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衔纸”,苏轼诗里清明奇观
过去看苏轼的寒食帖,只在欣赏他的书法,没大注意诗文内容;后来细读那两首寒食诗,看到“但见乌衔纸”之句,顿时感觉特别触目惊心。
“乌衔纸”,不就是乌鸦衔着冥纸漫天飞吗?这简直是古代寒食节(清明节)出现的一种奇观,如今的人们实在很难想象。但苏轼的描写应该是真实的。
寒食节本来就有“野祭”之称,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绵延两千余年。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节俗包括禁烟火、吃冷食、扫墓祭祖上坟等内容,届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烧冥纸。在古代有关清明寒食节诗文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乡野坟茔纸飞鸟啼的悲催情形。
例如唐代诗人贯休就在一首诗里写了这样的情形,说是“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而另一位诗人来鹄,则在诗里写道:“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他们都提到伤心动魂的鸟啼,那啼血的杜鹃声、“学人啼”的鸟叫声,也是够凄惨的,却没有“乌衔纸”那样让人触目惊心。
在古诗词中写到令人伤感恐惧的乌鸦的也有,例如周邦彦就在《琐窗寒·寒食》里哀唱过“暗柳啼鸦”。也有人写到鸟啄纸钱的现象,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里就有“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的句子。大概寒食节里人们焚香烧纸祭拜的时候,山野坟茔里鸟啄风吹,冥纸死灰就会到处飞扬。而坟地里最多的鸟雀,是那些喜欢觅食腐尸残供的乌鸦,它们当然会啄着残余的冥纸,还含起来漫天飞去。可见苏轼描写的“乌衔纸”不是生造的,而是确有发生的真实情形。
不过苏轼诗里写的“乌衔纸”意象特别凄凉。他在诗里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江水高涨将要漫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苍茫风雨中飘摇,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用湿芦苇在破灶里烧着。如此窘迫的生存环境已经够倒霉晦气了,何况在风雨如晦的天地间,居然有含着冥纸的乌鸦从坟茔飞来屋前,这是何等不祥的阴霾时空!
这“乌衔纸”的寒食节,是苏轼平生境遇最凄苦的岁月见证。那时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了,他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轼在愁卧中知道美丽的海棠花被风吹雨打凋谢了,散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进而又看见凄风苦雨中乌鸦衔着纸钱飞来飞去,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他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门幽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归故里,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他也想像阮籍一样作途穷之哭,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苏轼当时的心情是极度沉郁的。
要说,苏轼这两首寒食节诗在他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上乘之作,但这首诗如同他那首有名的悼亡妻的词一样,写出了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受。他以风雨小屋、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乌衔纸”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渲染凄怆悲凉的精神氛围,显示出一种沉稳悲怅的人格力量,因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读来黯然神伤。
豪放达观的苏轼也从不掩饰内心深处的悲哀,而“乌衔纸”的阴霾更是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四月,他苦咏出这两首寒食诗,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又特意书写下昔日旧作,更以其精湛的书法成为传世杰作,人称寒食帖。
这寒食帖的流传也真可谓宠辱有加、命运多舛,她曾被乾隆皇帝珍藏在三希堂上,也曾在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焚烧,还流落到日本遇到那场东京大火。然而天意独怜才,苏轼的这幅书法历经劫难还是保留下来了,让我们今天能目睹一代天才的翰墨风采,也得以窥见历史天空中那一片阴霾。文/曹宗国
百度快照显示:此文被人间正道抄袭发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a6538742930985714184/
被大历史一箩筐抄袭发百家号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432831745530914&wfr=spider&for=pc
1《曹宗国文史随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1t0zd.html
2《曹宗国文化评论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cqc.html
3《曹宗国时评文集》http://hlj.rednet.cn/wj/136.htm
4《曹宗国诗歌散文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d43.html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