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船吹笛雨萧萧
(2024-07-10 14:22:11)
《七月雨图》
城楼是否也爱上
雨中漫步
隔着玻璃车窗
我看不太清楚
小花使劲在雨中
摇曳起舞
我伸手去探
槐花散落成图
我努力想把七月
写成诗书
我走得太久
忘了归途
那朵云说它想哭
很难忍住
我说留到夜半吧
叶尖凝结成露
《夜船吹笛雨萧萧》
城楼是否也爱上
雨中漫步
隔着玻璃车窗
我看不太清楚
小花使劲在雨中
摇曳起舞
我伸手去探
槐花散落成图
我努力想把七月
写成诗书
我走得太久
忘了归途
那朵云说它想哭
很难忍住
我说留到夜半吧
叶尖凝结成露
《夜船吹笛雨萧萧》
继续把古诗词的笛声找寻,今夜读晚唐皇甫松《梦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已经模糊不清。渐渐进入梦境,梦中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雨夜安静,江中的行船传来悠扬的笛声,桥上驿亭边也传出阵阵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
兰烬是指烛的余烬。古人用泽兰炼油点灯,称兰膏。暗红蕉,指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全词借梦中所见所闻的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景,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的缱绻之情。全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作者把自己的感触,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含而不露,有着极高的感染力和极悠远的意蕴,一举奠定了皇甫松作为晚唐花间派鼻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入睡前灯火昏暗,模糊画屏。入梦后,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鲜明。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
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冷寂凄清,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愉悦醉人。今昔对比,足见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
皇甫松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其父教子极为严苛,据《唐语林》卷六载:“一日命其子录诗,一字误,诟跃呼杖,未至,啮其臂血流。”因为写错了一个字,父亲等不及棍棒到手,一口咬住儿子的手臂,直至出血方才罢休。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皇甫松性格既狂傲又懦弱,既想出仕又欲归隐,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他在泥泞艰难的科考路上苦苦挣扎,反反复复爬起又跌倒,他由奋激转而消沉,转而投身大自然,在清风明月之下,炫彩锦绣花间,寻求个体生命价值。
或许这更是一种幸运,晚唐的官场上少了一个官员皇甫松,词坛上却平添了一个鼻祖大家,青史留名。
《七月槐花》
槐花开
岁月在玻璃窗外
和倒影
摇晃成海
槐花又开
回忆在阁榭楼台
和明月
相思成灾
槐花败
千瓣万瓣脚下踩
碾落成尘
香犹在
槐花再败
树前树后久徘徊
此景依稀
廿六载
《原来真快》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已经模糊不清。渐渐进入梦境,梦中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雨夜安静,江中的行船传来悠扬的笛声,桥上驿亭边也传出阵阵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
兰烬是指烛的余烬。古人用泽兰炼油点灯,称兰膏。暗红蕉,指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全词借梦中所见所闻的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景,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的缱绻之情。全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作者把自己的感触,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含而不露,有着极高的感染力和极悠远的意蕴,一举奠定了皇甫松作为晚唐花间派鼻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入睡前灯火昏暗,模糊画屏。入梦后,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鲜明。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
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冷寂凄清,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愉悦醉人。今昔对比,足见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
皇甫松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其父教子极为严苛,据《唐语林》卷六载:“一日命其子录诗,一字误,诟跃呼杖,未至,啮其臂血流。”因为写错了一个字,父亲等不及棍棒到手,一口咬住儿子的手臂,直至出血方才罢休。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皇甫松性格既狂傲又懦弱,既想出仕又欲归隐,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他在泥泞艰难的科考路上苦苦挣扎,反反复复爬起又跌倒,他由奋激转而消沉,转而投身大自然,在清风明月之下,炫彩锦绣花间,寻求个体生命价值。
或许这更是一种幸运,晚唐的官场上少了一个官员皇甫松,词坛上却平添了一个鼻祖大家,青史留名。
《七月槐花》
槐花开
岁月在玻璃窗外
和倒影
摇晃成海
槐花又开
回忆在阁榭楼台
和明月
相思成灾
槐花败
千瓣万瓣脚下踩
碾落成尘
香犹在
槐花再败
树前树后久徘徊
此景依稀
廿六载
《原来真快》
昨天小诗末句,廿六载,懂的都懂。到这个七月,我来北京整二十六年。迪迪马蹄,谁松开,时间的绳索。
二十多年,之前几乎每年都和荣哥一起安排春节慰问。后来荣哥退休,临走时慈爱地望着我:当年你是多年轻的小伙,如今头发都掉光了。
如今我也没几年就退休了。从开始哭着忌妒/变成了笑着羡慕/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来吧,清楚又如何,恍惚又如何?
