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澈小舟
清澈小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39
  • 关注人气:51,6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色教研: 同课异构促进有效教学研究

(2010-03-06 16:16:17)
标签:

小学

语文

教学

教研

同课异构

教育

分类: 教路思语

 特色教研: 同课异构促进有效教学研究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后执教,其教学设计、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肯定是各不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亮点可以借鉴,也各有问题引人思考,这就建构出了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同课异构”四个字,可以看到二十五万之多的网页,可见全国各地都在用这种方式进行教研,比如大家熟知的同校同学科之间教师的同课异构广泛运用于校本教研之中。教师在自行解读同一教材后,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定准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过程,关注教法学法和三维目标的落实,最后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听评课,发现执教者共性和个性的优点,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要强化评价,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恰当的修改建议,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再比如骨干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常用于比较大型的教研活动中,像是提炼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是进行相关的主题研究,推出骨干教师展示自己对教材正确、深入、全面而独到的解读,就采用这种方式,观课者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呈现来揣摩其背后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在比较中发现亮点,得到启示,弥补不足。

 

在创新教研方式的研究中,我区以同课异构为载体,将备课、上课、听评课、教研活动串联成一条教研主线,活用同课异构,将同课异构的外延扩大化,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进行了重新构建,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重点谈一下颇受教师欢迎的两种同课异构方式:

 

一、          教学专家与教师同台献艺,促进教学有效性

 

如果说同校教师、骨干教师的同课异构属于家常教研,那么在研究到一定程度,教师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指导和引领,于是各校在打造骨干教师的过程中,为了给教师搭建更高的成长平台,邀请特级教师等教学专家与青年教师同台执教同一节课。在这样的切磋交流中,有利于青年教师找出差距,缩短自我摸索的时间,近距离地聆听专家的指导,学习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运用专家教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策略,激发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热情,锻炼了整个学科队伍,使教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具体做法是:

 

1、学科教师集体研读同一教材,骨干教师团队集中备课,由一名青年教师执教。在反复试教磨课的过程中,学科成员集思广益,使执教者不断改善课堂教学。

 

2、青年教师与教学专家同课异构进行教学,其他教师观课。

 

3、执教教师、听课教师与教学专家面对面进行互动评课、议课,利用课堂观察、微格分析等方法来剖析课堂教学细节,欣赏回顾优秀教学片段,体会设计意图,在教学专家身上获得启示。

 

4、教师反思总结,写教学随笔,升华认识,提高理论素养。

 

这一教研形式在我区胜利大街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邀请青岛市语文特级教师张伟老师定期来校与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比如徐磊老师与张老师同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李爱珍老师与张老师同上《伯明翰中央图书馆》,为有效教学研究敞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让教师特别受益的整个教学研究的过程,每位老师都有对教材从肤浅到深入挖掘的体验,都有参与评课议课提出个人见解的空间,都有聆听专家教师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的机会,都有与专家教师畅谈进行深层对话的可能。

记得在张伟老师与徐磊老师同课异构后的评课中,张老师充分肯定了该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的成绩,他说:“语文的根本就是文以载道,而年轻的徐老师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对于关联词的运用教得到位。教师教什么,目标很清楚,本课解决了借物喻人的问题。”

 

这样充满激励的点评无疑会让青年教师充满自信的与专家教师同台上课,但是张老师不仅仅停留在让老师自信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每一位听课者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了师生的那种和谐的关系,张老师称之为“气场”,他说教师让课堂呈现水乳交融的氛围,需要“养气”,这也就是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学会归纳、概括,这是将厚书读薄的过程,学会演绎表达,这是将薄书读厚的过程。结合课例他谈到课文中樟树“蓬蓬勃勃”这一特点其实是对读者的干扰,其本质的特质就是“香气”,因为这“香气”能使宋庆龄这一主人公与樟树这一物相对应,更好的体现樟树的香气拒虫养物,宋庆龄的“香气”拒敌养人,解读不到这一点就会把“蓬勃”和“香气”同等对待,平均用力,不能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可以说这番话给了教师很大的启发,的确,教学中教师容易面面俱到,哪个知识点也不放过,于是满眼是点,重点不清,课堂呈现也就模模糊糊,学生学得也就懵懵懂懂。

 

教学专家与教师同台献艺,不存在水平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引领教研,青年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个个跃跃欲试,兴致盎然地期待着与专家教师的同课异构。

 

二、          教研人员与教师同进课堂,促进教学有效性

 

    《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出教研员要具备上示范课的能力,履行教学管理、教学指导、上示范课、听评课、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区域交流、网络教研、经验总结推广等岗位职责。我区教育局领导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一直大力倡导和鼓励教研员上下水课,因为实践是最宝贵的创新。所以教师和教研员同课异构也成为了我们语文学科特色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思想,要通过具体的课堂呈现才更有说服力。因此,教研员和教师在共同备课后进行同课异构,不啻为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这样,让备课成为教师精彩课堂的前奏,课堂成为精心备课的演绎。教研员和教师一起既教又研,真正将重心下移,以服务者的身份与教师零距离的研讨,在做广大教师良师益友的同时,引领教师走学术教研之路。

 

具体做法是:

 

1、执教教师所在团队与教研员组成集体备课组,共同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确确立课时教学目标,以目标学习法为准绳,设计教学过程。

 

2、教研员与教师同课异构,其他教师观课。

 

3、围绕教研主题或教学问题,开展评课、议课的教研活动。

 

4、反思提升,教研员与教师撰写教学随笔。

 

这一教研形式颇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关注,教师渴望与教研员一起上研究课。语文学科的三位教研员积极下水,多次和老师们同台上课,比如朱国红老师和育贤第四小学的赵静静老师同上《颐和园》,与经八路小学的王同娟老师同上《燕子》。

 

因为赵静静是青年教师,所以我们确立的教研主题是“规范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带着这样的主题进行研究,不会盲目拔高对新教师的要求,也不会让新教师产生和教研员同台上课的心理压力。

 

而对于王同娟这样的中年教师,我们将教学中凸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在一节课中重点解决如何上出扎实高效的语文课这一问题。

 

根据不同的教师特点,我们确立不同的同课异构的活动主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想教师所想,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使每一位教师都深刻感受到教学教研不分家,而教研员在与教师同课异构过程中也收获到个人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因为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另外,教研员只有同时做教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一线教师的不易。当我们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需要调动一个人多方面的器官的,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将教学设计谙熟于心,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无法预知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只有当教研员能够用课堂实践展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的时候,老师们才会真正平等地与教研员进行对话交流,这时候教研员方才可以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

 

教师会提出,一篇课文的解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如何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还会提出,对于一节评优课可以无数的人参与集体研究、备课,反复磨课、上课,最后成为一节完美无缺的表演课,那么对于日常的教学呢?我们既要将每一篇课文都备好上好,又要按时批改作业、进行班级管理,还要有无尽的事务性的工作,如何可以提高家常课的研究效率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有意义,也很有价值,是亟待于我们想办法解决的。所以教研人员与教师同进课堂,同课异构,会倾听到一线教师的真实声音,大大拉近教与研的关系,在学习、探讨、研究、修改、执教、评课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同课异构激活了教师的思维 ,点燃了教师的热情,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上课,人人提高,从而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了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我区的特色教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