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声风笛离亭晚

(2024-07-02 09:06:20)
《惠州一绝》

老家老友寄来荔枝,告诉我说,今年上半年常年雨季天气,所以荔枝收成很少。幸好还有渠道预订采摘,就是罗浮山脚下的。
        
我说真好,正宗坡公品牌。嗯,再读一次,坡公《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能尝鲜。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人,快活不羡仙。
        
绍圣元年(1094年),坡公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岭南。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自此以后,坡公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直至此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真把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赞歌。

《宋史》本传说得到位: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去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很喜欢的几段,写坡公在惠州的场景:

现在一切既已确定无疑,苏东坡决定自己盖房子住。那年年底,他给王巩写了一封长信。他说:“某到此八月,独与幼子三庙者来,几百不失所。某既弃绝世故,身心俱安,小儿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呵呵。子由不住得书,极自适,余无足道者。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筑室作惠州人矣。”
 
次年三月,苏东坡开始在河东四十尺高的一座小山的顶上盖房子,离归善城的城墙很近。经过周期性的战事与破坏,这栋房子倒一直保存到现在,人都称之为“朝云堂”。在苏东坡的作品里,这栋房子叫“白鹤居”,北望可见河上风光,河水由此折向东北流去。
 
苏东坡盖的这栋房子十分精雅,共有房屋二十间。在南边一块小空地上,他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楷杷树、几株桧树和桅子树。他告诉帮他物色这些花木的那位太守,要给他找中等的树,因为他已经老大,不能等小树长大,大树又不易移植。
        
嗯,坡公是下了决心,在惠州终老的。

说回荔枝,来自家乡的甜美,带着坡公的余韵,远道来到京城,我是何等幸福幸运,满怀感恩。


数声风笛离亭晚


《在云端》
        
茫茫是在
航行于瀚海
机翼如剑
把天幕剪裁

堆云皑皑
仿佛有浪拍
何处碣石
感曹公豪迈
        
斜阳一脉
笼气象烟霭
彤云如烧
待眼眸添柴
        
浓雾渐来
掩得失成败
惟照碧空
映心花静开


数声风笛离亭晚

数声风笛离亭晚

数声风笛离亭晚

数声风笛离亭晚



《数声风笛离亭晚》

继续寻古诗词中的笛声,真是喜极了这种韵味韵律。今夜读唐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心烦,满面愁容。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各奔西东。

前两句即景抒情,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所谓“愁杀渡江人”,是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也是初看重复,细品则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深长韵味,恰恰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
 
又去想那次,母亲送我远行。
 
其实那次行迹特别匆忙,黄昏才到,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启程。母亲一个劲埋怨,说你干嘛这样瞎折腾,打个电话报平安就行。但当她手忙脚乱转身去找我留在家里的家居衣物,分明的,我看到了她,幸福满得快溢出来的神形。
 
一大早出门,我看时间还够,想快步走去车站,母亲执意送我。一路却没什么话,每过路口,还是有她,早早伸过手来,要护我,领我。
 
我进了安检,频频摆手,招呼母亲离去,她只是微笑着招手,挺拔的身姿,如磐石般坚定。
 
我快走几步,想早点躲到母亲看不到的角落。到远远的拐角,回头仍见母亲。仍是磐石般立定。 
        
没有笛声,嗯,那时怎么会有。我扭转头,快步转弯。一头的汗,抬手去抹,却是抹到,湿漉漉、热辣辣的,眼睛。


《南北风景》
        
感受南国新晴
草根的清新
细密的风
梳理老树斑鬓

欲摘绕塔之顶
浓淡的云
踮起足尖
把天音来共听
        
把盏万家楼亭
高低灯影
霓虹幻步
迷途人言身形
        
苦把心乡觅寻
经年浮萍
几许风雨
看惯南北风景

数声风笛离亭晚


《云台二十八将之耿弇》

媲美韩信推耿弇,耿弇绝对算得上一位绝世名将,号称战神,军事能力突出,堪比韩信、岳飞。
        
他是攻城略地最多的将军,在他的征战生涯中,攻克46个郡,三百多个县。可以说东汉的一大半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他原本致力于从文,但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参观了都尉选拔骑兵的场景,被沙场风姿所吸引,此后弃文从武。
        
耿弇打仗喜欢身先士卒,率领精锐骑兵冲锋,敌人经常不敢与耿弇正面对决,是以屡战屡胜,建立赫赫战功。
        
他对刘秀最大的贡献,就是平定了盘踞山东的军阀张步。对于刘秀而言,这场战争有着楚汉战争时韩信破齐地的意义。
        
关于这位猛将,历史上也颇有争议,后汉书说耿弇屠城三百,谥号愍侯,有观点说,这个谥号,批评的就是他屠城使百姓悲伤的行为。我本人更接受另一个说法,他的去世让君主非常痛心,这个谥号同“悯”。耿弇去世的时候,刘秀去世才1年,古代管这叫大忧,也就是国家有大难的时候,这时候去世,汉明帝就给了耿弇一个愍的谥号,取的是在国逢忧。

