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新闻稿

(2010-10-26 17:57:27)
标签:

杂谈

(黄石日报 本报记者 刘媛媛) “谈到新时期文学史若不谈秋雨老师是欠缺的,几次与秋雨老师擦肩而过,甚觉惋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我市80后作家韩晗谈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怀。
  韩晗出版的散文集《大国小城》书面上,被编者标上了“PK余秋雨”。 2006年,《成都晚报》等媒体发出新闻通稿,称青年作家韩晗携带其散文集《大国小城》冲击中国文坛,叫板余秋雨,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作出回应,更有媒体称,这将是“文化写作”的胜利。也就是从那时起,韩晗与余秋雨有了深厚的渊源。
  “认识他,是从读他的散文开始。从《山居笔记》到《文化苦旅》,从《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每拿到一本秋雨老师的书,我都如获至宝。那里面是文字吗?不是,是情感,是哲理,是跳动的旋律。”在韩晗看来,有人称他叫板余秋雨,正是基于他对余秋雨作品的热爱,以及他对“大文化散文”的兴趣。
  “尽管秋雨老师从‘出道’至今饱受各类非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散文开创了一代文风。在散文中,他并不夹杂太多自己的观点、判断与议论,而是将自己的观点与判断搁置到具体描写对象的选取、历史材料的遴选上,以显示出历史散文的公正性与资料的严谨性——好似戏剧中消解了第四堵墙一样,这样的散文读者更容易接受。从文体的角度来看,余秋雨的散文并非是“‘纯散文’,而是带有学术理性的探究。”当韩晗说起余秋雨的创作文风便滔滔不绝。
  “等了很久了,盼望很久了,很希望能见到秋雨老师一面。”韩晗告诉记者,几次与秋雨老师相见的机会都擦肩而过,我很遗憾!当年《大国小城》一书出版前,余秋雨曾让秘书金克林专程找他拿了一本,随后2006年余秋雨在上海的公司乔迁时,专程让秘书将公司的新地址告诉他。
  “秋雨老师每到一处,因灵感而触发的文字,就会成为绝美。他要来黄石,企盼在美丽的磁湖湖畔,他也能留下一笔。”采访中,韩晗自始至终在为急于修改一本新书失去这次拜见秋雨老师的机会感到遗憾。
  “在我的这本新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30年》中,《关于中国大陆散文创作研究》一章里专门对秋雨老师的写法文风进行了探究。”据韩晗透露,这本新书已经在台湾出版,大陆版本正在修订,即将印刷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