又想那一次,和一个多年的老同事一起,连续奔波,不经意一抬眼,看到他鬓角的白发。
也不禁叹了这句,想当年,咱都是多年轻的小伙。
易感的人,总是寄心绪于风景吧。仿佛回到二十六年前那个如水凉夜,天安门广场,尽敞车窗的面包车,疯狂撕扯头发的风。是啊,那时候想着,自己于这个城市一定是过客,迪迪马蹄,月光清冽,终不过几年,便将作别。
却一留二十六年,从一头乌发,留到了鬓已星星也。
又到了要连续奔忙的时候,是吧,谁也无法停下,时间的专列。
《平静叙述》
二十多年,之前几乎每年都和荣哥一起安排春节慰问。后来荣哥退休,临走时慈爱地望着我:当年你是多年轻的小伙,如今头发都掉光了。
如今我也没几年就退休了。从开始哭着忌妒/变成了笑着羡慕/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来吧,清楚又如何,恍惚又如何?
又想那一次,和一个多年的老同事一起,连续奔波,不经意一抬眼,看到他鬓角的白发。
也不禁叹了这句,想当年,咱都是多年轻的小伙。
易感的人,总是寄心绪于风景吧。仿佛回到二十六年前那个如水凉夜,天安门广场,尽敞车窗的面包车,疯狂撕扯头发的风。是啊,那时候想着,自己于这个城市一定是过客,迪迪马蹄,月光清冽,终不过几年,便将作别。
却一留二十六年,从一头乌发,留到了鬓已星星也。
又到了要连续奔忙的时候,是吧,谁也无法停下,时间的专列。
《平静叙述》
家乡的一个父母官,从未谋面,经我小学同学介绍加了微信,一直跟我老同学叫我老班长。他知道我喜欢苏东坡,常常把老家关于坡公的情况第一时间告诉我。
上两周他说,报告老班长,嘉祐寺旧址修缮工程已动工。现在建浸泡池,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
今天他又说,老班长,修缮嘉祐寺,剥开后期批抹的水泥瓷片涂层,露出很多历史信息,红砂岩的地基不知道是不是宋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剩下半扇的石门,可见曾经有连廊对接……下来我们将请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来现场指导鉴定,慎重推进,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内容。如果能够考证到这地基和墙壁还是东坡先生住的时候就一直保存下来的,那价值就大了。
发来很多张照片,一个个细节告诉我:地底铺了青砖,这里原来有门,后来堵上了。石拱门和红砂岩地基,是宋代比较典型的建筑风格……
常在想,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年代,做个小孩,做棵荔枝树,做罗浮的松、东西江的水,乃至做鸡犬,都是可以认识他的吧。
朋友提到的嘉祐寺,坡公前后两次居住,这里可以说是他在惠州最长久的居所,嘉祐寺原迹早已淹没于岁月的迁徙之中,后来在原址建起了一座小学。
现在的学校名就是东坡小学,校内立有苏东坡像,墙上印有东坡诗词,只是不知孩子们是否知道,顺着时间的维度,他们与这位大文豪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嗯,当年我也不知道,如今却为之激动颤抖。对的,我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当年叫八小。
《月明已在芭蕉上》
上两周他说,报告老班长,嘉祐寺旧址修缮工程已动工。现在建浸泡池,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
今天他又说,老班长,修缮嘉祐寺,剥开后期批抹的水泥瓷片涂层,露出很多历史信息,红砂岩的地基不知道是不是宋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剩下半扇的石门,可见曾经有连廊对接……下来我们将请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来现场指导鉴定,慎重推进,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内容。如果能够考证到这地基和墙壁还是东坡先生住的时候就一直保存下来的,那价值就大了。
发来很多张照片,一个个细节告诉我:地底铺了青砖,这里原来有门,后来堵上了。石拱门和红砂岩地基,是宋代比较典型的建筑风格……
