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诗精选 |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楚辞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当时在江汉一带流行着一种句子长 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和多用“兮”字的民歌。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以 《离骚》为代表的大量诗歌,这种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学体裁,就是 楚辞,又称《骚体》。从此,“风”“骚”并峙,成为古典诗歌的两座顶峰, 昭示后人。
两汉时期的诗歌成就集中在乐府民歌上。汉代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 经》的传统,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叙事性很强。例如《妇 病行》、《出东门》、《战城南》、《陌上桑》等都以精练传神的笔墨描写 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或场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焦仲卿妻》(又称《孔雀东 南飞》),完整地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始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被明代王世贞赞为“长诗之圣”。从思想内容上看,汉代乐府民歌深刻地反 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沉重的剥削和徭役,连年的战争,流离异 乡的愁恨,爱情生活中的悲欢……。汉乐府民歌格调古朴浑厚,多采用杂言 体和五言体,善于通过口吻毕肖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汉乐府民歌中也有 一些抒情短章,如《上邪》即是短章中的神品,历代传诵。
在汉代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东汉末年出现了一批以《古诗十九首》 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它们深情怊切, 语言精致, 被后人赞为“五言之冠 冕”。
建安时期涌现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了”及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大批 作家。他们大多亲身经历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深 刻的感受。他们敢于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 同时也吐露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具有“志深而笔长”、“梗概 而多气”的时代特色。象曹操的 《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陈琳的 《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等,都是反映汉末现实的名篇。建安 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曹植,他的诗歌气格高古,文体华美,情辞兼胜,代表 作有《笙篌引》、《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等。建安诗人 的作品内容充实,笔力刚健,气势充沛,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成为后 世反对绮靡文风的旗帜。
魏晋之际,最杰出的诗人是嵇康和阮籍。嵇诗以四言为主,风格秀逸, 最有代表性的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杷现实生活中无由发泄的愤 懑和苦恼用诗歌的形式倾泻出来,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旨意遥深, 具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的特点。
西晋太康前后,多数诗人追求辞藻典雅和对仗工整,“采褥于正始,力 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讲究诗歌的艺术形式。最能代 表大康诗风的是陆机和潘岳。而代表大康诗歌最高成就的是左思。他的代表 作《咏史》八首等内容充实,笔力雄健,在当时独树一帜,被誉为“左思风 力”。左思之后,比较有成就的诗人是刘琨、郭璞。
东晋时期,以阐述老庄哲理为主旨的玄言诗流行。直到东晋末年,才出 现了大诗人陶渊明。他以真率自然的笔调描绘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感受,象 《归田园居》、《移居》、《和郭主簿》等作品,自然平淡,言浅意深,韵 味隽永,宛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沉闷的诗坛。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把 无数诗人引入一个新的创作天地。陶诗的艺术境界渊深朴茂,衣被后学,被 后人奉作典范。
刘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谢灵运和鲍照。谢灵运擅长描状山水景色, 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石壁精 舍还湖中作》等。鲍照的乐府诗最出色,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等, 风格遒丽,感情奔放,音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是当时流行的三体之一, 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齐梁时期,沈约、谢朓等人把魏晋以来声韵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诗歌创 作中,创造了一种注意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标志着中国 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永明诗人中成就最大 的是谢朓,代表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等,语言洗练,风格淡雅。
梁陈时期,诗风日趋柔靡,“宫体诗”流行,但也有一些清新之作。这 一时期比较优秀的诗人有江淹、伺逊、吴均、阴铿。江淹善于摹拟,其代表 作《杂体三十首》分别摹拟了自汉至宋三十位诗人的作品,风格酷似。何逊 的诗情词深婉,代表作有《临行与故游夜别》、《相送》等。吴均的诗格调 清拔,在当时颇具特色,号为“吴均体”。阴铿的诗风格清隽,以写景见长, 尤善写江景,代表作有《渡青草湖》、《晚出新亭》等。
北朝的文人诗歌创作不如南朝繁荣。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庾信。庾信本仕 梁,后被强留北朝,经受了国破家亡、羁留异域的痛苦后,其诗一洗早年的 浮华,而形成一种苍劲悲凉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咏怀》二十七首、《重 别周尚书》等。此外,王褒的《渡河北》也是传诵之作。
除了文人诗歌外,还有大量的乐府民歌。
南朝的乐府民歌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出自女子之口的情歌。例如 《子夜歌》、《华山畿》、《读曲歌》等。《西洲曲》是一首长篇爱情诗, 表达了一位女子对爱人连锦不绝的相思,历代传诵。此外,还有一些娱神乐 歌和反映江南风情的作品。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婉,体制短小,多数是五言 四句体,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双关隐语。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反映了北方人民在兵荒马乱中遭受的苦难,如《紫骝 马歌》、《琅琊王歌》等。其中最杰出的篇章是《木兰诗》,歌颂了代父从 军的女英雄木兰。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塞北风情,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 的豪爽刚猛气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敕勒歌》。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数 量虽不及南朝民歌多,但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广泛。其笔力 刚健,风格豪放,与轻曼宛转的南朝民歌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从《诗经》到唐代近体诗出现之前,古诗的发展经历了一千 多年的漫长岁月。诗歌的体制日趋完备,诗歌的内容日趋丰富,诗歌的形式 日趋精美,诗歌的风格日趋多样。所有这些,都为唐诗的出现——古典诗歌 创作的黄金时代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书共选录了从《诗经》至南北朝的诗歌约一百六十篇,包括四十八位 诗人和无名氏的作品及乐府民歌。入选的篇目力求体现各个不同时代的诗歌 创作风貌及重要诗人的创作风格,尤其注意对乐府民歌的介绍,希望有助于 今天的读者了解古诗发展的轨迹。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