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写作
老而弥辣
三峡晚报讯 阙惠玲
作为一位老新闻人,曹宗国先生不仅在时评写作上享誉网坛,而且在小说、诗歌等诸多领域均有创获,新浪网认证他为“作家、时评人”,百度百科专门为他建了名人词条;他是一位跨新闻和文学领域、在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上都颇有造诣的作家。
记得2011年夏天,当曹宗国创作的长篇小说《巴山旧事》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时,文联和广播局召开作品研讨会,杂文家符号曾专门写了《曹宗国的回归》一文,说他青年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抱负,却一度“弃文从理”,在宜昌师范任教数学,后来因为宣传部调他来参与撰写一篇考古论文,才留下来搞新闻宣传。事实上,曹宗国虽然长期在宣传部、电视台任职,但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协助宣传部领导分管文艺工作,并且担任过文联常务理事、作协副主席,是省作协、书协和群众文化协会会员,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成果颇多。所以著名老诗人刘不朽、老作家张映泉都引为挚友,他和文艺界的几代新老作家都有很深的交往。
我是地市合并后才认识曹宗国的,知道他在70、80年代是党政机关里大“笔杆子”。曹宗国会耍“十八般武艺”,不但善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还经常为省市报刊撰写评论。那时报纸头版经常发表他的评论,其实就是现在时兴的时评,他是资格很老的时评家。1978年,湖北日报发表曹宗国的评论《关于知识分子“尾巴”问题》,曾经轰动一时。他还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1980年曾经和武汉大学周勃教授在湖北日报上展开关于文学主题问题的论战,而他在1984年撰写的论文《商品化与艺术生产的敌对性》,《红旗》杂志决定在当年第四期发表,编辑部正式通知了宜昌地委。因为是宜昌人的文章第一次上《红旗》,人们极为关注,只是因为要发王蒙的一篇文章临时改发在中央党校校刊上。次年,曹宗国的论文《长江三峡文化开发战略》又荣获全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一等奖。特别是他近十年来在网络上发表的一千多篇时评和文化评论,涉及时政、历史、考古、国学、文学、影视等各个领域,全国各大网站都纷纷转载,被称为国内著名时评人。
在交往中,曹宗国先生也谈起过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历。1980年,他矢志于长江三峡古代诗词的收集和研究,那时的市图书馆还设在古佛寺,他在患病休养三个月期间和那年的每个星期天,都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抄录所有地方志书里自先秦到民国的古代诗词文赋,共计2000多篇首,20多万字,然后又一一注释。这花费一年多心血的成果虽然未能出版,但积累了知识、增长了学问。他撰写的《长江三峡古代诗词概论》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而他后来出版的诗集《行咏集》更表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网络上,曹宗国的诗作《中国梦三峡》、《人间话语》更是广为流传。在散文方面,曹宗国也有许多名篇佳作,他的《高峡平湖赋》被收入宜昌建国35周年纪念文集,《李白的轻舟》被北大《未名湖》学刊转载,并作为人教新课标现代散文测试题。曹宗国早年还从事过影视文学剧本创作,1978年创作了反映戊戌变法的电影剧本 《血溅轩辕》,1981年创作了反映青滩滑坡的《溃伤的山陵》,分别发表于《长江文艺》和《江河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曹宗国也有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他早年写作的《李木匠拜年》被《布谷鸟》等多家刊物转载。他后来在网络上发表了十多篇中短篇小说,最终写出了《巴山旧事》这样的长篇成功之作。这篇扛鼎之作被评论界称为土家族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推介的作品。
曹宗国曾经担任过十年电视台长,但是他的文章事业更为世人瞩目。特别是在退休后,他不旅游、不休闲、不交际,十多年如一日,每天闭门读书写作,澹泊致远。我在从事老干部工作中耳闻目睹,打心底里佩服他,因为,先生不仅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而且是一位深沉的“思想者”。
人物名片
曹宗国,作家、时评人。所著长篇小说《巴山旧事》获第二界“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一等奖,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早年出版有诗集《行咏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文艺评论。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时评1000多篇,多为全国各大网站转载,被称为国内新锐时评人。所著中短篇小说集《神农架秘闻录:人迹》最近在凤凰网上线。
此文载6月23日三峡晚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sxwb/20130623/sxwb2074861.html
加载中,请稍候......