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明朝卖杏花
(2022-11-04 15:36:37)
			《卷秋云》
 
卷一颗天际星
亮晶晶
米粒光华
眨眼睛
卷一角尖屋顶
童话听
南瓜花车
檐下行
 
卷一枝秋叶青
风长吟
夜凉如水
起微冰
卷一盏暖灯芯
弯月静
重帘渐掩
谁共鸣
《深巷明朝卖杏花》昨天一不小心又写了三篇,是不是有点,嗯,不务正业?
 
哈,只是小诗,甚至诗都称不上,是顺口溜,或者童谣。写它们不费时间,基本都是十来分钟就能完成。
 
就是写所看所经历,随手拍的照片、所听到的话、所经历的事情。写所查所记忆,偶然跳出来的一两句古诗词,记不准的就去问度娘。
 
比如深巷和杏花这句,自然很多人知道,是偷自陆游,出自他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霁是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天放晴朗。矮纸,即短纸。草,草体字。细乳,指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指品茶。写的是春雨初晴,闲居无事,以写字、分茶作为消遣。
素衣犹及二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谓皇城里肮脏势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似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这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春光明艳,正是好时光,可却只能在小楼中百无聊赖,象极了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大好时光,不在抗金杀敌的战场,而在客舍赋闲。所以,江南的春天虽美,却令陆游更加惆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对比稼轩和放翁,虽都求战不得,但前者毕竟是杀过敌的,在醉里挑灯看过剑,在夜里巡过吹角连营,而后者,他的年华,是在一次次渴望,一次次等待中,虚度了。
        
是以江南越美,心中越伤,时光流逝,惟吟叹于细雨花香。却,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绝唱。
《何处秋风至》早起路上有风,把朝霞吹得聚拢,如凤凰展翅,觉秋光从容。
        
夜里回看照片,读首诗吧,读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送来大雁排排,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秋声,感知秋的情怀。
字面很浅显,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就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笔触是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风动庭树,木叶萧萧,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
结句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先“闻”,其实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跃然纸上。
再回到这幅照片,这是我在进地铁前过马路,等待绿灯时拍的,人潮熙攘,我在人群中举起手机努力拍摄的姿势引来很多目光。
他们也是北漂的“客”么,那一刻很多人也随着我,一起看向了,秋风中的晨阳。
《聊聊孟浩然的终生不仕》孟浩然可谓是中国小孩最早接触的大诗人,他的《春晓》,几乎是每一个背诗孩子的首选。
        
李白也是他的粉丝,公元726年,37岁的孟浩然与25岁的李白相遇,李白当即写下著名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多年以后,两人又在黄鹤楼重逢。李白又为孟浩然写下更为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为什么这么一个才高名大的大佬级诗人,却终身未入仕呢?
        
是不想仕、不能仕,还是各种因缘际会?聊聊呗。
        
年轻时候的孟浩然太贪玩,没把科举考试当回事,一心想着趁青春,先惬意地过一把隐士生活。他拉着同乡好友张子容隐居于鹿门山,过着悠然的山居生活。
        
不觉到了公元712年,张子容先着急了,便单独下山参加了科举考试,还一举高中进士。不慌不忙的孟浩然只作了《送张子容进士举》表示祝贺,仍沉浸于自得其乐的山水生活。
        
一晃,就到了公元717年,孟浩然已28岁,开始“玩”不踏实了,便先后通过多名官员举荐,试图通过"干谒"方式入仕。遗憾的是,多年努力,未获成功。
于是,公元727年,38岁的孟浩然奔赴京都长安,首次参加会试。他感觉自己状态也还可以,但放榜下来,没他的名字。次年,公元728年,中年老孟意气风发地迈入二次科考之路。还曾在太学赋诗,传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千古佳句,只可惜,第二次考试还是失败。公元734年,45岁的孟浩然第三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仍然遗憾,入仕之门依旧对他紧紧关闭。
        
幸好,在长安,还有张说、王维、贺知章等一众好友,陪在他身边,尤其是王维,因为写诗的风格相似,年龄差了十几岁的二人相见恨晚,成了无话不谈的知音之交。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有一天,在皇宫太乐署任职的王维,邀孟浩然入宫作客,品茗论诗,舒缓心情。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太监来报,唐玄宗来了。两人顿时大惊,皇宫禁地,外人不得随意入内,孟浩然在慌乱中直接躲到了卧室的床底下(“浩然惊避床下”)。
        
