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波兰版《芳华》的黑白人生

标签:
影评娱乐文化杂谈历史 |
分类: 西山电影说 |
同样是冷战题材,与那些好莱坞注重情节冲突的影片,比如《间谍之桥》或者《极寒之城》的叙事方式完全不同,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波澜不惊,仿佛是一首流淌自他内心的民谣。
事实上,这个发生在冷战时期波兰的故事,多多少少掺杂了保罗在上世纪同时期自己的曲折人生。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他的双亲是波兰的知识分子。在1960年代,他的犹太裔父亲先行逃往德国,后来他的母亲又带着他逃到了英国伦敦。
因此,在影片的最后,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那段人生的致意:
“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
作为一部讲述音乐艺术家人生的影片,《冷战》加入了大量的波兰民间歌谣与舞蹈的描写。
也许是类似人物题材的英雄所见略同,一些镜头颇有《芳华》的既视感。
那曲波兰民歌《小马过河》,在影片中多次以女主人公祖拉的独唱,女生二人合唱,更具气势的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以及器乐独奏的各种形式反复出现,不断地强化着影片的音乐主题。
而《小马过河》的歌曲内容,又隐喻了男女主人公殉情私奔而无反顾的悲情人生,导演在影片音乐选择上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与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异曲同工,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最终也将影片的精神寄托放在了宗教之上。
影片开头破败的教堂,墙上斑驳的圣像,以及片尾男女主人公维克托与祖拉在此的殉情,都强烈地增加了影片主题的悲剧气氛。
甚至一些细节特写,比如最后殉情的25粒药片,二人分食正好隐喻了那副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的13个人物,也让影片的结尾更堪玩味。
二人在教堂中殉情
25粒药片特写
这样一部欧洲人讲述自己历史的影片,在欧洲的评委和观众中引起的反响,显然要大大强于在好莱坞。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以及最佳外语片的三项提名,但在欧洲,《冷战》却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导演奖,第31届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奖,全部揽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