常在想,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年代,做个小孩,做棵荔枝树,做罗浮的松、东西江的水,乃至做鸡犬,都是可以认识他的吧。
朋友提到的嘉祐寺,坡公前后两次居住,这里可以说是他在惠州最长久的居所,嘉祐寺原迹早已淹没于岁月的迁徙之中,后来在原址建起了一座小学。
现在的学校名就是东坡小学,校内立有苏东坡像,墙上印有东坡诗词,只是不知孩子们是否知道,顺着时间的维度,他们与这位大文豪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嗯,当年我也不知道,如今却为之激动颤抖。对的,我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当年叫八小。
《月明已在芭蕉上》
夏已盛,今夜读宋朝张良臣《夏夜》:
恰则黄昏雨便晴,
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
犹有残檐点滴声。
雨一直下,黄昏时终于转停。池塘畔芳草碧碧,曲径蜿蜒,空气也好似被染得绿意盈盈。又听得一阵阵蛙鸣。芭蕉上升起了一轮月亮,雨后月儿分外明,而屋檐下仍有残雨滴落,嘀嗒,滴嗒,倒显得这夏夜更加寂静。
听着残雨,赏着明月,睡觉的事,且靠后吧,良辰好景,纵使一个人,也不能错过。
首句以黄昏雨停入笔,交代背景。第二、三句写夏夜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青塘蛙鸣、月上芭蕉,动静结合,由地到天,虽着墨不多,却意象丰富,尤其是青塘蛙鸣更是点睛之笔,它是对雨后夏夜的最好体现。
诗的结句与首句呼应,虽首句写雨停,但短时间内房檐仍有雨滴声。全诗以雨作铺垫,截取黄昏初晴这一时段,融情于景,抒发了对山村生活的崇尚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张良臣,以其深情的诗歌和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而闻名。他生活简朴,室无长物,甚至家人也不免饥寒。他的诗作不强求数量,但对质量很苛求。因此他的作品虽不多,却极具价值,学者们尊称他为“雪窗先生”。
据《元延祐四明志》记载,张良臣只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员,到晚年更是居小溪山中,常与退居同僚诗酒酬唱,作诗“不做则已,做则至全。”故所作必绝人!
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虽然仕途文坛俱顺的人也有,但似乎更多还是过成了跷跷板,更多的佳作,留在了官场失意时,甚至留给了一生潦倒的人。
《晓行》
恰则黄昏雨便晴,
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
犹有残檐点滴声。
雨一直下,黄昏时终于转停。池塘畔芳草碧碧,曲径蜿蜒,空气也好似被染得绿意盈盈。又听得一阵阵蛙鸣。芭蕉上升起了一轮月亮,雨后月儿分外明,而屋檐下仍有残雨滴落,嘀嗒,滴嗒,倒显得这夏夜更加寂静。
听着残雨,赏着明月,睡觉的事,且靠后吧,良辰好景,纵使一个人,也不能错过。
首句以黄昏雨停入笔,交代背景。第二、三句写夏夜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青塘蛙鸣、月上芭蕉,动静结合,由地到天,虽着墨不多,却意象丰富,尤其是青塘蛙鸣更是点睛之笔,它是对雨后夏夜的最好体现。
诗的结句与首句呼应,虽首句写雨停,但短时间内房檐仍有雨滴声。全诗以雨作铺垫,截取黄昏初晴这一时段,融情于景,抒发了对山村生活的崇尚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张良臣,以其深情的诗歌和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而闻名。他生活简朴,室无长物,甚至家人也不免饥寒。他的诗作不强求数量,但对质量很苛求。因此他的作品虽不多,却极具价值,学者们尊称他为“雪窗先生”。
据《元延祐四明志》记载,张良臣只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员,到晚年更是居小溪山中,常与退居同僚诗酒酬唱,作诗“不做则已,做则至全。”故所作必绝人!
