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及其专利与国家繁荣
(2023-02-17 06:38:30)
标签:
文化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说过“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差距”。《国穷国富》([美]戴维·兰德斯著门洪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引言保罗·萨缪尔森的话:穷国为何如此贫穷?富国为何如此富足?
兰德斯认为:“国家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首先是体制和文化;其次是钱;但从头看起而且越看越明显的是,决定性因素是知识”(第383页)。
兰德斯特别强调:“历史憎恶跳跃,大的变化和经济革命都不是突然来临的,它们必定是经过了周全的和长期的准备(第253页)。
工业大革命的非凡技术进步不是成就于一夜之间,没有什么发明是一跳出来就很成熟。需要经过大大小小的许多改进,才能使一个想法转化为一项技术。第一台利用蒸汽造成真空以推动水泵的装置,于1698年获得专利。第一台严格意义上的蒸汽机于1705年获得专利(第256、7页)。
精炼者掌握了处理焦碳炼出的生铁的技术(1783年和1784年获专利)。再经过70余年,出现了廉价钢(1856年获专利)(第259页)。
1880年,拜耳教授合成了它(注:人造靛蓝的制作方法)并且把这种制作方法卖给了巴斯夫公司和赫希斯特公司,两家公司认定值得合作,用了17年的时间、获得152项专利(第403页)。
兰德斯还强调“科学发现的常规化,即发明的发明”(第282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在现代化学领域中已经把世界其余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以致那场战争中的战胜国对德国工业专利权实行没收,也没有立即给德国的国外竞争者带来好处。美国最大的公司虽然拥有最优秀的美国化学工程师,却也不知道如何对待这些化学工业专利权或者如何使它们运转起来(同上第404页)。
马克·吐温说法,“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螃蟹,不能前进,只能横行倒退”(《人民日报》2014年1月24日第5版)。
知识产权学者看法,追求利益和幸福是人类的天性,知识产权制度正是抓住了人类的这一特点,用名与利使其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动力”。专利制度是发明的发明。
(2023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