唐玄宗一进来,王维见他心情很好,便没有隐瞒,将实情告诉了唐玄宗,还把孟浩然绘声绘色地夸赞一番。唐玄宗久闻孟浩然的诗名,便没有怪罪,让孟浩然出来相见,问他最近有什么诗作。
        
也不知是老孟自视太高还是脑子一时进了水,竟然念出了“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玄宗皇帝一听,顿时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求仕失败后,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到了家乡襄阳,也是在这里,公元735年,已经46岁的孟浩然,又一次迎来了人生中绝佳的进阶仕途的机会。
根据《新唐书·孟浩然传》的记载,时任襄阳刺史韩朝宗与孟浩然一见如故,把酒言欢,孟浩然将自己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全都告诉给了这位父母官。韩朝宗也认为,孟浩然这样的人才,不应该被埋没。于是便决定,“偕至京师,欲荐诸朝”。
        
到了约定进京的时间,韩朝宗却迟迟未见到孟浩然,连忙派人去寻找,发现他正与一帮老朋友喝得正高兴(“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来人提醒孟浩然“君与韩公有期”,还善意劝他,你这么不守约定,会枉费了韩大人的一片苦心的。哪知孟浩然这时正喝在兴头上,口出狂言“我喝都喝了,现在全身痛快,哪有空管其他事情啊!”(“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韩朝宗大怒,从此不再理睬孟浩然。
        
史书记载的,大体是有这些事的吧,上述种种,便导致了这个才华横溢却终生未仕的孟浩然。当然文学史上一辈子小官小吏却佳作迭出的才子也不少,象孟浩然这样,终生未仕却名动天下,估计也就他了。
        
然而这些,对树枝旁的这弯月,有区别吗?它哪会在意照耀的是一个高官还是一个白丁?只有诗句流芳,沐浴日月,弥漫于人类的千古文明。                                                                                                                
							
		
						
		
		
		
		
