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个“哀而不伤”的节日

标签:
杂文 |
分类: 文史随筆√ |
清明是个“哀而不伤”的节日
清明节假快到了,人们都将去扫墓和踏青,这既是一次亲情释放,又是一次文化出游。因为,清明其实是一个别有文化意蕴的节日。
按说,扫墓是悲情的,而踏青则是欢快的,然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却把这样两个一悲一喜的活动安排在一起进行,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悲喜交集但都有节度的情感氛围,正合乎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这正是清明文化独具的特色。
许多人以为清明节就是农历节气清明那一天,那是错误的。传统民间习俗的清明节,其实是指清明前后的一些日子,包括古代习俗的“寒食”和“上巳”节,而“寒食”和祭奠亡故亲人的传统有关,“上巳”和郊游踏青的习俗有关,所以人们在清明节期内既扫墓祭祖又郊游踏青。
在举行这两种悲喜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就自然而然地受到调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节制。
清明节祭奠不同于其它祭奠活动,它不是在庙堂和家庭举行肃穆的祭拜仪式,而是到亡故亲人的坟墓前去挂亲、祭拜。这种活动氛围就不是那种悲哀肃穆,而更多的是一种亲情的表达。人们在亲人的坟头插上花花绿绿的清明吊,焚香礼拜,形同一次探望拜见,心情是缅怀多于哀伤,而不必痛哭流涕。所以古代有关清明的诗词,很少出现哀哭的字句。当然古代楚人也有在墓前歌哭的,那只不过是善哭者的长歌代哭。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民俗,扫墓之余,人们往往还会在坟地里流连一些时候,顺便观赏周围山水春光,有文艺爱好的还可以歌咏弹唱,这在古人清明诗词里也有所反应。古人清明扫墓往往有诗酒之兴,人们会把事前准备的酒菜熟食摆出来,大家席地而坐,饮食交谈。当然也有扫墓之后到附近酒家去把酒遣怀的,这就是杜牧那首著名的诗中说描写的情形:“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然,清明节里除了扫墓之外,人们也会专门去郊游踏青,但这时节的游玩就不同于往常的兴高采烈,而是优哉游哉,既陶醉于大自然的山花林泉,又难免生发对亡故亲人的幽思,在心灵深处感受人间生命的美好。所以古代诗人描写清明出游踏青的诗词,往往在渲染“清明杏花天”的同时,又同时抒发人间情思,在“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诗酒清吟祭华年”。
这样一种节日活动的形式和情调,就说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
,
中国传统清明节所营造的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氛围,就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一种升华,那就是对人生的欢乐和悲伤更加泰然和坦荡,对人的生死存亡有了更加淡定达观的态度,对生命的存在更加客观和珍重。这实际上是对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一种觉悟和提高。
因此,清明节确实一个很有文化意义的节日,愿人们在一年一度的节假中表达家国亲情,感受人间春色,并且陶冶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