在网上找到了陈所在的写字楼地址,“人与桃花隔不远”,想到哪一天去看看她,如今却永远不能实现这个愿望了。“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想到要做到,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等待。
是啊,曹公笔下的红楼女子,形神兼备,想要挑一个最字来,真不容易。如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多一番妩媚,宝玉看呆了;又可卿,风流袅娜,兼黛钗之美,又名“兼美”;等到宝琴来到大观园,众人皆说“所有人都不及她,连老太太都逼着太太认了干闺女。”唯独黛玉,曹公赐给了她灵魂,侯门里的宝玉叹为绝色的有很多姐姐妹妹,但他心口里一时也不能忘的是林黛玉,何况我等这些俗人?美不是用来比较的,也是比不过来的,做自己的本色最好。
现代人都说做人要像薛宝钗,顺应潮流,流于世俗,但是不要怪自己被人群湮没,没有个性与主张,就不要嫉妒林黛玉,有点小性刻薄,却被万人争相怜爱,令这多人牵肠挂肚,寝食难安。物以希为贵,获得一份“木秀于林”的优,必然要承受许多不可名状的痛苦,“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屈原流芳百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偶见张爱玲偏爱红楼梦,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也有说红楼梦是一个陷人的大坑。
我也东施效颦,附上三快:一快酷暑吃冰镇西瓜,二快内急上卫生间不用排队,三快还没想出来,待我慢慢地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