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元璋缘何受电影导演一拜

(2016-11-04 07:27:19)
标签:

历史

文化

文学

      朱元璋缘何受电影导演一拜

 

 

据说影视圈里人有的也信点“迷信”,那就是一部电影开机的时候,导演要拜一拜;而贾樟柯自言,他拜的人中居然有朱元璋,一时传为笑谈。

 

不过,朱元璋和戏剧倒真还有些勾连。

 

了解中国戏剧史的人都知道,明代杂剧传奇是很有名的,而元末明初的《琵琶记》则称为南戏之祖,那就是因为朱元璋的特别推许而成就的。据明人黄溥言的《闲中今古录》记载:

 

“元末永嘉高明字则诚,登至正元年进士,历任庆元路推官,文行之名重于时。见方国珍来据庆元,避世于鄞之栎社,以词曲自娱。因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因编《琵琶记》用雪伯喈之耻。洪武中征辟,辞以心疾不就。使复命,上曰:‘朕闻其名,欲用之,原来无福。’既卒,有以其记进,上览毕曰:“《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羞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

 

朱元璋对《琵琶记》真可谓推崇备至,认为这部戏简直是比四书五经还高级的精神食粮,是富贵人家不可缺或的珍羞百味。他每天退朝后,都命优伶进宫,演出此剧,百看不厌。在他的倡导下,《琵琶记》得以在各地推广,成为一齣家喻户晓的热门剧目,从此流传至今,七、八百年来屡演不衰。不仅如此,他在鼓励演出《琵琶记》的同时,还推进了戏曲声腔的改造。他命教坊司与演员参照“北曲”,创制新腔,并将“北曲”采用的乐器——筝、琵琶等,用来演奏“南曲”。这就使“南曲”的声腔曲调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提高了表现能力。于是《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并对后来的明代传奇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朱元璋还曾召集昆山艺人提倡演唱“昆山腔”,这就使源自昆山的昆曲风行一时,成为有全国影响的代表性剧种。

 

你看,开国洪武大帝朱元璋对戏剧如此“皇恩浩荡”,岂不该受到戏剧界乃至影视界人士的礼拜吗?所以贾樟柯的开机一拜并非搞笑。

 

那么,这位放牛娃出生的皇帝为何懂得戏剧呢?这可能跟他的平生经历有关。杂剧在元代已经成熟兴盛,到明初有些低落,但还是在民间相当流行。当时,各地盛行的主要是“北曲”,而最早形成于温州的杂剧则称为“南戏”。朱元璋生于安徽凤阳,自幼乞讨度日,在流浪中也找找乐子,有时溜进勾栏瓦舍躲在墙角看戏,渐渐有所爱好。后来登基当了皇帝,他便调令戏班子进宫演出,看过不少节目,也就堪称懂戏剧了。

 

当然,作为皇帝,朱元璋欣赏《琵琶记》的主要原因,还是看重它的教化。《琵琶记》的故事是写蔡伯喈进京赶考,其妻赵五娘在家奉侍翁姑,生活贫苦,宁愿自己咽粮充飢,也不让公婆挨饿。公婆亡故后,她剪发换了两张草席安葬,最后进京寻夫,在相府怒斥中了状元当了官的蔡伯喈。赵五娘为了老人,竭尽所能,卖钗、剪发、侍病、咽糠、扒土、行乞,却很少表露自己在行孝,并无夸张和做作,而是处处本其自然,不得不为,这样就很能感动人,所以朱元璋认为比四书五经还管用。

 

不过认真说来,朱元璋的推许《琵琶记》未免有些“承蒙错爱”。因为毕竟文化有限,他只看中了赵五娘,却没能看透蔡伯喈,或者说他只是“仁者见仁”,不知“智者见智”。其实,《琵琶记》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作品,它的多义性引发了不同人士的不同感受。

 

元末高则诚所作的杂剧《琵琶记》,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高明大致保留了原来故事的框架,也保留了女主人公赵五娘“孝妇贤妻”的形象,但在作品的主题、蔡伯喈的形象和最后的结局上都作了很大的改动,他把一个“陈世美”式的弃亲背妇、忘恩负义的反面人物改写成了一个忠孝两全、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高明对这个人物寄予了同情、宽恕和理解,试图通过这个人物去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但没想到“种豆得瓜”,这样一来反而增强了蔡伯喈这个形象的悲剧性。

 

蔡伯喈这个形象的悲剧性首先在于,封建伦理纲常里所谓“忠”,只不过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封建秩序的借口,它要求人们通过礼教的自律,抑制个人的欲望乃至身家性命而效忠极权,这本身是违背人道天伦的,是虚伪透顶的。更何况牛丞相分明是以尽忠为名,逼迫这位状元当女婿,生生割断其与父母和结发妻子的关系,使他陷入“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境地。蔡伯喈的“忠孝两全”在强大的权势面前不堪一击,而赵五娘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对其天良的严厉鞭笞,也是对封建忠孝观念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蔡伯喈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深刻的时代悲剧、社会悲剧。

 

《琵琶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首次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进行关注的作品,它展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自身存在着的性格弱点和缺陷、以及作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种种冲突。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其父逼他进京赶考图取功名;蔡伯喈考中状元后,又被牛丞相强行招赘;蔡伯喈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父母双亡,他想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他既贪恋眼前功名富贵又难以心安理得,虽良心未泯却又不敢采取行动;他性格寡断和懦弱,不愿被封建伦理纲常捆绑却又没有勇气冲击这罗网,向往自由却又不敢为争取自由而奋力斗争;他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试图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解脱,过着一种苦闷痛苦的生活。蔡伯喈的人生悲剧,其实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矛盾痛苦复杂心态的反映。

 

对于《琵琶记》这些深层含义,当时就有人作了解读,并且产生了严重争议。一些有见识的文化人士认为全剧都在做反面文章,假颂真骂,甚至“全传都是骂”,也有人看到怨。比如明代文学家徐渭就指出:“《琵琶》一书,纯是写怨:蔡母怨蔡公,蔡公怨儿子,赵氏怨夫婿,牛氏怨严亲,伯喈怨试,怨婚,怨及第,殆极乎怨之致矣!”而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也认为,这部戏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快活话,读下来却胜读一部《离骚》。

 

这些当然是朱元璋不懂的。不过幸亏他看不懂,才成全了《琵琶记》,所以我们至今还要感谢他。

 

 曹宗国作品链接:

1《曹宗国文史随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1t0zd.html

2《曹宗国文化评论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cqc.html

3《曹宗国时评文集》http://hlj.rednet.cn/wj/136.htm

4《曹宗国诗歌散文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d43.html

中短篇小说集《人迹》http://v.book.ifeng.com/book/yc/3009557.htm

长篇历史小说《巴山旧事》http://yuedu.baidu.com/ebook/d0d49387b14e852458fb575c?fr=aladdin&key=巴山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