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枝头已十分
《鸟鸣万卷楼》
鱼翔浅底处
鸟鸣万卷楼
春日懒懒
繁枝抖
丁香开口笑
海棠忘了愁
和风熙熙
桃花沟
姹紫嫣红画
谁家院墙头
良辰美景
似水流
时光若可偷
情深本不寿
一草一木
皆宇宙




鱼翔浅底处
鸟鸣万卷楼
春日懒懒
繁枝抖
丁香开口笑
海棠忘了愁
和风熙熙
桃花沟
姹紫嫣红画
谁家院墙头
良辰美景
似水流
时光若可偷
情深本不寿
一草一木
皆宇宙




《一盏空茶也醉人》
读首智深的诗,不枉了纳兰智深的诨号。
哈,不是水浒的鲁智深啦,是宋代诗僧释智深,读他的《颂古十二首·其一》:
庵主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
自东晋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先驱道安大师提出摒弃原本姓氏,统一使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释”。这个意见最终在《增一阿含经》中得以引用和推广,成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释智深,号湛堂,武林(杭州之别称)人。存诗13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友情的真谛,实际上却蕴藏着哲学和宗教的深刻意义。
“庵主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庵主”,大多特指创建庵寺之人,往往都是领悟了精深佛法的高僧。一般人举起拳头,往往会被对方视为挑衅之举,但是庵主的拳头举起来时却像亲人般亲切。
“赵州”,在禅诗中特指赵州禅师,即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第四代传人从谂,弘法传禅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赵州禅师口中说的是位于东部的鲁地,实际上却指向了位于西北的秦地。
这两句,都是在阐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
真正的知己不需要通过千杯美酒来了解彼此,哪怕只是一盏空茶碗,也能使他们沉醉其中。
“千杯酒”和“一盏空茶”反差巨大,和前文的“拳头”与“亲”、“东鲁”与“西秦”一样,相映成趣,共同构筑了矛盾又充满哲理的意象。
“美酒”是世俗的相交,而真正的知己,哪怕面前没有美酒,甚至连清茶也没有,只对着空空的茶碗,彼此心灵相交的愉悦共振,也能令他们沉醉。他们醉的不是身体,而是至真至纯的精神相通,是彼此真挚的情感交互,摈弃世俗、超脱现实。
不知道施耐庵在给鲁智深取名时,是否有想到这位禅师。不过《水浒传》里的鲁智深,表面上粗鲁莽撞,实则粗中有细、情深义重。
最是那晚,月白风清,水天共碧。突然间潮声大作,如战鼓轰鸣。智深不知是何声响,寺中僧人告诉他,那是钱塘江信。他想起长老的谒语:遇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于是他明白,是时候了。于是他去法堂,端了把禅椅,当中坐了,留下几句颂语,含笑圆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自然与诗篇中迷失》
轻霾洇开天空的宣纸
舞动嫩芽初绽的枝
随心所欲
去题几个字
乱花渐渐失去了矜持
朵朵花蕾都有心事
争先恐后
却欲言又止
遥想桃林深处的山寺
花儿绽放刚刚开始
找个僧人
讨碗儿斋吃
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想那太白眼眶润湿
滚滚红尘啊
总是自然与诗篇迷失

哈,不是水浒的鲁智深啦,是宋代诗僧释智深,读他的《颂古十二首·其一》:
庵主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
自东晋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先驱道安大师提出摒弃原本姓氏,统一使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释”。这个意见最终在《增一阿含经》中得以引用和推广,成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释智深,号湛堂,武林(杭州之别称)人。存诗13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友情的真谛,实际上却蕴藏着哲学和宗教的深刻意义。
“庵主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庵主”,大多特指创建庵寺之人,往往都是领悟了精深佛法的高僧。一般人举起拳头,往往会被对方视为挑衅之举,但是庵主的拳头举起来时却像亲人般亲切。
“赵州”,在禅诗中特指赵州禅师,即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第四代传人从谂,弘法传禅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赵州禅师口中说的是位于东部的鲁地,实际上却指向了位于西北的秦地。
这两句,都是在阐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
真正的知己不需要通过千杯美酒来了解彼此,哪怕只是一盏空茶碗,也能使他们沉醉其中。
“千杯酒”和“一盏空茶”反差巨大,和前文的“拳头”与“亲”、“东鲁”与“西秦”一样,相映成趣,共同构筑了矛盾又充满哲理的意象。
“美酒”是世俗的相交,而真正的知己,哪怕面前没有美酒,甚至连清茶也没有,只对着空空的茶碗,彼此心灵相交的愉悦共振,也能令他们沉醉。他们醉的不是身体,而是至真至纯的精神相通,是彼此真挚的情感交互,摈弃世俗、超脱现实。
不知道施耐庵在给鲁智深取名时,是否有想到这位禅师。不过《水浒传》里的鲁智深,表面上粗鲁莽撞,实则粗中有细、情深义重。
最是那晚,月白风清,水天共碧。突然间潮声大作,如战鼓轰鸣。智深不知是何声响,寺中僧人告诉他,那是钱塘江信。他想起长老的谒语:遇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于是他明白,是时候了。于是他去法堂,端了把禅椅,当中坐了,留下几句颂语,含笑圆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自然与诗篇中迷失》
轻霾洇开天空的宣纸
舞动嫩芽初绽的枝
随心所欲
去题几个字
乱花渐渐失去了矜持
朵朵花蕾都有心事
争先恐后
却欲言又止
遥想桃林深处的山寺
花儿绽放刚刚开始
找个僧人
讨碗儿斋吃
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想那太白眼眶润湿
滚滚红尘啊
总是自然与诗篇迷失