那么,这里的“屠城”是否就是攻克城池之后屠尽城中人?“屠”本意是诛杀,这没问题,但“屠”有时候也会引申为攻、占之意。我们联系上下文,看语境。
《后汉书》“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整段话明显是赞语,除了这一段话,没有史料证明耿弇有嗜杀的行为,反而其他史料表明耿弇是名儒将,反对暴虐。
        
将耿弇比作韩信,可见耿弇在刘秀心中的地位。不过,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韩信功高震主,最终被刘邦和吕雉卸磨杀驴,不得善终。
        
耿弇不是一位只知道打仗的莽夫,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实际上,他从一开始就恪守君臣之道。刘秀曾让耿弇进攻渔阳的彭宠,由于彭宠与耿况有交情,耿弇就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并且将家属接到洛阳为质。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耿弇有着很敏锐的政治嗅觉。
        
建武十三年,耿弇这一年才三十三岁,正是可以大展宏图的年纪。可耿弇却将大将军印绶上缴,表示放弃兵权,只以列侯的身份参与朝会。
        
能打仗,还有眼色,这样的将领刘秀如何能不喜爱?刘秀每当有事情发生,总会召见耿弇,询问他的意见。耿弇也恪守本分,不该他参与的从不乱说话。结果,功高震主的耿弇,最终得了善终。


《乌云落山岭》
        
乌云落山岭
炊烟来熏
缭绕在旷野
远远近近

斜阳挣红晕
晚风有讯
欲寄三尺笺
可托风铃
        
高楼触天顶
探手摘星
欲与知己语
可有人听
        
雨点落衣襟
滴答乡音
几寸萱草意
应付浮萍


数声风笛离亭晚

数声风笛离亭晚


《云台二十八将之寇恂》

寇恂是一个文武全才,有一句话叫“光武根基寇恂建”,其功绩可见一斑。寇恂于刘秀,相当于刘邦的萧何。

寇恂出身世家大族,追随刘秀后,为刘秀镇守河内,嗯,不是越南的河内,是当年的河内郡。河内的镇守是刘秀能平定河北的保障,有了河北,刘秀才有了称帝的资本。

刘秀称帝后,汉军严重缺粮,寇恂亲自组织督运粮草,人力畜力齐上阵,源源不断输往各处,甚至文武百官月支的禄米也由他运粮接济,对此,刘秀特意下诏慰问他。
        
他还私德高尚,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寇恂道:“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说的是寇恂不但懂得儒家经典理论,而且按照儒家的要求修身养德。他为人大方,经常将所得俸禄厚施给朋友、故旧及跟从他的吏士。他经常对人说:“我依靠士大夫的帮助才有今天,怎么能够独享富贵呢?”寇恂的一言一行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当时的人们把他视为长者,认为其有宰相的器量。
        
后世流传他两个很著名的故事,一个是将相和。公元26年,寇恂被任命为颍川太守,在任职期间,为了严明军纪,寇恂斩了同是云台二十八将的贾复的一名手下,贾复自然不能善罢甘休,要找寇恂算账,而寇恂为了避免冲突,刻意躲避贾复,而且为了大局处处忍让。最终在刘秀的调解下。二人重归于好,一心帮助刘秀打天下,二人都为刘秀建立了赫赫战功。

另一件是苍生借寇恂。寇恂颖川太守做得相当棒,后来他离任高升,继续南征北战,颍川盗贼乘机而起。
        
刘秀对寇恂说:“颍川迫近京师,应当早日平定为宜,想来只有你有能力平定群贼。但是把你从九卿的高位上调离,派到颍川做太守,这一任命也只有你才会同意且能想得明白。”
        
寇恂回答说:“颍川群盗剽悍轻捷,听说陛下远征险阻,才敢乘机作乱。如果听说陛下回军南向,盗贼们必定惶惧归降。我愿率精锐以为前驱,镇守颍川。”
即日,刘秀驾车南征,寇恂也跟着来到颍川。百姓听说他来了,无不欢呼雀跃。很快,在寇恂的治理下,当地盗贼作乱的问题得以解决。
        
鉴于此,光武帝认为已没有必要让寇恂留任颍川,可以让他回去,继续出任更重要的职位,颍川的百姓听说后,群集夹道,恳请光武帝说:“希望能从陛下那儿再借用寇君一年。”光武帝看到了百姓对寇恂留任的期待之深,以及寇恂在当地的威望之高,便决定让他留下来。
        
此后,“苍生借寇恂”便成为地方百姓挽留良吏的典故,流传至今。后就用“借寇恂、借寇”表示挽留地方官,含有对政绩的极高称美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