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究竟是从哪里出发的

标签:
文化文学 |
《西游记》究竟是从哪里出发的
最近媒体报道,有韩国专家说《西游记》是从他们那儿出发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唐僧取经作为史实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根本毋庸争论;而争论一个神话故事里的真实出发地那就简直是荒唐,这可不是泡菜。
据说韩国人是为了和中国湖北随州的宣传相争,但随州只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说他们那儿有个地方就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地、故事原型地和原创地。这无论真实程度如何,倒还有点意思。因为关于《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的起源,在文化上确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而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初就有几位文化大家做过研究,他们认为作为神话故事的起源,唐僧倒是次要的,孙悟空的来历才是最关紧要的。《西游记》说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当然是吴承恩编的神话;其实孙悟空还有更早的文化来历。但鲁迅、胡适以及陈寅恪、郑振铎、吴晓铃、季羡林等对此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鲁迅和胡适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鲁迅是主张本土说的。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到孙悟空形象系正宗“国货”,应是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又说“巫枝祇”)。“无支祁”号称“千古第一奇妖”,其形状像猿猴,头颈长达百尺,也是火眼金睛,力大无穷,搏击跳跃,眨眼不见。他常在淮水兴风作浪,传说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最后由猛将庚辰挥舞方天戟制服了他。“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鲁迅认为这“无支祁”就是孙悟空的祖宗。
胡适是主张进口说的。他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胡适果然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找到了神猴“哈奴曼”,乃是印度教神话中最著名的猴子,是风神和母猴安阇那之子。相传“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身躯也可随意变化,手持如意金棍,善于腾云驾雾,可捕捉行云,可倒空江海,专门除恶扬善。神猴“哈奴曼”在印度教中的地位很高,至今在印度新德里还有两尊数层楼高的巨大“哈努曼”塑像。胡适认为这“哈奴曼”应该是孙悟空的原型。
其实,胡适和鲁迅的观点看似对立相反,实际上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因为作为民间传说,孙悟空很可能佛教故事和中国古代神话杂糅在一起的“混血儿”。
但后来的学者更注重从中国历史文本资料里寻根求源。他们认为《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真实事件应该是所有《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出发点,但《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孙悟空。孙悟空是直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才正式登场的,说的是西行取经的法师遇到了一个白衣秀才,秀才拦住法师问他是不是取经,并说:“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法师当时就改称秀才为“猴行者”,“行者”在佛语中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法师遂与“猴行者”同赴西天。孙悟空偷蟠桃、偷人参果等主要“劣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大都有案可查,这个“猴行者”很可能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最早雏形。
而元代杨景贤六本杂剧《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说他原本是民间一个大家庭里的人,还有发妻以及弟兄、姊妹五人。剧本中,孙悟空一上场就有一段自我介绍:“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这孙悟空 的“大姊狮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孙悟空只是“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哥,一家人“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孙悟空还说“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的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这样的剧本很可能也是吴承恩参照过的。
很有意思的是,前几年福建省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说他们在福建省顺昌县的宝山主峰上考古发现了一座双圣墓,始建于元末明初,有“齐天大圣”“通天大圣” 两块墓碑。他在一篇《孙悟空的原籍在福建宝山》的论文中认为,这正是《西游记》杂剧中说的孙悟空两兄弟的墓葬,而此地的宝山主峰便很可能就是石猴(指孙悟空)的“出生”地。当然,他的说法并未得到学界认定。
。
由此看来,《西游记》的实际出发点,既有佛道宗教影响,也有中国民间传说的源流。吴承恩在小说中的说法是有意屏蔽了它的真实来源,虚构加重了宗教成分,以致有学者认为《西游记》简直就是一本宣扬“全真教”教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