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安全套”教育可行,女学生“孕检”呢?

(2007-05-26 10:38:25)
标签:

女学生

性教育

孕检

早期性行为

隐私权

分类: 两性健康
 

女学生“早孕”年检 “性保护与自由”对撞

据《中国青年报》524日报道,新疆一家职业技术学院90%女学生都是15——20岁,面临当前青春期少女早期性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该学校采取定期为在校女生开展“早孕”检验。此举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部分女生对此表示质疑,毕竟是15-20岁的女生子,还没有结婚,一旦查出什么问题来,个人的隐私权如何保障?有人称道,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防范学生的性行为,防患于未然;有人则认为学校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有孕推断的设想反而对学生是一种伤害。

如今,中学生早期性行为的现象愈演愈烈,而由此引发的怀孕、堕胎、性病等问题是越来越突出。很多教育界和社会学家竭力主张开展“性教育”,“宜疏不宜堵”。但是,“性教育”没有能够阻止住青少年早期性行为的不断蔓延和发展。试想,在一个充满西方“性自由”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成年人的频繁同居、离婚、包二奶等社会不良现象到处都是,各种色情庸俗文化相当严重。此时,如何保证青少年不受感染呢?

传统文化上,封建儒家文化以道德、礼仪廉耻等行为规范体系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交往习惯。每个人的行为在思想上受到了自我和社会的道德约束。男女之间不良的非婚性行为较少发生。单纯就规范男女交往行为规范的角度讲,这种男女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社会生活习惯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由于这一道德礼仪规范和其他封建道德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礼教制度。如单独约束女人的“贞洁”观和婚姻父母包办制度。自由冲破了封建道德的禁锢。人们在砸碎封建“贞洁”和包办婚姻制度的同时,也抛弃了有关男女社交礼仪的很多有益成分。如男女在婚前交往的距离,不随便的发生性行为等。

有人说了,“生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和权利。我的生死与别人何干?”食色,性也。有什么理由限制个人的生理需求和自由权利呢?男女都有自由的决定自己的性行为取向和方式,限制个人的性权利就是限制人权。这大概就是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基本内涵。表面上看,这样的理论主张很多有道理。

但是,自由和权利都是相对的。不能简单地把个人生理意愿的满足视为合法的权利。否则,杀人犯也说自己在行使自由。无论东方和西方都确认一个法律共识,自由和权利都是有限制的,至少就是不损害别人的自由和权利。动物界的动物很自由,自由的交配和繁衍自己的后代。但是,动物界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越来越少,有些甚至走向了灭绝。人类社会之所以没有像动物界一样的结局就在于人类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规范和约束。几千年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试想假如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今天的人类社会是难以为继的。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现代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从西方国家经验入手,提出了说服教育,注重疏导的指导思想。因而很多城市的中小学就开始了性教育课程,比如如何使用安全套等。这种做法一开始就备受质疑。西方国家的“性教育”和“安全套”教育没有阻止西方青少年滥交和色情泛滥、性病传播。我们采用西方的教育手段成功的把握有多大?事实证明,这种西方的教育在中国收效甚微。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管制和严格约束的教育习惯。因而一些地方对青少年学生采用了严格的纪律手段、来约束青少年的早恋和早期性行为。可以说新疆对女生开始“早孕”检验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创举。此举一是可以实际的解决在校女生的早孕问题。同时可以及早发现性病感染;二是此举威慑了一些女生,一旦过早的性行为,可能被检验出来,对自己声誉和身体都是不好的。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威慑才起到了警示作用。任何一项措施如果没有警示和威慑作用,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总是一团和气,说好听的,不得罪人,没有约束和制裁效果,和风细雨能解决什么问题?没有听说过,“纸上谈兵式”的教育能解决所有的违法和不良社会现象问题。

不谈位女学生“孕检”的对与错。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界在推行西方式的教育模式时,人们的质疑可以不理。而一旦有地方采取了非西方式教育模式,反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呢?这是一种很不少的文化现象,文化殖民主义思想。既然能够在中小学开展“安全套”教育,为何就不能给女生开展“孕检”呢?都是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为何要厚此薄彼呢?

www.zhongguolvshi.or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