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记随字 |
在和菜头的场地又见王小波,就有了今天的标题。我对李银河老师本来没甚意见,偶对她的行事有潜藏在心的隐隐小堵,但往往有更话痨更善表达的牛人,把我还未及琢磨清楚的念头就一一说尽。如若是这样的话题,偏偏我还不能跟贴说个“顶”字,也不能跟贴“拍”上一拍
——总觉得若是跟着一搭腔,就不再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失去了自家精神支持的群众基础,会惊飞那原本停留在高高矮矮竹篱笆上、牵牛花蕊里的、一丛丛的蓝蜻蜓。
最适合的方式,是回到自家地头,幽幽做个阐述。如果有邻人寻道而来,也请悄悄浏览。评论的不要。
脑海中对李银河和王小波十年前的形象,就是真实版的杨过和小龙女:男人意气,女人专情,一个杂文一个学术,冠绝天下。
这样的璧人因为生死而天人相隔,是世间最大的残忍,如果他们双双健在,不说小波是否还在提枪上马,至少李银河老师绝不会幽怨如此。因为王小波,所以李银河,理解万岁,哪怕我不是女人——十年光景,其实不易,在诸多一同缅怀的人群里,继续埋下说不出的苦,求一种曾经存在的宽慰,完全无错。
菜头的“反对”,我能明白;我的不反对,不是和他作对:只不过他大概是看《水浒》长大的男人,而我出生就叼着、绘图本的《红楼梦》,还是张纪中版的,所以特别能替女角儿惋惜。
因为这种属性不同的关系,所以大概是在连岳、方枪枪们已经在网络上聚集出“小波门下走狗”字样的时候,我还看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讲述“彩旗飘飘”的读本。把王小波介绍给我的,是我大学认识的一个叫做真克的兄弟,他的潇洒和狂傲为我一辈子都无法企及,他几乎总在读王小波,而且只读王小波,于是我也便开始读。
直至大三时候的某天,他连王小波的书都不再读了,洒然将他的签名档一抖,上书“行侠何须仗名剑,我自成佛不读经”,然后开始为了娱乐自己而狂打游戏,为了养活自己而狂写稿子。看他写出的东西里,王小波便赫然已经立在了那里。
所以后来每每谈到王小波,我脑子里第一时间总会闪过真克的影子,同样的瘦而高,后背微驼,颧骨高耸。我们在某一年先后离开那座给予我们大学生身份和工作机会的城市,分赴北京上海,若是偶有相见,那也是彼此的文字正好也许被对方看到,他骂一句“xx这个锤子”,意思是不屑我字里行间的肉麻,而我骂一句“真克这个逼人”,意思是还成,这哥们,还好好活着。
这也就是看过几乎市面上各种盗版王小波文集长大的人,和我的交集经历。也因回溯这段记忆,重走了一次小波路。
我总想这拨读过小波的人,无论是出生就受了小波的割,还是后天接受小波文字的洗礼,尽管形色各异,所处不同,但找到彼此的方式,便是对他笔下描述的那个宁静的精神家园充满认同
“——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这个场景不怕被重复,不怕被万千个有着种种不同的blog所引用,哪怕仅仅是处于矫情;但它怕吵,怕折腾,怕拿来做引子做话头,怕有人用他的理解写,却引来一群话痨表达自己智商的争先恐后。所以对重走小波路这件事,和菜头觉得李银河折腾,我觉得和菜头也在折腾,如果有人对我这篇大放厥词,那么我tm也是个引来折腾、破坏一锅好汤的老鼠屎
——我们按着小波的指引为自己落笔,因此找到了那丛引我们进到宁静的竹篱;却又往往因为自己的落笔,引了应和或嘲讽,把那些花蕊中的蓝蜻蜓,惊飞到天外去。
说到小波十周年。最好是,提都不要提。
——总觉得若是跟着一搭腔,就不再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失去了自家精神支持的群众基础,会惊飞那原本停留在高高矮矮竹篱笆上、牵牛花蕊里的、一丛丛的蓝蜻蜓。
最适合的方式,是回到自家地头,幽幽做个阐述。如果有邻人寻道而来,也请悄悄浏览。评论的不要。
脑海中对李银河和王小波十年前的形象,就是真实版的杨过和小龙女:男人意气,女人专情,一个杂文一个学术,冠绝天下。
这样的璧人因为生死而天人相隔,是世间最大的残忍,如果他们双双健在,不说小波是否还在提枪上马,至少李银河老师绝不会幽怨如此。因为王小波,所以李银河,理解万岁,哪怕我不是女人——十年光景,其实不易,在诸多一同缅怀的人群里,继续埋下说不出的苦,求一种曾经存在的宽慰,完全无错。
菜头的“反对”,我能明白;我的不反对,不是和他作对:只不过他大概是看《水浒》长大的男人,而我出生就叼着、绘图本的《红楼梦》,还是张纪中版的,所以特别能替女角儿惋惜。
因为这种属性不同的关系,所以大概是在连岳、方枪枪们已经在网络上聚集出“小波门下走狗”字样的时候,我还看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讲述“彩旗飘飘”的读本。把王小波介绍给我的,是我大学认识的一个叫做真克的兄弟,他的潇洒和狂傲为我一辈子都无法企及,他几乎总在读王小波,而且只读王小波,于是我也便开始读。
直至大三时候的某天,他连王小波的书都不再读了,洒然将他的签名档一抖,上书“行侠何须仗名剑,我自成佛不读经”,然后开始为了娱乐自己而狂打游戏,为了养活自己而狂写稿子。看他写出的东西里,王小波便赫然已经立在了那里。
所以后来每每谈到王小波,我脑子里第一时间总会闪过真克的影子,同样的瘦而高,后背微驼,颧骨高耸。我们在某一年先后离开那座给予我们大学生身份和工作机会的城市,分赴北京上海,若是偶有相见,那也是彼此的文字正好也许被对方看到,他骂一句“xx这个锤子”,意思是不屑我字里行间的肉麻,而我骂一句“真克这个逼人”,意思是还成,这哥们,还好好活着。
这也就是看过几乎市面上各种盗版王小波文集长大的人,和我的交集经历。也因回溯这段记忆,重走了一次小波路。
我总想这拨读过小波的人,无论是出生就受了小波的割,还是后天接受小波文字的洗礼,尽管形色各异,所处不同,但找到彼此的方式,便是对他笔下描述的那个宁静的精神家园充满认同
“——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这个场景不怕被重复,不怕被万千个有着种种不同的blog所引用,哪怕仅仅是处于矫情;但它怕吵,怕折腾,怕拿来做引子做话头,怕有人用他的理解写,却引来一群话痨表达自己智商的争先恐后。所以对重走小波路这件事,和菜头觉得李银河折腾,我觉得和菜头也在折腾,如果有人对我这篇大放厥词,那么我tm也是个引来折腾、破坏一锅好汤的老鼠屎
——我们按着小波的指引为自己落笔,因此找到了那丛引我们进到宁静的竹篱;却又往往因为自己的落笔,引了应和或嘲讽,把那些花蕊中的蓝蜻蜓,惊飞到天外去。
说到小波十周年。最好是,提都不要提。
前一篇:2006,我在钱包网
后一篇:情人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