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泡沫风险”,股市还能“牛”多久?

(2007-03-04 10:14:05)
分类: 经济

股市一路飘红,炒股的人群已经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证监会的风险警示和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并没有让人们理性的止步。押房贷款买股票,或者借贷买股票等,交易所等候开户的人群赶上了春节火车站等候买火车票的人们。真可谓是“全民炒股”。

罗杰斯的中国之行只是股市出现了短期的震荡调整。然而一些人在震荡中损失了钱,指责罗杰斯“不了解中国”。最终一些机构投资者报复性的“操作”使股指突破了3000点大关。但节前收尾却小幅回调,预示着春节后股市风云变幻的谜局。

不管现在的股市如何的“牛”,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可辩驳的,那就是“股市泡沫”不仅仅是存在,而且是很严重。“股市泡沫”主要是由于股市资金过剩造成的。在大量资金的推动下,股票价值都偏离了企业实际的资产经营状况。

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2日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总市值为101760亿元。而据初步测算,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这两组数据清楚的表明股市总市值已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50%。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家经济所有产业的总值,而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却代表的多是工业和部分第三产业。

上市公司总数1400多家,占资产过亿元的可上市公司数约10%。考虑到现有上市公司中垄断性行业的资产现状,现有上市企业的资产充其量占中国全部企业资产的20%-30%很不错了。这样已上市公司资产总量不到中国全部企业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总市值却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这还不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和服务业的情况。

很明显可以看出股市总市值和上市公司资产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不相匹配的差距,这个差距在20%-30%之间。当然,笔者不是经济学家,这里的数据没有经过精细的计算。但是可以直观的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股市泡沫”和“潜在风险”是不争的事实。

已公布的一百多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显示:这一百多家上市公司多数盈利可观,业绩增幅超过20%的不少,亏损的只有两家。因此很多人乐观的估计,所有上市公司业绩都将有绝佳表现。这是不理性的感情冲动、主观性认识。从众多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时间表可以判断出,那些迟迟不能拿出上市公司年报的上市公司业绩令人担忧。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上市的业绩增幅是怎么个比较法,是和上市公司过去业绩比较呢?还是在亏损基础上的增幅,或者是纯赢利的增幅呢?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幅是和过去的业绩或亏损比较的话,这算不得增长。国家经济增幅是10.5%,这其中房地产的增幅是20%-30%,还有其他资源行业和垄断行业的增幅都超过了10%。而多数一般行业的增幅并不大。很多企业还是亏损的多。

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一样,能有一半的上市公司不亏损就不错了。既然股市中有上市公司业绩超过10%的公司,也就有大量上市公司业绩亏损存在。这和股市整体上涨的幅度不相匹配。也就是说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逐渐披露,345月份股市价格震荡回调的趋势不可避免。

在股市整体看好的情况下,较长时期内股市资金充裕、过剩的情况不会改变。股市资金越多,股市存在“泡沫的风险”就越大。有人说了,“股市泡沫”有什么不好,投资人都从股票上涨中赚钱,难道非要每个人都赔钱?是不是一个股市忧患意识的人们都“嫉妒”股票投资者赚钱了呢?肯定不是。

每个投资人都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国家的经济总量和企业总数,以及现有企业的资产总数、上市公司的实际资产总数都是一定时期内比较固定的。而今天的股市总市值明显的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资产含量很多倍。当然如果说这种超越伴随着同样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也就罢了。可10.5%的经济增长已经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增幅作了界定。今天,股票市场的每一个投资者都必须理性的认识到,现有股市“潜在风险”的存在。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股市资金过剩的情况不会根本改观,股市的资金充裕性“泡沫”就会存在,投资人的风险就会加大。有人说不经历惨痛教训的人听不进别人的劝说的。很多新入市的股民没有经过股市暴跌的考验,所以不能理性的看待股市的风云变化和危机四伏。股市资金过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发行“新股”来稀释过剩的资金。但是国家的股票发行制度和时间限制,决定了新股发行的时间不可能那么快。

可以说依靠新股发行解决股市资金过剩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改革现有的企业上市发行审批制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是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迫切需要。有人说可以发行股票投资基金来转移股票市场的过剩资金。这样做不过是把投资人投向股市的资金通过“基金机构”投向了股市,股市资金过剩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善。

目前的情况下,只能说每个股票投资者都理性的买卖股票;打算“入市”的人们不要急于“入市”;媒体和有关专业人士不要过多地鼓吹“牛市”,煽动或引诱更多的人进入股市。待股市进入一个更加法制和成熟的阶段,股票投资者再决定买不买、及如何买卖股票?


www.fazh.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