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文 |
分类: 文史随筆√ |
荣国府是怎样办“春晚”的
因为冯小刚和赵本山出任正副总导演,马年春晚被大家热议了一阵子。借这个话把儿,我来说说《红楼梦》里荣国府是如何办“春晚”的。
《红楼梦》53和54回,浓墨重彩地写了宁荣二府过春节的盛况,其中也包括荣国府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不过因为大年三十和初一都忙于进宫朝贺和祭拜宗祠,然后各家又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直到十五日荣府家宴大聚会,才上演文艺节目。这晚虽说是元宵,但当时过春节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整个儿连轴转,所以还是应该称之为“春晚”。
荣国府的这场“春晚”是在大花厅里举行的,那花厅里原本就有个大戏台,他们就正对着戏台摆了十桌席。贾母居中,亲戚姨妈和大族妯娣两边作陪,凤姐等在旁伺候,两府和众族中男女分坐在周围,大家一边敬酒吃喝一边看戏台上的表演。这格局纯属家宴唱堂戏,当然没有什么总导演和审查组,要说有,那就是贾母本人。整台节目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老太太喜欢我们都喜欢”。不过从节目表演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似乎和我们现在的春晚也有某些共性的东西。
首先,是这场“春晚”一开场,“定的一班小戏”的表演就令贾母和众人大为审美疲劳,听腻了的老剧目很不受欢迎。这戏班子先是唱了一出《西楼
其次,是在这场“春晚”中,贾母亲自把关审查节目,那做派简直跟现在差不多。
因为一班小戏都是老节目,所以当两个“女先儿”上来准备说评书时,贾母就问“近来可添些什么新书?”“女先儿”说有一个《凤求鸾》,讲的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要她先说说故事梗概,原来是讲有一个金陵乡绅的贵公子进京赶考,途中避雨巧逢世交乡绅之女,于是就演出一番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来。
贾母一听就批评起来,她的思想和艺术标准很明确,首先指出这故事的思想有问题,说:“(女儿)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接着,贾母就从艺术上批评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并且指出官宦大家的小姐绝不可能只有一个丫鬟陪护,让她很容易接触男人,这根本不符合生活真实和情理,完全是瞎编,而且“编的连梦影儿也没有了!”
贾母还深入分析了这种编剧扭曲的创作心理,说“编这样书的,有一等是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经过贾母这样一番权威而严厉的评论和审查把关,这节目当然就毙掉了,改为由两个“女先儿”用琵琶和弦子合奏了一套《将军令》。
老节目听腻了,新创作的又有问题,专业文艺团体表演的节目都不中看,这台“春晚”还怎么办下去?可见当时的“春晚”也是挺难办的。不过贾母还真像个总导演,临时想了个救场的办法。她把荣府自家养的戏班子文官等十二人叫来,亲自指导,要他们只用箫和笙笛伴奏,也不化妆、素面上台,让文官唱了一出《寻梦》,葵官唱了一出《惠明下书》。这样的表演果然清新悦耳,别开生面,于是得到各族亲友的赞叹,成为全场可观的优秀节目。其实这贾母也并非懂得艺术创新,只不过见得多,年青时在娘家就看见过这样唱戏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府“春晚”节目的高潮,居然是众人参与老少同乐的通俗表演《击鼓传花》。这节目的看点是落鼓人讲笑话,贾母亲自讲了一则,凤姐讲的笑话自然成为最大的亮点,直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捧腹哎哟,把整个春晚推向了高潮。可见在任何时候,通俗搞笑总是办好春晚必不可少的招数。
这高潮之后,就是一通大放烟花炮仗,在“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春雷”中,整台“春晚”也就结束了。当然还有点余兴,那就是撒压岁钱和吃宵夜。
这就是荣国府办“春晚”的情形,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还真有点意思,兴许可供今年的冯大导演们借鉴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