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象征佛教净地的庙宇、园林与考古遗址
Hiraizumi – Temples, Garden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Representing
the Buddhist Pure Land
(点击进入日本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2011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vi)
地理位置:
N39 00 04
E141 06 28(中尊寺 Chûson-ji 1277rev-001)
N38 59 19
E141 06 02(毛越寺 Môtsû-ji 1277rev-002)
N38 59 21
E141 06 36(观自在王院迹 Kanjizaiô-in Ato 1277rev-003)
N38 59 33
E141 06 56(无量光院迹 Muryôkô-in Ato 1277rev-004)
N38 59 35
E141 06 33(金鸡山 Mt Kinkeisan 1277rev-005)
遗产编号:1277rev



简介:
平泉—象征着佛教净土的庙宇、园林与考古遗址,是日本岩手县平泉町存在的一系列寺院的总称。按照8世纪传到日本的净土宗的宇宙观建造而成。它包括中尊寺、毛越寺、观自在王院迹、无量光院迹、金鸡山。
平泉曾是日本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中心,在平安時代末期的11,12世纪曾十分的繁荣发达。当时统治该地区的奥州藤原力图基于佛教思想来建设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所以在当地建造的寺院和庭院既遵循了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思理念,又受到了诸多海外文化的影响,并在之后特立独行地发展了起来。
净土思想就是信仰如来佛祖,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佛教的想法。让每个人都可以“让任何人都可以立地成佛”的想法从8世纪开始在日本日趋流行。
而在11世纪的日本东北地区,因战乱连连,初代藤原家主——藤原清衡借机建造了中尊寺金色堂,其寓意是祈愿“不分敌我,将战乱中牺牲者的灵魂引向西方极乐世界”。
也正因为一部分的遗迹是依据净土思想所构建而成的,所以所得评价甚高,也可以说,“和平和平等”这一奥州藤原的理念最终得以开花结果。同时,因为这批遗迹保存完好,非常具有考古学的价值,所以为其赢得世界遗产的认证而加分不少。
平安时代后期,陆奥的豪族藤原清衡、其子基衡和其孙秀衡的奥州藤原三代在奥州平泉历经约一百年建立的平泉文化。
这里三面被大小不同的河流所包围,西面是丘陵地带,中央贯穿着“奥之大道”,是一处要塞。据说初代清衡在1100年左右移居至平泉,在奥州开始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盛产黄金的和平的理想之乡。




中尊寺是位在日本岩手县西磐井郡平泉町的天台宗东北大本山寺院。山号“关山”。本尊阿弥陀如来,传说开基(创立者)为圆仁(慈觉大师),实质的开祖是藤原清衡。境内以“中尊寺境内”被指定为日本特别史迹。
据说中尊寺是在嘉祥3年(850年)由比睿山延历寺的高僧慈觉大师圆仁创建的。时经250年之后在12世纪初,奥州藤原氏初代清衡公进行了大规模的堂塔建造。藤原清衡将据点由江刺丰田馆移至平泉,并着手建造大量的塔堂。例如号称最初院的多宝寺及大长寿院等,清衡不断建成大伽蓝。天治元年(1124年)金色堂落成。堂内的螺钿、金泥画与庄严的雕空器具,将平安时代后期的工艺技术精粹展现给后世。
清衡公创建中尊寺的宗旨是为了对11世纪后半期在东北地区的长期战乱(前九年战役和后三年战役)中亡故的生灵不分敌我地进行祭奠,在被称为”陆奥”并被视为边境的东北地区建设一片佛教净地(通过传扬佛教来实现的和平的理想社会)。其中也包含了在战乱中失去父亲和妻子并被迫骨肉相争的清衡公主张非战的决心。
将中尊寺创建之初的样貌保存至今的金色堂于天治元年(1124年)上梁。这是一座堂内外都贴有金箔的“皆金色”阿弥陀堂。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堂内的装饰。4根卷柱、须弥坛(佛坛)乃至长押(柱间横木)上,都装饰有亮白色的夜光贝工艺(螺钿)、镂空的金属件以及漆制泥金画,汇聚了平安时代后期的工艺技术,庄严而美丽,令人感觉整座佛堂宛如一件美术工艺品。
毛越寺是日本岩手县西磐井郡平泉町的天台宗寺院。开山师祖是慈觉大师圆仁、现在安置有本尊药师如来、胁侍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日本国内指定特别史迹、特别名胜。
和中尊寺一样,毛越寺也是由慈觉大师于嘉祥3年(850年)创建,并在藤原氏二代基衡公至三代秀衡公的时代建造了许多寺院建筑。作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净土庭园",其文化价值得到日本政府的双重指定。第二代基衡时动工兴建,到第三代秀衡时全部塔堂建成。当时规模极大,有40座塔堂、500间禅房,其规模和华丽程度甚至凌驾于中尊寺之上金堂圆隆寺被誉为"吾朝无双"。池被称作大泉池,将平安时代优美的庭园形状保留至今,散发着安祥宁静的气氛。
奥州藤原氏灭亡后,因多次遭遇灾祸,所有建筑物都被烧毁。但目前以大泉池为中心的净土庭园和平安时代的寺院残存结构基本以完整的状态得以保存,受到了国家特别史迹及特别名胜的双重指定。庭园的作者不明,但园内处处都能看到作庭记流派的创意,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精通作庭记的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庭园以宽广的池泉为中心建造,有两座池中岛。池泉东南岸设有一处半岛,南侧设有三处半岛。较大的池中岛上,大致在正面的位置有正殿的遗迹,同时还有钟楼和鼓楼的遗迹。据说在当初建造庭园时,池中岛和南大门之间曾用拱桥相连,由此也可看出是“寝殿造”(寝殿式建筑)的设计。池塘的大约中央位置设有一座勾玉形的池中岛,池塘周围和池中岛上铺有卵石。水边呈现海岸般的风景,并且随处都有山水景观的映衬。其中池塘东南岸的岩石海滨式的半岛是庭园中最美的景观之一。半岛顶端有一块高2米多的立石,倾斜的角度恰到好处,仿佛紧紧牵引着这片宽广的水面。