《到那里红桃花就开啦》
到那里红桃花就开啦
窗明几净啊
绘一幅
温馨图画
到那时红桃花就开啦
翩翩起舞啊
舞一曲
灼灼其华
到远方红桃花就开啦
风雨飘摇啊
用脚步
去作回答
到心田红桃花就开啦
不问季节啊
也不论
海角天涯

《燃烧的样子》
路牌有心事
它习惯了独自
心潮澎湃
又沉默矜持
晚霞如凤凰展翅
火烧就要开始
熊熊灼出
素年锦时
还记得你的心事
火星点着树枝
闪闪照亮
不屈的意志
还记得你的固执
掩埋红尘得失
唯独记住啊
燃烧的样子

到那里红桃花就开啦
窗明几净啊
绘一幅
温馨图画
到那时红桃花就开啦
翩翩起舞啊
舞一曲
灼灼其华
到远方红桃花就开啦
风雨飘摇啊
用脚步
去作回答
到心田红桃花就开啦
不问季节啊
也不论
海角天涯

《燃烧的样子》
路牌有心事
它习惯了独自
心潮澎湃
又沉默矜持
晚霞如凤凰展翅
火烧就要开始
熊熊灼出
素年锦时
还记得你的心事
火星点着树枝
闪闪照亮
不屈的意志
还记得你的固执
掩埋红尘得失
唯独记住啊
燃烧的样子

《春在枝头已十分》
继续读禅诗,今天这首《悟道诗》,作者名字已不可考,出自宋代罗大经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此书虽然是轶事小说,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内容是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已经皈依佛门的年轻尼姑趁着春季到来离开寺院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却一无所获,当归途中遇到一棵梅花树时,突然意识到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有种“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之感,尼姑一下就顿悟了,于是写下一首《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顾名思义就是领悟佛理、领悟道经、领悟真理等。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唐代高僧、东山法门开创者、禅宗五祖弘忍在决定将衣钵传给谁时,六祖慧能与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两人的悟道诗。
神秀主张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则是主张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悟道诗,把两人推上了不同的道路。
尼姑的这首悟道诗不象神秀、慧能那般单纯说理,反而带着一些少女的调皮与生动。
第一二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
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
第三四句“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嗅”字更妙,不仅发现了梅花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一个“嗅”字,整首诗都显得生动起来,更是将尼姑的形象具体化:她不是一个常伴青灯、刻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她是一个心中有花、活泼、自在又有生活情趣的年轻女子。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已经皈依佛门的年轻尼姑趁着春季到来离开寺院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却一无所获,当归途中遇到一棵梅花树时,突然意识到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有种“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之感,尼姑一下就顿悟了,于是写下一首《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顾名思义就是领悟佛理、领悟道经、领悟真理等。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唐代高僧、东山法门开创者、禅宗五祖弘忍在决定将衣钵传给谁时,六祖慧能与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两人的悟道诗。
神秀主张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则是主张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悟道诗,把两人推上了不同的道路。
尼姑的这首悟道诗不象神秀、慧能那般单纯说理,反而带着一些少女的调皮与生动。
第一二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
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
第三四句“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嗅”字更妙,不仅发现了梅花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一个“嗅”字,整首诗都显得生动起来,更是将尼姑的形象具体化:她不是一个常伴青灯、刻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她是一个心中有花、活泼、自在又有生活情趣的年轻女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