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分类: 教路思语 |
没有捷径,只有研磨。沙石在蚌壳中被磨砺出一颗圆润光洁的珍珠,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反复中坚守,需要承受被修正被改变的苦痛。而一旦经历过,蓦然回首,那颗曾经粗糙的沙粒,价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便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翟老师,是市中区众多青年教师中的一个缩影。所在学校建校三年,39名语文教师,其中17名从教三年内新教师。翟老师与学校共成长,教龄也是三年。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课堂表现力很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与其他青年教师一样,教学中易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聚焦学生的“学”,努力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呢?
对教育充满热情的翟老师接受了浸润式教研带来的挑战。在胜利教育集团自主申报课题和执教教师的基础上,她经历了教研组和教研员跟进的十二轮磨课。在一次次的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修改教学设计中,明确目标,关注学生,优化学法,完善评价,去粗取精,沙里淘金,课堂越来越趋向于学生的精彩,充分体现儿童立场,师生绽放智慧的光华。
像翟老师这样通过打磨课堂促进专业成长的有一批青年教师。各集团一学期自主申报24节一至三年级新教材课,教研员跟进研究递磨7节课,分别在泉景、泉海、泉欣等学校进行青年教师新教材展示研讨活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聚焦校本教研,扎根于课堂教学的研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使教师清楚认识到到课堂是最玩不得花架子的,所有的研究都要通过学生素养的落地而生根。
南朔海量阅读工作室:由南上山街小学郝涛老师主持工作室工作。工作室采用内部提升和外部带动两大机制,梳理了“知行做研”四者合一的海量阅读研究路径。一是工作室内部实施了一系列的专业提升举措,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二次研讨交流、专属课程提炼、课堂教学实践,增强工作室成员的自身内力;二是借助高平台,辐射带动工作室之外的区域内的骨干教师,融合区域海量阅读研究之力,开展海量阅读教学研讨,提升骨干教师的研究实力。三是课题驱动,以海量阅读的核心理念为依托,开展《小学传统经典“双线桥”教学法研究》的课题实践,带领教师从专注走向专业,从草根走向学术。
启航班级读书会工作室:由经十一路小学王剑丛老师主持工作室工作。以“班级读书会”研究为突破口,借助“立体化读写生态”主题推进对儿童阅读教学深入研究。工作室借助“步客班级读书会”专场展示,通过“步客课堂”“步客电台”“步客剧场”“步客乐读报”示范呈现了班级读书会的开展过程以及研究成果。之后,在引领学校课外阅读教学的同时,工作室成员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共存的写作现状,探索构建读写通道的奥秘,进行了“课内引路习方法
古绎芳经典诵读工作室:由泉景中学小学部刘志强老师主持工作室工作。工作室以“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素养”为宗旨,以课程研发和实施为核心。教师找准研究方向,构建专属课程体系,规划课程实施方案,确定课程实施内容,既关注经典诵读量的积累,更重视经典文化的育人功能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工作室开发特色课程10多种,已编写专属校本教材4册,公开发表文章10余篇,经典诵读课程实现了诵读的序列化和阶梯化,特别是“名家小时候”“走近苏东坡”“风花雪月”“泉城文脉”“中华好词”等专属课程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传芳经典诵读工作室:由纬二路小学李传芳老师主持工作室工作。工作室怀经典之心,扬经典之力,一组组数据真实记录着扎实有效的研究轨迹。教师开展专题专场研讨12场次,参与师生合计1500余人次;带领教师参加全国小古文大赛、全国吟诵大会、省市课例与论文评比、编写并录制《经典启蒙》套书、开展区域经典讲坛等,共计200余人次获得各种奖项;建立诵读经典打卡群,师生累计500余天不间断;师生参加高规格大规模经典诵读活动10余场,其中在外交部举行的“新动能新山东”山东全球推介活动中进行《论语》诵读展示,赢得了王毅部长与外国使节高度赞扬。
深耕学研思共同体,细作读写诵促成长。团队,让教师找到组织,让研究真实落地,让心灵得到归属。名师工作室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共学为载体,集研究性、实践性、培训性为一体,有力地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市中教育为师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土壤,每年邀请名家开展“百家讲坛”活动,进行学生“童乐汇”读书展示与师生读书论坛等活动,既让阅读有了仪式感,同时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成为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而其中的好书品鉴,是激活师生阅读潜能,点燃阅读热情,滋养精神生命的有效路径。
首先,一书一品重过程。各教育集团校每学期为师生提供必读书目。学校充分营造典雅的阅读环境,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连廊、大厅、小花园,课堂内外,处处可见读书的身影。改革创生阅读课程,聚焦“整本书阅读”“海量阅读”“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强化师生共读,深度交流,主题探讨,课外阅读课内化,读写诵一体化,为了长效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各校还在不断深化阅读改革评价的研究,以此初步解决了怎么将书读懂读透的问题。
其次,好书品鉴深推进。市中区读书讲坛为广大师生提供好书品鉴的平台,精选书目,优化内容,丰富形式,大量经典作品滋养着教师学生的生命。有教师以说书的形式推出《儒林外史》,有教师开个人讲坛讲《大学》《礼记》。有学生以演讲的形式推荐《三国演义》,有学生凭借着皮影戏的演出爱上了《西游记》,也有学生以小讲师的身份侃侃而谈讲《山海经》《论语》。有集团开展师生辩论赛推荐《史记》,有集团联系教学实际品鉴《儿童立场》《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更有三个阅读团队的骨干教师将荐书作为阅读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反复阅读、比对、调查问卷和研讨中,为全区师生推荐文质兼美的假期阅读书目,涵盖有教育类,文史类,科普类……一本本好书,就这样走近了师生的精神世界。
在精挑细选书目的过程中,在一书一品,好书品鉴的读书活动中,教师明确了要和学生精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众,得乎其下。”读经典作品有助于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要真真正正地读起来!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区域教研,我们只是针对本区教研中出现的新问题、重点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实践,力求各个击破。且教且研,且行且思,需要更加细化、深化各项工作,以教研的扎实有效抵达教学的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