观自在王院迹位于日本岩手县平泉町的寺院遗迹,由藤原基衡之妻(安倍宗任之女)建立。其境内遗迹是国指定特别史迹“毛越寺境内附镇守社迹”的一部分,庭园则为国指定名胜“旧观自在王院庭园”。
观自在王院迹与毛越寺相邻,以舞鹤池为中心,建有模仿波涛海滨风格的假山、沙洲、海中小岛。其净土庭园的残存结构基本得以完整保存,并被认为与著于平安时代的日本最古老的庭园书籍《作庭记》中所写的布局方法相同。池塘的北岸曾设有大阿弥陀堂和小阿弥陀堂,因此被认为是一座表现了极乐净土的庭园。
无量光院迹是由三代藤原秀衡仿造宇治平等院的凤凰堂建造的寺院遗址。遗址大多夷为水田,只留有水池遗址、海中小岛、基石。南北纵长的伽蓝中心线贯穿了东门海中小岛贩本堂,与后方的金鸡山位于一条直线上。每年春秋2次,透过山脊可观赏到黄昏落日那一天中最庄严的一瞬间。与平等院的景观不同的是无量光院迹是一个为体验极乐净土世界而设计的空间。登录了世界遗产后,正积极进行挖掘调查史迹,整备周边环境,保全部分景观。
经考察,阿弥陀堂的柱间距离及翼廊的左右都比凤凰堂大,可感受到建造者力求超越平等院的想法。建筑物的中心线与西边的金鸡山相交,以其山脊上下沉的夕阳为背景,营造出极乐净土的形象,被誉为净土庭园的最高杰作。
金鸡山是大约在中尊寺与毛越寺的中间位置的圆锥形山。山顶上建有经冢,流传着一些诸如“为守护平泉而埋下了黄金鸡”以及“壮工们排成长队直至北上川,花了一晩堆建成的山”等等的传说。松尾芭蕉在《奥之细道》中写道,“秀衡之迹已成田野,惟金鸡山犹存其形”,这是一座带有多种传说色彩的山。为保护平泉,在中尊寺与毛越寺的中间位置埋藏了一对雌雄黄金鸡的传说流传至今。这里是历代奥州藤原氏在山顶建造藏经窟的信仰之山,曾是平泉建设的基准。此外,传说在登山口附近有义经妻之墓的五轮塔。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由5处遗址组成,其中包括圣山金鸡山。11及12世纪时,平泉是日本北部地区与京都相抗衡的行政中心,至今尚留存有当时府衙的遗迹。平泉文化遗产中的遗址按照8世纪流传到日本的佛教净土宗的宇宙观建成,象征着人们渴望死后往生的佛陀净土以及此生的静心之境。结合了日本本土的自然崇拜与神道教的影响,净土宗发展出了日本独特的规划与园林设计理念。
Hiraizumi - Temples,
Garden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Representing the Buddhist Pure
Land comprises five sites, including the sacred
Mount Kinkeisan. It features vestiges of government offices dating
from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when Hiraizumi w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the northern realm of Japan and rivalled
Kyoto. The realm was based on the cosmology of Pure Land Buddhism,
which spread to Japan in the 8th century. It represented the pure
land of Buddha that people aspire to after death, as well as peace
of mind in this life. In combination with indigenous Japanese
nature worship and Shintoism, Pure Land Buddhism developed a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garden design that was unique to
Japan.
Hiraizumi - Temples,
jardins et sites archéologiques représentant la Terre Pure
bouddhiste regroupe six sites, dont la montagne
sacrée Kinkeisan. On y trouve des vestiges de bâtiments
gouvernementaux des XIe et XIIe siècle, époque où Hiraizumi était
le cœur administratif du royaume septentrional du Japon et
rivalisait avec Kyoto. Le royaume reflétait la cosmologie du
bouddhisme de la Terre Pure, des préceptes qui se sont répandus au
Japon au VIIIe siècle. Ils représentaient la Terre Pure de Bouddha
à laquelle aspiraient les pratiquants après la mort et la paix de
l'esprit dans cette vie-ci. En combinaison avec des croyances du
culte japonais de la nature et le shintoïsme, le bouddhisme de la
Terre Pure a développé une conception architecturale et paysagère
unique au Japon.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博客首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dashan5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