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
(2024-07-23 11:26:43)
笛声浪漫,笛声销魂,但它也悲戚、雄浑。今夜读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芦管,声声凄凉,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开头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随后正面写情。在万籁俱静,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心弦?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耳畔之音,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正是这缭绕千年的笛音啊,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轻盈,我拿去卷了车窗外的夜色,一同,滋养心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芦管,声声凄凉,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开头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随后正面写情。在万籁俱静,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心弦?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耳畔之音,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正是这缭绕千年的笛音啊,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轻盈,我拿去卷了车窗外的夜色,一同,滋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