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釋文(上)

标签: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 |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上)
知北游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与其后的四篇佚书合抄成一长卷,卷在一长条形的木片上。帛书高约24厘米,朱丝栏墨书,字体在篆隶间,共四百六十四行。此卷帛书不避汉高帝刘邦、高后吕雉讳,字体接近秦篆,抄写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即公元前206至195年间,是一个最为古老的全本《老子》抄本。不过,甲本抄手比较马虎,文字写错、写脱的地方不少,而且残破比较严重,整理时只能根据他本补出缺文。主要是根据乙本补出,乙本同样残缺的则参考传本补出。
凡
1、本文根據《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之釋文錄入,并訂正了個別地方的訛誤。
2、帛書原文是連續抄寫,分段處用墨點間隔,不另起行。這裡爲了便於閱讀,根據其分段墨點予以分段。下段均另起一行。
3、補出缺文首先依據同時出土的帛書乙本,此外又參考其他傳世本,補出的文字加[]表示。
4、通假字之正字加()表示。
5、訛誤字之正字加<>表示。
6、【】中的數字為帛書原文的行數。
7、缺文用囗表示。
8、本釋文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核對原書。
德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一八】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𢢸(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一九】足之足,]恒足矣。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二〇】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二一】无為,无為而无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聖人恒无【二二】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二三】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𢡁(歙)𢡁(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二四】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二五】執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二六】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二七】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𡬠(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養之,覆之。生而]【二八】弗有也,為而弗寺(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二九】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勤)。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三〇】[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遺〉身央(殃),是胃(謂)襲常。
·使我𢲞(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三一】[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貨【三二】[財有餘。是謂盗夸。盗夸,非道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三三】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三四】乃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三五】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蜂)𢔯(蝲)𧍥(虺)地(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三六】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曰〈日〉號而不𢖻,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三七】即老,胃(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𡑁(塵),坐(挫)其閱(銳),解【三八】其紛,是胃(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三九】而貴,亦不可得而淺(賤)。故為天下貴。
· 以正之(治)邦,以畸(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四〇】也𢦏(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滋)昏。人多知(智),而何(奇)物茲(滋)[起。法物滋章,【四一】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四二】不欲,而民自樸。其政閔閔,其邦屯屯。]其正(政)察察,其邦夬(缺)夬(缺)。𢢸(禍),福之所倚;福,𢢸(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四三】其无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四四】紲,光而不曜。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四五】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謂)深槿(根)固氐(柢),長[生久視之]道也。[治大國若亨(烹)小【四六】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四七】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恒以靚(靜)勝牡。為其靚(靜)[也,【四八】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四九】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為下。[道]【五〇】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𤨷(寶)也,不善人之所𤨷(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五一】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謂)求【五二】[以]得,有罪以免輿(與)?故為天下貴。
· 為无為,事无事,味无未(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五三】[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冬(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五四】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猷(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五五】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五六】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羸(蔂)土。百仁(仞)之高,台(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五七】人无為]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恒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五八】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𦠽(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五九】弗敢為。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智)也。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六〇】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江]海之所【六一】以能為百浴(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谷)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六二】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推)而弗猒(厭)也,非以其无諍(爭)與?故[天【六三】下莫能與]静(爭)。
·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送〈徙〉。有車周(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六四】[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
〈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六五】老死不相往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 聖人无積,[既]【六六】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六七】夫唯[大,]故不宵(肖)。若宵(肖),細久矣。我恒有三葆(寶),之,一曰茲(慈),二曰檢(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六八】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慈),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慈),[以戰]【六九】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如)以茲(慈)垣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七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謂)不靜(爭)之德,是胃(謂)用人,是胃(謂)天,古之極也。
· 用兵有言曰:“吾【七一】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退)尺。是胃(謂)行无行,襄(攘)无臂,執无兵,乃(扔)无敵矣。𢢸(禍)莫【七二】於〈大〉於无適(敵),无適(敵)斤(近)亡吾吾葆(寶)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七三】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七四】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懷)玉。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七五】[病病。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 母(毋)閘(狎)其所居,毋猒(厭)其所生。夫唯弗猒(厭),是【七六】[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彼)取此。
· 勇於敢者[則殺,【七七】勇]於不敢者則栝(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七八】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若民恒且不畏死,]【七九】奈何以殺愳(懼)之也?若民恒是〈畏〉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八〇】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代〉司殺者殺,是伐〈代〉大匠斲也。夫伐〈代〉大匠斲者,則[希]【八一】不傷其手矣。
·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𨓚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八二】是以不治。
· 民之巠(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輕)死。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 人之生也【八三】柔弱,其死也𦵕仞賢(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生𣒞(枯)𩫓(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八四】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天下【八五】[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𢿃(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𢿃(損)有【八六】[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𢿃(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惟【八七】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天下莫柔[弱于水,【八八】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八九】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詬),是胃(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謂)天下之王。[正言]【九〇】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契),[无]【九一】德司勶(徹)。夫天道无親,恒與善人。【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