		卷一颗天际星
亮晶晶
米粒光华
眨眼睛
卷一角尖屋顶
童话听
南瓜花车
檐下行
卷一枝秋叶青
风长吟
夜凉如水
起微冰
卷一盏暖灯芯
弯月静
重帘渐掩
谁共鸣
《深巷明朝卖杏花》昨天一不小心又写了三篇,是不是有点,嗯,不务正业?
哈,只是小诗,甚至诗都称不上,是顺口溜,或者童谣。写它们不费时间,基本都是十来分钟就能完成。
就是写所看所经历,随手拍的照片、所听到的话、所经历的事情。写所查所记忆,偶然跳出来的一两句古诗词,记不准的就去问度娘。
比如深巷和杏花这句,自然很多人知道,是偷自陆游,出自他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霁是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天放晴朗。矮纸,即短纸。草,草体字。细乳,指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指品茶。写的是春雨初晴,闲居无事,以写字、分茶作为消遣。
素衣犹及二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谓皇城里肮脏势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似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这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春光明艳,正是好时光,可却只能在小楼中百无聊赖,象极了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大好时光,不在抗金杀敌的战场,而在客舍赋闲。所以,江南的春天虽美,却令陆游更加惆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对比稼轩和放翁,虽都求战不得,但前者毕竟是杀过敌的,在醉里挑灯看过剑,在夜里巡过吹角连营,而后者,他的年华,是在一次次渴望,一次次等待中,虚度了。
是以江南越美,心中越伤,时光流逝,惟吟叹于细雨花香。却,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绝唱。
《何处秋风至》早起路上有风,把朝霞吹得聚拢,如凤凰展翅,觉秋光从容。
夜里回看照片,读首诗吧,读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送来大雁排排,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秋声,感知秋的情怀。
字面很浅显,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就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笔触是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风动庭树,木叶萧萧,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
结句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先“闻”,其实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跃然纸上。
再回到这幅照片,这是我在进地铁前过马路,等待绿灯时拍的,人潮熙攘,我在人群中举起手机努力拍摄的姿势引来很多目光。
他们也是北漂的“客”么,那一刻很多人也随着我,一起看向了,秋风中的晨阳。
《聊聊孟浩然的终生不仕》孟浩然可谓是中国小孩最早接触的大诗人,他的《春晓》,几乎是每一个背诗孩子的首选。
李白也是他的粉丝,公元726年,37岁的孟浩然与25岁的李白相遇,李白当即写下著名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多年以后,两人又在黄鹤楼重逢。李白又为孟浩然写下更为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为什么这么一个才高名大的大佬级诗人,却终身未入仕呢?
是不想仕、不能仕,还是各种因缘际会?聊聊呗。
年轻时候的孟浩然太贪玩,没把科举考试当回事,一心想着趁青春,先惬意地过一把隐士生活。他拉着同乡好友张子容隐居于鹿门山,过着悠然的山居生活。
不觉到了公元712年,张子容先着急了,便单独下山参加了科举考试,还一举高中进士。不慌不忙的孟浩然只作了《送张子容进士举》表示祝贺,仍沉浸于自得其乐的山水生活。
一晃,就到了公元717年,孟浩然已28岁,开始“玩”不踏实了,便先后通过多名官员举荐,试图通过"干谒"方式入仕。遗憾的是,多年努力,未获成功。
于是,公元727年,38岁的孟浩然奔赴京都长安,首次参加会试。他感觉自己状态也还可以,但放榜下来,没他的名字。次年,公元728年,中年老孟意气风发地迈入二次科考之路。还曾在太学赋诗,传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千古佳句,只可惜,第二次考试还是失败。公元734年,45岁的孟浩然第三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仍然遗憾,入仕之门依旧对他紧紧关闭。
幸好,在长安,还有张说、王维、贺知章等一众好友,陪在他身边,尤其是王维,因为写诗的风格相似,年龄差了十几岁的二人相见恨晚,成了无话不谈的知音之交。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有一天,在皇宫太乐署任职的王维,邀孟浩然入宫作客,品茗论诗,舒缓心情。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太监来报,唐玄宗来了。两人顿时大惊,皇宫禁地,外人不得随意入内,孟浩然在慌乱中直接躲到了卧室的床底下(“浩然惊避床下”)。
唐玄宗一进来,王维见他心情很好,便没有隐瞒,将实情告诉了唐玄宗,还把孟浩然绘声绘色地夸赞一番。唐玄宗久闻孟浩然的诗名,便没有怪罪,让孟浩然出来相见,问他最近有什么诗作。
也不知是老孟自视太高还是脑子一时进了水,竟然念出了“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玄宗皇帝一听,顿时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求仕失败后,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到了家乡襄阳,也是在这里,公元735年,已经46岁的孟浩然,又一次迎来了人生中绝佳的进阶仕途的机会。
根据《新唐书·孟浩然传》的记载,时任襄阳刺史韩朝宗与孟浩然一见如故,把酒言欢,孟浩然将自己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全都告诉给了这位父母官。韩朝宗也认为,孟浩然这样的人才,不应该被埋没。于是便决定,“偕至京师,欲荐诸朝”。
到了约定进京的时间,韩朝宗却迟迟未见到孟浩然,连忙派人去寻找,发现他正与一帮老朋友喝得正高兴(“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来人提醒孟浩然“君与韩公有期”,还善意劝他,你这么不守约定,会枉费了韩大人的一片苦心的。哪知孟浩然这时正喝在兴头上,口出狂言“我喝都喝了,现在全身痛快,哪有空管其他事情啊!”(“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韩朝宗大怒,从此不再理睬孟浩然。
史书记载的,大体是有这些事的吧,上述种种,便导致了这个才华横溢却终生未仕的孟浩然。当然文学史上一辈子小官小吏却佳作迭出的才子也不少,象孟浩然这样,终生未仕却名动天下,估计也就他了。
然而这些,对树枝旁的这弯月,有区别吗?它哪会在意照耀的是一个高官还是一个白丁?只有诗句流芳,沐浴日月,弥漫于人类的千古文明。
前一篇:满身烟火气,一颗玻璃心
										后一篇:雪满长安道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