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2017-04-18 23:37:47)
标签:

宋诗

陈与义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分类: 宋诗精选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巧画无盐丑不除, 
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 
桃李依然是仆奴。


病见昏花已数年, 
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 
眼乱初逢未敢怜。


粲粲江南万玉妃,
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 
惟恨缁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
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 
前身相马九方皋。


自读西湖处士诗,
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 
绝胜前村夜雪时。


【作者】
  1090-1138,字去非,洛阳人。政和三年(1113),上舍及第,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绍兴元年(1131)迁中书舍人,拜吏部侍郎,旋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请闲,卒。有集二十卷,词一卷,今存。白敦仁《陈与义集校笺》最为精善。

【注释】
  ⑴张规臣,字元东,陈与义的表兄。他为一位人称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题了诗,这是陈和作。 ⑵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妇女,姓钟离,名春。因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后人也就称她为无盐。她容貌丑陋,但有德行,后被宣王立为王后。清姝(音舒):清秀而美丽。这两句是说一个女人长丑了,再画得巧妙些,也不能将其丑除掉,可是,仁老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 ⑶从:同纵。从教:纵使。这两句是说,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中国人民从古以来,就尊崇气节,赞赏坚贞,而鄙视趋炎附势。所以认为能抵抗严寒的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而逢春暖就开放的夭桃浓李,在品格上却不如它们。 ⑷这两句是说,多年病眼,视物模糊,想来只有白梅花还是照旧可以看得清楚。 ⑸这两句是说哪知白梅已变成了黑色,最初相逢,不敢相爱。陈玄:墨。韩愈在游戏文章《毛颖传》中为墨取名陈玄。怜:爱。 ⑹粲粲:鲜明的样子。玉妃:比喻白梅花。 ⑺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两句是为仁老画的不是白梅而是水墨梅作出解释,想象这是玉妃由江南客游京洛,而京洛风尘大多,以致她们所穿白衣也变黑了。京洛:西晋当时的京城洛阳。缁(音兹):黑色。素:白。 ⑻含章:汉代长安宫殿名。春风面:美丽的脸。这句是以美艳的宫女比喻所画墨梅。也许所画是以宫殿作为背景,即所谓宫梅。 ⑼造化:创造,化育;也指天地,自然界。秋兔毫:指笔。秋天的兔毛极细,称为秋毫,适于制笔.这句是说在画家笔下,成功地再现了大自然。 ⑽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使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注意的是马的‘天机’,看到的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见《列于·说符》)这句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 ⑾西湖处士诗指林逋《梅花》两首,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两联,自来被推为杰作。林逋长期隐居杭州西湖中的孤山,故称之为西湖处士。处士是不做官的读书人的通称。 ⑿这两句是赞美仁老所画水墨梅悬挂在晴窗之上,非常逼真,胜过了林逋诗中所写雪夜梅花。

【品评】
  这一组诗写于政和八年(1118),作者才二十九岁。曾敏行《独醒杂志》云:“花光仁老作墨花,陈去非与义题五绝句。徽庙(徽宗)见而喜之,召对擢用。画因诗重,人遂为此画。”仁老即超然和尚,字仲仁,住持衡山花光寺,故人称之为花光仁老。其墨梅为世所重,亦见于黄庭坚、秦观诸人的诗集中。
  我国古代绘画是注意着色的,故以丹青为绘画的代称。但当作者和观者不满足于表面上的形似,进而追求精神上的神似之后,使表现力更得以充分发挥的水墨画便出现了。相传为王维所作之《山水诀》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此语或非出自王维,但却可认为是南宗画以水墨作山水的一种理论。这种不拘形式但求意趣的倾向使绘画诗化,从而形成文人画。苏轼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更鲜明地提出了作画吟诗突破形似,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能够扩充想象力,增强表现力,取得更强的艺术效果的观点。
  陈与义这五首诗,既是对花光仁老艺术成就的赞叹,也是对水墨画作出的美学解释。其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很精辟地指出了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反映了我国古典美学中“迁想妙得”“离形得似”的追求,即艺术家(也包括有鉴赏力的读者)承认:为了赋与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自己有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摹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再上升到遗貌取神的境界的权利。这组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的备受青睐,迄今不衰,正证明了仁老的画、陈与义之诗与读者的视野是融合无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