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前的思绪(全文)
(2012-09-13 12:32:59)
标签:
散文原创作品杂谈 |
分类: 原创文学作品 |
书柜前的思绪
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阴暗的房间。温暖中带着丝丝凉意的光束里,一些细微的尘埃在懒洋洋地飘浮。时间仿佛已经凝固。
我站在高大的书柜前面,在淡淡的油墨香和潮湿的霉气混合出的奇特味道里,收拾整理书柜里那些满满的书籍。这些书籍,陪伴我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经历了几次搬家的折腾,它们的生存环境,也由最初简陋的小书架,变成了三层书橱,最后上升到漂亮的大书柜。
但无论环境怎样变迁,它们始终忠实而默默地陪伴着我,不离不弃。
当我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或用生动鲜活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让我原本百无聊赖的夜晚变得充满情趣;或用充满哲思的文字,让我苍白的大脑变得充满奇思妙想;或用隽永纯净的笔调,将异乡的山水风光呈现在我面前,将我带入一种新鲜无比的憧憬与梦想之中。最奇妙的是,当我对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的时候,一个个让我崇敬的名字,会幻化成一张张生动的脸孔,在灯下与我促膝长谈。让我感受到那些远逝的智者滚烫的心灵温度和对于生命的种种感悟。
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的日子,因此有了咖啡的香浓,有了美酒的醇厚。
站在书柜前,清点和移动书柜里这近三百本书籍,起初的感觉,宛若一个贪婪的富豪,在清点满箱的金银财宝,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清理中,我惊奇地发现,好些书,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譬如号称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仿佛一个个阅历丰富历经沧桑的老者,书页发黄,封面和封底破损不堪,且有着许多不规则的纹路和褶皱。好些新购的书,则干净整洁,光鲜而亮堂,象极了生机勃勃的孩童。
简单扫视一番,发现书柜里的书,主要由以下几类组成:一是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被公认的名家作品汇聚而成的“经典作品”;一是世界各国一些名家的名作;再就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集)或者获得鲁迅文学奖或者在一段时期内备受推崇的热门畅销书(如韩寒的《三重门》、易中天的《品三国》、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再有些,则是来于某次逛书店时不经意的邂逅(如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于购书的渠道,则基本是县城的书店与书亭、省城的书店、旅途中陌生城市或者机场的书店,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是邮购。再有就是文友出书后,让我“惠存”“雅正”的作品集和文集了。
这其中,有几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三十三年前,父亲牺牲了好几天须臾难离的美酒,忍痛花掉两块三毛钱,在县城书店为我买的上下两册《三国演义》;一是在省城书店参与签名售书活动买下的叶辛签名本《巨澜》和陈玉书的签名本《商旅生涯不是梦》。还有在台湾桃园机场买的龙应台的作品集《人在欧洲》。另有一本,是左拉的《娜娜》,虽说时光已然流逝二十多年,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当时在州府----桥城都匀购买时的情形:我去看望在匀城培训进修的一位好同学。我们一起在热闹的小吃街上吃夜宵。离夜宵摊点不远的地方,昏黄的灯光下,有一个拥挤嘈杂的小书摊。在漫不经心随意翻阅的时候,我被自然主义大师左拉精彩而细致入微的文笔所打动,于是急不可待地将书买下。记得当时还是那位同学给我凑足了伍毛钱的零头。
……
整理和移动书籍,如果不是有感情因素和美好回忆的牵系,应该是件很单调乏味的事情。好在这些书,多多少少都留下过购买时的温馨记忆。就象面对一个个老朋友,所以,无论是重新归类排列,或是用干净的抹布轻轻拂去上面的积尘,我都没有感到无聊。当夜色在不觉中悄然降临时,整理与清点工作也完成了。
只是,当我带着一丝疲惫和一分欣喜,重新细细审视象列队的士兵一样的这些“精神财富”时,起初的那份骄傲自豪与满足感,成了苏轼笔下的“强虏”-----转眼间就“灰飞烟灭”了!
我开始感到惶恐、感到不安,脸上,有大滴的汗珠慢慢渗出。我知道,流汗的原因,绝非天气,也非劳累。
天哪,细瞧之下,这三百来册书,我真正认真读完的,应该只有六十来本,也就是书柜里的五分之一还弱一些。而大部分书,就是买来之后,在扉页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处”之后,就置于书柜,再难理会。在这些书籍面前,我扮演的其实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薄情郎的角色。或者,象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由于某次心动将他们迎娶进宫,连宠幸一次的机会都没有给予,就将他们打入了“冷宫”。
书籍与年岁一起增长,书柜也在不觉中变得拥挤和繁杂。
我也经常象今天一样,站在书柜前,或是拂去书本上的尘埃,或是在居所变动时,小心翼翼地清理和搬动,生怕丢落一本。可是,当这些书籍真正干干净净温温顺顺地重新排列在书柜里时,自己却又静不下心来亲近和翻阅了!
想起初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好不容易从同学处借到一本书,是怎样的如饥似渴,在昏黄的灯光下争分夺秒地啃读,恨不得将整本书一口吞到肚里。
想起刚刚参加工作时,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小书架,书架上那几本可怜的书册,是如何让自己翻了又翻,读了又读。就象一个痴情男子,面对千娇百媚的新媳妇。
成年之后,购买能力大幅提高,书柜越做越大,书越买越多,但是,每日沉沉溺于俗世杂七杂八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务和应酬。电视、网络,又霸占了大块宝贵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得可怜。所谓“孤灯夜读书”,读的对象越来越热衷于网络和报纸上的“快餐文化”,真正意义上对于书籍的细读精读,却慢慢变成了一种美好的追忆。
仍然自称为喜欢读书之人,仍然一遇好书,必欲置之书柜而后快。但细细想来,这种只知道增多书的数量,而不再认真阅读的行为,是不是也是一种“虚荣”和“充面子”的思想在作怪?
再美的风景,没有停下脚步好好欣赏,那风景与你何干?再多的财富,没有机会去享用,那金银珠宝其实只是一堆废物。再多的好书,没有潜心阅读,让他们真正用来滋养心灵,最终只会蜕变成具有嘲讽意味的“虚荣饰品”。表面越是光鲜,精神家园的荒芜程度越是严重!
古语有云“腹有读书气自华”,有谁说过“书柜装满自高雅”?
站在书柜前,随着思绪流苏的飘动,我突然汗流满面。
从书的队列中抽出一本新买的《名人游记》,我拧亮了书桌上的台灯。同时,我做出一个决定:在没认真看完现有书籍之前,不再新买一本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