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胜在情理,赢在节奏

标签:
影评娱乐文化杂谈 |
分类: 西山电影说 |
2018年的国产片市场中,文牧野导演和编剧,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无疑是大赢家。
这部近年来少有的以真实社会事件为背景题材,没有美女鲜肉的剧情片,出乎意料地收获了30亿的票房,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0,而且在今年的金马奖上,已经收获了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7项提名,可谓是票房口碑双丰收。
《药神》的主人公程勇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老板,在店铺的房东催要房租,离婚的妻子要移民带走孩子,老父亲瘫痪要动手术,甚至儿子要买一双260的球鞋都要掂量再三的窘迫境况下,终于是下海进入印度药品代购的灰色地带。
这其中的每一个矛盾,都直击到了生活中老年化,医患焦虑,婚姻危机以及高成本的亲子抚育等等现实问题。
有人说文牧野导演以煽情取胜,然而文导在剧本,拍摄和表演上前期的铺垫,往往使得影片人物和情节的情感流露更加自然和连贯。
比如在他多次获奖的短片《安魂曲》中,影片的高潮-出殡一场戏中,慢镜头的出殡队伍以及纸牛的眼部特写,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哀怨和愤懑,与是枝裕和在《幻之光》中的类似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徐峥在《药神》中的高潮桥段:黄毛挺身而出,代驾突围被撞而亡后,徐峥的爆发和哀痛,将这个来源于真实事件的法理与生存的冲突,带到了顶点。
在本届金马奖上,《药神》的编剧组- 韩家女/钟伟/文牧野的获奖,以及《暴雪将至》导演董越获得最佳剧本的提名,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专业导演在编剧上的功力是如何导致了影片的成功。
比如《药神》的剧本,严格按照了弗兰泰格金字塔的介绍,上升,高潮,下降和结局5部曲而展开剧情,快速的剪切和交代,加速了戏剧冲突而减少了现实题材的平淡感。
即使在影片最后徐峥的结案陈词中,观众都以为会再一次煽情时,片方反而处理得干净利落,而让影片的结尾更有回味。
《药神》的成功和获奖也证明了,现实题材的影片是能够在票房和观众中得到认可的,前提是更专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