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 |
王安石解字并非闹笑话
北宋名宰王安石是个挺有个性的官员,他主政改革多有独见,老来赋闲也喜欢别出心裁,人称“拗相公”,还拿他的言行编了许多笑话。比如王安石潜心思考字源,专门从会意的角度解释汉字,就被人们当做是穿凿附会的笑话,所作的《字说》也在司马光主政后遭禁而湮没了。其实,王安石的解字并非完全是闹笑话,他的许多解读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有见地的。
认真考究,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关于王安石解字的笑话,反倒是嘲笑者自己搞错了。例如苏东坡讥笑王安石对“波”字的解释,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其实是苏东坡自作聪明。
王安石《字说》里说“波者,水之皮也”,表面上看来,他似乎是搞错了。因为人们一般都认为“波”是形声字,“皮”是取其古代读音po,怎么能会意为表皮呢?说水有皮未免荒唐,那么说水有骨就更荒唐了,所以苏东坡就用“滑者,水之骨也”来反讽。“滑”字是人们认为最明显的形声字,《史记》里就有《滑(gǔ)稽列传》,苏东坡是认为“波”和“滑”一样,都是形声字,王安石用会意来解释是闹笑话了。
但是深究起来,其实“波”和“滑”并非纯粹的形声字,而是既有形声,也兼有会意的成分。因为从字的本义上讲,“皮”的本意并不是表皮,而是用手剥皮,将皮揭起、使皮起坡的意思;而“滑” 也可以视为“合体造字法” ,三点水加一个骨,骨头掉进水里自然为“滑”,现在百度上也还保留了这种解释。所以,从字的本意的角度看,王安石的会意其实并没有错,反倒是苏学士的学问不如他老道,自己闹了笑话,后人也盲目地跟着傻笑。
事实上,人们嘲笑王安石把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来解释,很多都是因为这些字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嘲笑他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比如,王安石解释“伪”字,他说“人为之谓伪”,人们就认为“为”应该是取其声而嘲笑他。其实,“伪”从人,从为,为是亦声亦义。因为古人畏天,认为天下任何事物都有其天然的形态和天然的运行规则的,必须尊重事物天然的状态,而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人为去做,因此可以说人为的东西就是欺诈,就是伪。
又如,王安石说“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歃血自明而为盟”,这里面的“五”、“十”、“明”都是亦声亦义,它们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人们不能认为它们就只是形声字,而嘲笑王安石从会意的角度解释是错误的。
造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说,那是早在汉代许慎就提出来了的,王安石这样的大学问家怎么会不知道呢?他之所以只从会意的角度解字,肯定不是因为缺乏字源学问的起码常识,而是为了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在六书中,会意字是最有意思的,字里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信息,聪明的王安石当然乐于解谜,这种精神其实是很难能可贵的。事实上,他对许多字的会意也确实很有创见。
比如,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会意字:“位者,人之所立”、“讼者,言之于公”、“‘邑交曰郊”、“分贝为贫”、“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二户相合为门”等等,都是王安石首先“会”出来的,并把它写进了《字说》里。
当然,这位“拗相公”为了创新,也难免有失于穿凿附会,比如他说“诗字从言从寺,法度之言也”,这显然就牵强了。于是反驳者就说,那么“侍者,法度之人?峙者,法度之山?痔者,法度之病也?”这确实抓住了王安石的毛病,搞得他大窘。
但不能因为他有点毛病就认为都是在闹笑话而全盘否定。大凡发明和创新,往往都不可能一下子就百分之百的正确;世间有思想有创见的人,也难免有疏忽缺失;如果因此而嘲笑和全盘否定他们,那就会湮灭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王安石《字说》的被嘲笑和禁毁,应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1《曹宗国文史随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1t0zd.html
2《曹宗国文化评论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cqc.html
3《曹宗国时评文集》http://hlj.rednet.cn/wj/136.htm
4《曹宗国诗歌散文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d43.html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