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加息股市泡沫投资过热法律监管储蓄存款 |
分类: 时政评论 |
近日,人民银行对外发出通知,根据安排,自6月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0.5个百分点;自5月19日起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按档次相应上调;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有关部门对这次的“加息”组合拳对缓解股市泡沫和投资过热充满了“信心”。但是,地产开发商、股票投资者、经济专业人士和民众等对此并不看好。正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每次监管部门声势浩大的“组合拳”最终在房价滚滚热浪中销声匿迹。这就好比“火焰山”上下起了“毛毛雨”,不但无助于“降温熄火”,反而是“火上浇油”。不是民众说风凉话,事实如此。股市的“牛皮”不是一天吹起来的,房地产投资过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投资过热不是货币政策一个因素。对开发商和股市黑幕交易者丰厚的投资“暴利”与微不足道的“加息”手段相比,不过是“雕虫小技”。
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就是金融经济时代到来。金融经济的核心就是股票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银行业的繁荣。此种情况下,银行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经济的中心。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主要的是通过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此时应当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分的依赖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放松对银行的监管,银行形成“金融寡头”对抗和影响政府的行政调控措施;二是银行业的法制化监管问题,过分的行政干预银行的市场交易行为不利于发挥银行的市场自发调控作用,影响整个经济的良性互动。而依法监管银行的守法、诚信经营是市场化的手段。
股市牛气冲天,市值直逼去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投资收益3%,不及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股市“泡沫”相当严重。逼近18万亿的股市市值;16万多亿的居民存款;去年20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考虑惊人外汇储备和其他社会流动性资金;粗略一算,哪来的这么多的“货币”呀?“通货膨胀”的事实就在眼前。否则,就是有关的统计数据出了问题。或者是社会上有相当多的非正式渠道“资金”流入了资本市场。
有关投资过热的数据这样描述,股票市值17万多亿,居民存款16万多亿,四月份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有关部门似乎把遏制投资过热的希望寄托在了“储蓄存款”方面。这是非常危险的。银行的定期存款越多,造成储蓄存款“沉淀资金”越丰富。社会消费需求就不旺,也就无法实现消费拉动内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当我们为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17万亿欢呼雀跃时,这未必是经济发展之福。众所周知,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产生了剩余价值。资本每周转一次就发生价值增值。资本周转的周期越短,资本所发生的效率就越高。银行的资本循环越快,社会的经济就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轨迹。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率越高,资本的增值效率就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也就是说,银行的定期存款越多,社会资本的循环就越慢,经济增长只有靠中长期的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此种情况下,社会对纸币的需求量就空前加大,通货膨胀很容易形成。同时,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将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加剧。理想的情况是人们手中的纸币很少,银行的存款余额很低,资本周转迅速,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以资本循环加速,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快速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股市“牛”不可怕的真理一直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鼓吹者。股票投机者就是要在充满巨大风险的股票“高温”市场操纵股价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在股票价格不断的波动中获取丰厚的回报。一个不理性的股市投资热不是简单的由于股民的不理性,而是证券市场上一些不良居心的人一直在散布“股市赚钱效应”的神话。正如房地产市场中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开发商和地方官员的相互利益关系是主要原因,大量的违法违规交易存在得不到有效遏制是症结所在。而股票市场一个个违法违规交易的案件暴露证实了这样的规律。只要有巨额的不劳而获利益诱惑,就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
理性的股票投资市场,需要成熟的股票投资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有“雷霆之威”严厉打击一切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获利的违法违规者。散布股票涨落内幕消息诱饵,不及时披露上市公司重大信息,联合操控股价,银行业的违法违规经营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等等问题都是股票市场持续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不以法律和司法的手段来监管、审查股票市场就不可能消除“股市牛不可破”的“真理”。
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固然有利于影响人们的投资选择。但是,扭转不了股票投资高额回报的“虚假幻象”的诱惑,也无法扭转开发商高达50%以上的投资回报诱惑。而加息的不利影响是居民的买房承担了更大的成本。个人创业的信贷压力加大。商品的价格由此进一步上涨,劳动者的收入由此下降。当“加息”的正面作用微弱时,它的负面危害就加大。这就是所谓的“此消彼长”。
如果说加息是宏观层面通过外因影响有关行业的投资选择的话,那么微观层面的企业或行业的自我清查和调控就是“内因”。这个“内因”今天主要就是金融业的法制问题,守法经营,严格法律监管,制裁违法违规行为,纠正不良经营行为等。“外因”通过市场诸多环节可能被不良“内因”消耗殆尽,而直接的治理“内因”将发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此,仅仅依据靠“加息”组合拳是不行的。消除经济过热需要从微观层面入手、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