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娱乐文化历史杂谈 |
2017年上映的《明月几时有》,穿插讲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香港的两个主要故事。
一是华南游击队历尽艰险,在香港沦陷的早期,分两路将800余名香港的文化艺术界人士转移回内地;另一个故事,是当时香港市中区的队长方兰的成长以及母亲被捕遇难的悲壮经历。
这样的一个主旋律题材,在面对早已被那些“抗日神剧”倒了胃口的观众面前,如何拍出新意?的确是让人颇有期待的疑问。
而许鞍华导演的回应则是:放弃套路的英雄主义,而从普通游击队员的人之常情出发,来讲述一段实际上刀光剑影的战斗历程。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梁家辉饰演的耄耋之年的游击队员彬仔,在茶室中与朋友和记者记述当年的战争回忆。
彬仔的叙述平缓安静,完全没有当年战争时代的硝烟气。不仅如此,在影片的几个故事关键点,比如方兰离家参加游击队,方母被捕以及遇害等动情处,影片的处理不是通过音乐烘托和演员的表演来追求观众的情感共鸣,反而是一如平常的白描,没有音乐,没有煽情,并且切回到当代彬仔的叙事当中。
这种反高潮、错时空的情节处理,不禁令人联想起关锦鹏在影片《阮玲玉》中所使用的独特叙事方法。
梁家辉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彭于晏饰游击队长黑仔
霍建华饰李锦荣
这是一部塑造英雄群像的影片,包括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黑仔,霍建华饰演的打入宪兵队的李锦荣,周迅饰演的方兰,叶德娴饰演的方母,王菀之饰演的阿四等。
也许是女导演的独特视角,总体来说,片中的各个女性角色要更加鲜活生动而有感染力。
一些细节的镜头处理,比如方母做饭时数米粒,阿四听鬼故事时害怕,方兰表姐在婚礼上为了是否洒米与母亲的争执,方母送伞等等,虽然是平铺直叙,然而正因为真实地反映了战乱年代普通女性的悲情和困苦,反而是触达了观众最柔软的内心。
在影片的最高潮,那个夜晚,方兰做出放弃营救相依为命的母亲的抉择,而抬头遥望那轮云中之月时,又是怎样的一个心情?
直道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漏断人初静,惟有泪千行。
周迅奉献了极富层次的表演
饰演方母的叶德娴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这部充满许鞍华个人执导风格的影片,上映后口碑上佳,一举拿下了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6项提名和5项大奖,其中包括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同时,在第54届金马影展上,也获得了5项提名。
对于一部主旋律的影片来说,获得如此成功委实不易,许鞍华导演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