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虽然仕途文坛俱顺的人也有,但似乎更多还是过成了跷跷板,更多的佳作,留在了官场失意时,甚至留给了一生潦倒的人。
《晓行》
读张良臣会上瘾,没想到这个小众诗人如此宝藏,真不愧也被称“诗仙”。
是以珂兄昨晚评的那句,“绝词自诗仙,出仕非良臣”,虽不免刻薄,却也着实是一语双关的妙句。
今夜读他的《晓行》:
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
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千山万山上的星斗落降,一声又一声钟磬声传来,清脆悠扬。走在小桥上,仿佛在梦中穿行,豆花深处,虫儿在草丛里鸣叫正响。
全诗描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通过描绘诗人早上出门走在路上的风景,层层叠叠的山脉和夜空星斗即将落下的壮丽景色,以及钟磬和虫鸣的悠扬声音,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小桥和豆花深处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在这片宁静中的心境和遐想。
首句“千山万山星斗落”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天空中繁星渐渐消失的景象,暗示了天色渐明。接着,“一声两声钟磬清”描绘了清晨寺庙中钟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增添了清晨的宁静与神圣。
第三句“路入小桥和梦过”,“和梦过”形容游子仿佛还在梦中,行走在小桥上,给人一种恍惚与宁静的感觉。最后一句“豆花深处草虫鸣”,则是通过听觉描写了清晨田野中的生机,豆花之中草虫的鸣叫声,显得格外清新和生动。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期待和内心的宁静。
又去想别的晓行,高鼎的《早行》: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嗯,就是清代,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个高鼎,这是风格迥异的一篇。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离当代不远了,此诗大约创作在咸丰年间(1851~1861),洒脱雄浑,却是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还有《增广贤文》中的这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谓更加到位,而此句再到毛泽东笔下,顿时更有了磅礴气势。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东方将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连东海。战士们眺望,遥指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一直以为如此豪迈的诗篇,应该书写于主席志得意满之时,查资料才知道,《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德国人李德“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伟人就是伟人,主席并不气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
他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然而他内心又升腾燃烧的火,笔触激越昂扬,语言雄奇,反映了积极乐观的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让人极受感染!
写罢这首词,毛泽东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
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是以珂兄昨晚评的那句,“绝词自诗仙,出仕非良臣”,虽不免刻薄,却也着实是一语双关的妙句。
今夜读他的《晓行》:
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
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千山万山上的星斗落降,一声又一声钟磬声传来,清脆悠扬。走在小桥上,仿佛在梦中穿行,豆花深处,虫儿在草丛里鸣叫正响。
全诗描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通过描绘诗人早上出门走在路上的风景,层层叠叠的山脉和夜空星斗即将落下的壮丽景色,以及钟磬和虫鸣的悠扬声音,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小桥和豆花深处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在这片宁静中的心境和遐想。
首句“千山万山星斗落”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天空中繁星渐渐消失的景象,暗示了天色渐明。接着,“一声两声钟磬清”描绘了清晨寺庙中钟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增添了清晨的宁静与神圣。
第三句“路入小桥和梦过”,“和梦过”形容游子仿佛还在梦中,行走在小桥上,给人一种恍惚与宁静的感觉。最后一句“豆花深处草虫鸣”,则是通过听觉描写了清晨田野中的生机,豆花之中草虫的鸣叫声,显得格外清新和生动。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期待和内心的宁静。
又去想别的晓行,高鼎的《早行》: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嗯,就是清代,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个高鼎,这是风格迥异的一篇。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离当代不远了,此诗大约创作在咸丰年间(1851~1861),洒脱雄浑,却是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还有《增广贤文》中的这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谓更加到位,而此句再到毛泽东笔下,顿时更有了磅礴气势。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东方将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连东海。战士们眺望,遥指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一直以为如此豪迈的诗篇,应该书写于主席志得意满之时,查资料才知道,《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德国人李德“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伟人就是伟人,主席并不气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
他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然而他内心又升腾燃烧的火,笔触激越昂扬,语言雄奇,反映了积极乐观的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让人极受感染!
写罢这首词,毛泽东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
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